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法对改善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的对超急性脑中风患者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3-12-01 08:57张海军李春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井穴督脉磁共振

张海军 李春玲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针刺法治疗对改善脑中风患者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是在总结前人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有效方法。本课题应用弥散磁共振图像诊断及针刺法治疗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研究和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临床疗效,对其疗效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现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磁共振弥散成像明确诊断的超急性中风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108例,均符合“全国第2届脑血管疾患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行核磁共振诊断确诊,意识障碍程度按神经病学诊断标准划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出血部位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磁共振成像检查:所有的患者均做磁共振检查,为1.5T磁共振机。常规MRI扫描,自旋回波序列(SE),T1加权像,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420/8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轴位T2加权及质子密度像(PD),TR/TE=2400/102ms及17ms,矩阵256×192,层厚5mm,间隔2.5mm,激发次数(NEX)=2,视野(FOV)=20cm。MRI-DWI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echo-planar imaging;EPI)。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10000/96ms,b值为1000s/mm2,矩阵128×128或64×64,层厚5mm,间距2.5mm,FOV=22cm。轴位取X、Y、Z三个轴向采集成像及T2成像,弥散成像的扫描时间为40s;将相同平面MRI-DWI,T1加权像,T2加权像所见进行比较,重点分析病变的信号强度及大小的变化。三名神经放射医生单独的、在不同的时间内对MRI-DWI影像表现为阳性征象的患者与传统MRI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MRI-DWI影像表现为阳性征象的患者进行临床病史的询问。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在发病7~10天应用甘露醇降颅压,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同时脑出血患者给予头部降温,如冰帽持续降温,降低脑代谢率,两周后无明显生命指标异常基础上进行治疗。

2.2 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法治疗。处方:取穴人中、内关、百会、三阴交、完骨、风池、十二井穴。操作:十二井穴点刺放血,百会、人中频捻转不留针,内关、三阴交、完骨、风池针刺用泻法,并配合电针,每次30分钟。

3 结果

3.1 参照标准:两组均于1个疗程(10天)结束后评定疗效,根据1986年全国第2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显效:神志转清,可正确回答问题。有效:昏睡不可唤醒者,轻度刺激或言语可唤醒,定向力正常,可简单回答问题。无效:神志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及治疗后效果比较[n(%)]

4 讨论

针灸的萌芽时期在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针灸从石针过渡到金属针具,第一部经脉专著帛书《经脉》的出现为此阶段的主要标志,至东汉时期,针刺与艾灸并用,针灸远盛于汤药,且此期《黄帝内经》问世,该书详细记载了十二经脉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部。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使经络学说自成体系。东汉至西晋,一方面出现了众多的著名针灸学家,如涪翁、郭玉、淳于意、华伦、张仲景、皇甫谧等,另一方面《针灸甲乙经》面世,在许多方面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系统全面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从而首先确定了针灸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西晋以后至现代,经络腧穴理论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方法更加丰富。本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在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的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针灸大成》记录:凡初中风跌仆、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证治准绳》记,卒中暴脱,若口开手撒,遗尿者,虚极而阳暴脱也,脐下大艾灸之。《济生方》述:中风痰涌、六脉沉伏、昏不知人、声如牵锯、宜于关元、丹田多灸之。《针灸摘英集》记: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刺水沟、颊车。

脑血管病多归属中医中风范畴,有神志障碍者为中脏腑证,中脏腑证又分闭证、脱证。闭证及中风急症,现常速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决壅开闭,促其神志清醒。督脉连贯脑髓,百会位于巅顶,是督脉与三阳交会穴,配人中,以泻肝经之火,降上逆之血。泻肝经原穴太冲,荥穴劳宫,可镇肝降逆,清心安神。而脱症乃中风危候,方取人中,旨在开窍醒神,针补足少阴井穴涌泉,任脉交会穴承浆,以极欲竭之真阴。

任脉交会穴关元,灸之可补元阴元阳。命门为生命之根,重灸可壮阳益肾。原神寄于神阙,灸之可安神固脱。针灸诸穴,共达救阴回阳,固脱醒神之目的。

中医认为中风(中脏腑)的神志障碍,其病机为窍闭神昏,神不导气,气血阻滞,脑髓失养。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故泻人中可开窍起闭。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属厥阴心经之络穴,可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有补肾生髓之功,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大脑生理功能恢复,风池、完骨位于颈动脉合经部位,针之可增加脑血流量。十二井穴能决壅开闭,开窍醒神。人中、百会、督脉连贯脑髓,百会位于巅顶,是督脉与三阳交会穴、配人中,以泻肝经之火,降上逆之血,开窍促醒。配完骨、风池、头部局部选穴,脾胃为后天之本,针三阴交有振奋脾胃阳气,营养脑髓之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中、三阴交可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灌流及血管弹性,内关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输出量增加,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脑灌流。大量临床观察均已证实,针刺对于脑缺血性损伤疗效显著,实验证明电针可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促进脑电功率恢复,并可减少缺血后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 的表达,进一步增高牛磺酸等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显示电针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1]。近几年研究发现,谷氨酸和门冬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递质。但脑缺血后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迅速上升又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环节。过量的兴奋性氨基酸可致细胞严重水肿,引起细胞内ca2+堆积,诱发一系列反应[2]。针刺人中、百会可明显降低缺血对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的过高浓度,并缩短其恢复至缺血前水平的时间。有的学者研究发现针刺风府、筋缩可调节沙土鼠全脑缺血后海马组织血浆内兴奋性氨基酸含量[3],并可拮抗大鼠局部脑缺血周边区谷氨酸载体mRNA 表达降低[4]。观察到针刺可使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程度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再灌注后自由基的生成及连锁反应的发生。

[1]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 和MRI[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14

[2] 王东.MR 扩散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68-69

[3] 肖学宏,孔祥泉,刘定西,等.人脑弥散加权平面回波磁共振成像[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33-136

[4] 李艳慧,靳瑞,针刺颞穴为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研究。针刺研究,1994,19(2):4

猜你喜欢
井穴督脉磁共振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揉肩井,活肩颈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