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3-11-23 18:22谢有顺,李德南
文艺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美术馆现实

三月前,“新锐”栏目在推出甫跃辉的个人专辑时,我们曾谈到现在高校作家班的一些情况,还有学院式写作训练对“80后”这代年轻作家的意义。这一期,我们将继续推出另一位有同样经历的代表性作家——文珍。

文珍1982年生于湖南娄底,先后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就读,是北大中文系第一位以小说的形式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可能是和这种学院背景有关,文珍的写作,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在语言和叙事上的训练有素。这不是一种自我断裂式的写作,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用自身的写作实践来丰富传统的内涵。文珍的小说,也不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本期刊发的《录音笔记》,就巧妙地借助一支录音笔,写出了一个“蚁族”大学生在城市里卑微的生存状况,切中了当今时代“主要的真实”。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珍的写作,我们还邀请了饶翔和胡少卿两位批评家来参与。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了解文珍的为人和为文,是写作评论的理想人选。

饶翔的《文珍的“十一味爱”与城市文学》一文,从写作主题、叙事方式和修辞等层面,对文珍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她发表的作品不算多,但质量齐整,风格鲜明,多以都市爱情为题材,善于描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心理,对于都市人隐秘的内在经验常有深刻体察与独到发现;在文体方面,她的小说叙事婉转,辞藻浏亮,在古典韵致与现代意味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她操练着文字的炼金术,遣词造句仿若古人吟诗炼字,推之敲之,雕之琢之,文字被打磨得通体透亮、温润如玉,极雅致,极细腻;而叙事腔调高度内敛,叙事空间又极封闭,内心意识流动宛转,似叹息,如呓语。”

与饶翔这种相对全面的阐释形成对比的是,胡少卿的《女孩子的花》一文,着意于以小见大,把“花”看作是文珍精神世界的一个枢纽,认为“文珍小说具备‘花’的精神。”尤其值得注意是,他还指出了文珍小说里相对复杂的一面:对美的热爱,没有让文珍一味地自我耽溺,依然有勇于抵抗的成分。“除了那些主要在内心起舞的作品,文珍还有一类直接关切现实的作品,如《夜里我们在美术馆谈恋爱》、《麻西小胡》(发表时更名为《安翔路情事》)、《失车记》等。《夜里我们在美术馆谈恋爱》把严酷的现实压迫编织进柔情旖旎的倾诉中,非常老练地谈论起中国当代的政治与生存,展示了作者思考现实的能力。”

这些阐释和论断,我们在阅读文珍的作品时,也不妨参照。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美术馆现实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
漫画:现实背后(下)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