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的生态廊坊建设研究

2013-11-22 02:26翟霖森王渊博刘爱玲黄志强翟庆生
学理论·上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

翟霖森 王渊博 刘爱玲 黄志强 翟庆生

摘 要:近年来,面对京津冀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污染、垃圾围城、城市内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廊坊作为经济圈规划中的一个区市,要基于这个平台,利用自身的区位、生态优势,在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指导下,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打造生态廊坊,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经济圈;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廊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06-02

2013年第一季度,京津廊发生数次严重的雾霾,从而使人们把焦点又一次聚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引发了大家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已有悠久的历史。今天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一方面为人类积聚财富、实现美好梦想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消耗着地球大量的资源,排放着大量的垃圾和温室气体,并由此引发了灰霾天气笼罩、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臭氧减少、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脆弱的地球是否能够继续维系旧有城市发展模式。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廊坊城市转型的理念

廊坊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一个区市,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主打的就是绿色生态牌,所以今后廊坊的城市发展模式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建设生态廊坊,但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城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理念和系统性的认识,所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一)我国前期生态城探索缺乏明确的理念和系统性认识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是从生态学的观点,把城市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而现在的绝大多数生态城市都不符合这个概念[2]。建设生态城市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热,但多数处于前期阶段,还没有可以参照的蓝本。就我国的情况来说,自从生态城这个理念从国外引入我国后,中国的生态城规划与建设势头之迅猛令世人瞩目。自上海东滩生态城以来,全国已有一百多个名目繁多、大小不等的生态城。但是为数不少的生态城建设停滞甚至夭折,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包袱。遭遇曲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首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明确的理念和系统性认识,导致实践运作中概念模糊、内涵不清,最终偏离初衷。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国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独立成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启了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给我们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将来的城市发展转型理念就应当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城乡一体化和谐共进状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成“美丽中国”。

(三)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廊坊城市转型的理念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理念,生态廊坊的理念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绿化或低碳,也不是单纯的建设一个新城,而是一个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理念,又体现廊坊特色的一系列发展目标组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应针对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一体化综合布局,而且要做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城乡协调发展。

二、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廊坊发展目标

明确了生态廊坊建设的理念之后,就需要确立具体的发展目标。综合十八大精神和生态廊坊建设理念,再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要求,生态廊坊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设低碳廊坊、田园廊坊、休闲廊坊、宜居廊坊。

(一)低碳廊坊

按照环首都经济圈规划,要积极承接首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为重点,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廊坊可以此为切入点树立建设低碳廊坊的目标。低碳城市的概念是在“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以“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为主要出发点的生态城市类型。低碳城市强调低污染、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是低碳理念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是落实生态文明最有力的实践。所以,通过确立低碳廊坊目标,承接首都高新产业,实现廊坊产业升级。

(二)田园廊坊

按照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六大基地空间布局,其中两个基地就是要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有机蔬菜。廊坊可以此为契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确立建设田园廊坊目标,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田园城市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4]。廊坊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设田园廊坊。在发展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新农村建设中合并乡镇,建立集中生活区,重新集中整合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

(三)休闲廊坊

按照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六大基地空间布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首都地区休闲宜居服务水平,规划建立养老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健身康复基地。依托这三个基地建设可以为生态廊坊这个系统工程确立建设休闲廊坊的目标。休闲城市是休闲功能完善,休闲产业高度发达,拥有标准化的城市休闲设施,优美的休闲环境,个性化的休闲服务的城市。构建休闲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促进旅游、文化、娱乐、健身、培训、零售、保险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廊坊建设休闲城市有北京这个具有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客源做支撑。所以,廊坊要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依靠良好植被环境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高水平休闲住区、各种层级的会所、休闲运动俱乐部、养生养老基地,实现廊坊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宜居廊坊

按照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六大基地空间布局,第六个基地就是建设宜居生活基地。廊坊可依此规划确立建设宜居廊坊目标。宜居廊坊强调人们在此居住、工作、生活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宜业城市一般与宜居城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并驾齐驱。

宜居廊坊应当是清新怡人的自然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复合体:(1)清新怡人的自然物质环境应具备:第一,怡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美丽的江河湖泊,茂密的森林,洁净的空气,甘甜的泉水,适宜的气候等。第二,独特的人工环境。主要包括风格独特的建筑物、艺术雕塑,历史遗迹,美丽公园等。第三,完善的设施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方便快捷、畅通无阻的交通系统,灾难应急警报系统,健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等。(2)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应具备:第一,和谐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便民、高效的行政环境,和睦互助的社区环境,治安良好的生活环境,应保尽保的社保环境等。第二,繁荣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繁荣稳定的经济,充足的就业机会,理想的创业和投资环境,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巨大的发展潜力等。第三,丰富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体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等;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中小学、大专院校、职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老年大学等;先进的科研基地,如各种研究所、科技园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棋艺比赛、书画展览等。建设宜居廊坊就是要构建这两个环境,使人们在享受清新怡人、方便舒适自然环境的同时享受和谐友善、心情舒畅、高尚典雅的人文气息,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探索生态廊坊发展之道

明确了理念,确立了目标,接着就该探索怎样实现了。美国有经济学家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中国城镇化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任务的艰巨性。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要面临着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传统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好,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也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繁荣。廊坊作为环首都的城市,认清形势和机会,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探索生态廊坊发展之道。

(一)宏观层面

1.坚守理念,把握好原则

生态廊坊建设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把握好总体规划提出的五个原则:“区域协调原则;城乡统筹原则;城市与产业互动原则;突出特色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原则”[5]。

2.科学做好规划

制定规划要综合考虑到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配合,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协调。以建设生态廊坊为目标制定廊坊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3.做好区域间的协调

生态廊坊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孤军作战,需要周边其他城市的配合[6]。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方面,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呼吸共命运,共享一方水土,这就需要做好区域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都相互理解,拿出诚意,达成共识,实现产业与技术的转移。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规划、组织、实施、协调、管理、考核生态廊坊的建设。

4.创新体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创新审批、管理、投融资、考评体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生态廊坊建设目标上升为制度层次,实现有章可依。

(二)微观层面

1.完善设施建设

第一,通信和交通方面尽快实现无缝对接。

第二,按照宜居城市和休闲城市目标对现有设施不断改进,建造功能全、服务优,有特色的生活、休闲设施。

2.转变城乡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要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和公共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业方面要通过关、停、并、转,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切实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间接减排效果;以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替代能源为重点,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交通方面要积极加快淘汰“黄标车”,优化交通方式和构成,实现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导,并与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衔接的绿色交通结构。建筑方面要在建造时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原有的高能耗、高浪费的生活习惯,提倡循环利用,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公共领域方面要做好绿化和防治污染工作,加大执法监管的力度,改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7]。

其次,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转变高化肥、高农药投入的生产方法,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丰富人文环境

第一,要提高市民素养,培育文明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使廊坊成为高度文明的城市。

第二,要深挖廊坊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文化传统,比如书画艺术。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和北京这座文化名城合作打造廊坊高雅、休闲、养生文化,比如,琴棋书画、养花种草、观鸟钓鱼、收藏集邮、品茶论道等。

第三、建造体现地方文化的人文景观,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4.优化产业项目

加大力度策划、宣传,推出环首都“宜居、宜业、休闲、养生、绿色、健康等区域品牌项目,依靠区域协调机制,通过招商引资、举办发展论坛、专项会展等系列活动,多渠道谋求合作,推进廊坊产业的升级,尽快形成与首都产业分工合理、特色各异的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生态城市的理念顺应廊坊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也符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规划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生态城市在我国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十八大精神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从一个区域的角度试述了建设生态廊坊的理念、目标及路径,期望对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廊坊城镇化建设有点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迅.低碳生态城市:我们共同追求的未来[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4).

[2]曾芳芳.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J].科技广场,2011,(10).

[3]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谢鹏飞.生态城市从理念到现实:来自田园城市运动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6)

[5]河北省环首办.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EB/OL].http://www.hsdnews.cn/2011-11/02/content_24039120.htm.

[6]孙洪磊,曹国厂,赵仁伟,张淼淼.打造“环首都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N].经济参考报,2013-03-06(007).

[7]王勇.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