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2013-12-05 23:47于文谦张廷晓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育文化

于文谦,张廷晓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于文谦,张廷晓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发凸显。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参与非奥运项目的同时,往往忽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没有深层次的去了解它,更缺乏对其价值的研究。然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应以此为契机,解析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及价值,走特色发展之路,理清其文化发展脉络,推动我国非奥运项目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以此实现我国非奥运项目的价值。

非奥运项目;文化特征;体育项目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国度、民族、肤色和语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价值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播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为了顺应体育发展趋势,实现非奥运项目的大繁荣与大发展,研究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及其价值是十分必要的。非奥运项目的发展与奥运项目有所不同,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家应该给予扶持,但这种扶持不应仅限于资金方面,更应该在政策等宏观层面对非奥运项目给予鼓励。我国有近1/3的非奥运项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诚然,世界体育的大舞台是开放的,虽然非奥运项目不能登上奥运的舞台,但它们依然会将其独特魅力传承下去,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1 非奥运项目概述

非奥运项目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非奥运项目是相对于奥运项目而言,主要是指目前还未进入奥运会的体育运动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可能进入奥运大家庭,因为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本身是动态的,有些项目已经退出了奥运会,同时有些非奥运项目成为奥运项目。到目前为止,奥运项目始终保持在30项左右,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是进不了奥运会的,它们才是体育的主体。其实无论它们是否能够进入奥运会,应该说都不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因为它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自身发展的路径。依据我国正式确立开展体育项目的要求和国际奥委会承认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要求,确认非奥运项目必须是由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设立或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此外,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6月20日发布了《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共计78个大项,其中非奥运项目46个大项,约占59.0%,而且这一比例还将升高。这46个大项又分为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蹼泳的12个女子项目的世界纪录均由我国选手保持,堪称绝对优势项目,同时我国的跳伞、海模、无线电等项目不仅运动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而且还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然而,我国的保龄球、藤球、壁球和板球等项目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与资金的匮乏,导致发展缓慢,很多项目人才衔接不上,使之沦为潜优势项目,我们应该从它们自身的价值层面去探究其特色发展之路。武术、气功、太极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象征,在国际上有坚实的基础,这些文化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加愿意去深入的了解它。在这其中,中国武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非奥运项目走向世界的标志,它展现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形象,具有无比浓厚的文化特色。我们力应进行正确、有效、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争取使武术早日步入奥运的大家庭,表现其与众不同的价值。所以说,我国非奥运项目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社会吸引力和市场潜力,研究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及其价值则变得更有意义。

2 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

2.1 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不同时代的体育文化是经常变动的,且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非奥运项目的文化亦是如此。它的文化传承离不开后人对前人成果的吸收和推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汲取前人的体育文化精髓,并进一步发扬,同时探索新时期、新环境背景下的新时代体育文化特征。在展示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色之时,更应提倡文化自觉,挖掘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其文化自信,表现出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强大生命力。

当今社会,体育所带来的价值无处不在,奥运会、世界杯、美职篮、F1等大型赛事早就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正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参与健身已经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方式,更是与家人共度时光、朋友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渠道,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一种时尚休闲的文化概念的组成部分,非奥运项目正默默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非奥运项目参与程度排在前几位的包括武术、健美操、中国象棋、台球、围棋、桥牌、保龄球、体育舞蹈、软式网球和钓鱼。这些项目中应该说不完全是体力运动,其中的棋牌类活动完全属于智力运动,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且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从古到今,棋牌文化始终伴随着人的生活而不断深化;钓鱼、台球等一些项目也是当下休闲娱乐的方式,这其中也充溢着文化气息;武术更不必多说,从农村到城市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群众基础,正是由于这些非奥运项目的普及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所以说,体育健身不仅仅是打造健康生活的基础,其本身更是“幸福感”的一部分。时下,人们把更多地关注目光锁定在非奥运项目的时尚休闲方面,这种关注有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更不乏个人的参与与实践。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将非奥运项目的时代特色看作是一种精神力量,有主动担当和不懈追求的责任,才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并得到认可。

2.2 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风情

非奥运项目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缘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与民族、地域风情,由此便会产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特质。为了能在体育文化繁荣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非奥运项目必须存留原有的特色。正如在许多民族的选举、商谈以及宗教活动依然留存着强烈的文化内涵,这也成为反映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最积极和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活动之一。所以说,民族与地域通常是文化结合的一个比较显著的模式,也正是由于这些民族和地域文化体系的存在,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多样性的人类文化景观,从而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表现。以民族和地域的特征为媒介,凭借文化自信的态度来发展非奥运项目,促进了其价值的实现。所谓的文化自信,不应单纯来源于历史的辉煌,更需来自当今中国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非奥运项目的文化自觉必须立足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发展之上,实现中国体育从整体价值为本位向个体价值为本位转变,从缺乏活力的高度统一的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实践证明,我国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非奥运项目,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功效,在加以改造后,又可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射箭、赛马、摔跤、放风筝等,我们要利用这些项目的文化优势,保护、宣传和传承它。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我国的非奥运文化必须在伟大的实践中获取文化自觉的动力和源泉,正如龙舟文化和龙狮文化。舞龙舞狮现已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龙狮文化已经渗入到各类文化节、民俗节、艺术节等活动中,充分反映出南方与北方、民族与地域间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态度,具备自觉传承文化的意识,理解、解读、挖掘其价值,方能推动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除了世界普遍认同的奥运项目,那些创造、继承和延续下来的非奥运项目,依然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无论如何,体育运动的国际化都源于文化的民族性,而且这种国际化并未消除民族化的特点。诚然,武术早已成为国际比赛项目,但武术的套路招式、服装器械、衡量标准依旧是中国式的。目前通行世界的“功夫”一词,世人皆知是武术的意思。可见,中国武术早已走向世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在这基础上,我们更应该使其国际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加深,未来体育的国际化将不仅是某一表层部分的交往与渗透,还是体育内涵与全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自觉有利于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利于世界体育与中国体育的融合。我们力应正确认识我国非奥运项目在整个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价值,探求根源,剖析本质,弘扬地域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促进地域、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唤起民族自尊、自信、使之释放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3 以时尚的定义丰富非奥项目

与HIP-POP文化、涂鸦文化几乎同时出现的极限运动文化,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非奥项目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吸引了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青少年群体。这部分人由于易接受新鲜、时尚的事物与文化,致使极限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时尚的个性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作为非奥运项目的一个分支,极限运动集竞技、娱乐为一体,极富现代性,缩短了人们与运动间的距离,使之有兴趣、有热情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在中国的城市街头、广场、公园甚至大学校园里,时常可以遇见一些身着运动装、戴着头盔、护膝护腕的青少年娴熟地表演着轮滑、滑板等新兴非奥项目,由于其所带来的新奇、刺激以及在新事物中可能获得的价值都会吸引他们去尝试。

攀岩运动作为新文化的代表在我国较为普及,这项被誉为峭壁上的芭蕾的运动,便健身、竞技、娱乐三者融为一体,是一项刺激而不失时尚气息的极限休闲运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和认可。以攀岩为代表的非奥项目凭借其时尚的特点,符合当下流行趋势,使得非奥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化的要求,在缓解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参与非奥运项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此而外,体育舞蹈、电子竞技等都属于时尚的非奥运项目,它们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非奥项目的大家庭。非奥运项目的覆盖面较广,能够适合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3 我国非奥运项目的价值表现

3.1 带动非奥项目相关产业发展

非奥运项目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如河南省登封市是少林寺的所在地,全市仅武术馆校就直接安排就业人员近8000人,相当于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武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占该市从业人数的40%,武术产业已然成为影响登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战略性行业。所以说,我国的非奥运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此为案例,让非奥运项目走产业化模式,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了就业,改善了非奥运项目的生存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地位的提升。

非奥运项目中台球的群众基础异常雄厚,可以称得上是朝阳产业,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台球神童”丁俊晖17岁时击败了“台球皇帝”亨得利,夺得了首届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的冠军,一夜成名,使台球这个非奥运项目在我国真正火了起来。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仅上海的台球房就已经从前几年的500家,雨后春笋般增加到近2 000家。球房和赛事的增加还为广东一带台球器材生产厂家带来了商机,目前世界台球和斯诺克联合会的所有赛事用的都是中国“星牌”球台,以产业化模式发展非奥运项目将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非奥运项目价值的影响下,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而购买的服装、器材也为该地区乃至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各项非奥运体育赛事的开展,旅游、餐饮、服务业也随之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2011年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为了有效提升非奥运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赛事传播、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徽记、会歌等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的进程中,非奥运项目的价值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也日益凸显。非奥运项目应采取与奥运项目不同的发展路径,拓宽思路,尝试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发展模式,做到群众健康与经济发展双丰收。推动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最终走向文化自强,指引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3.2 促进群众体育发展

人民生活的殷实,除了体现在社会的丰衣足食方面,也表现在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上。如今,体育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在高节奏、高压力、高竞争之中的人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释放人们的紧张与焦虑,使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价值,体验人际关系和谐所带来的满足,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同时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实际上,非奥运项目作为群众体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来源于百姓生活,具有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功效,这就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非奥运项目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刺激性,尤其适合现代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我国,中国象棋已成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动,无论在社区健身场所还是在企事业单位休息室都可以看到。很多单位及辖区甚至举办小型比赛,以此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用文化的形式丰富业余生活。此外,最新数据表明,钓鱼这项运动在我国爱好者已超过1亿人,各级钓鱼协会每年会定期举办钓鱼比赛,将钓鱼这一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非奥项目,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

提升非奥运项目的社会价值,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和体育爱好者对于体育赛事观赏的多样化需求,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参与性、普及性、趣味性和文化特色。积极发掘其特有的文化和价值,使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真正形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我们力应大力普及非奥运项目,满足社会群体对于运动项目多样化的需求,有效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传承。

3.3 加深非奥运项目的文化交流

非奥运项目同奥运项目一样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应将竞技与艺术相结合,同时融入民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愉悦的同时也振奋了民族精神。非奥运项目的积极开展可以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因为体育文化往往自身都带有较强的民族传统与特色,通过非奥项目这个纽带可以振奋整个民族精神。此外,我国的武术文化、养生之道、传统体育观念等都对西方体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交流可以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融。建国以来,在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众多成就中,非奥运项目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诚然,体育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文化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会附加于体育文化的交流中,从而形成一种载体,非奥项目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应积极推动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各国人民的了解、信任与友谊,让非奥运项目的社会价值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时间越来越多,非奥运项目必将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及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多,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也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非奥运项目的价值影响力不断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上体育通过其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生命与自然、他人与社会、美善与丑恶、竞争与协作等观念,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对社会的文化导向和自身现代化的促进起到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可以说,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体育文化,人类社会也离不开体育文化,我国非奥运项目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1]李玲,沈洪钧,薛俊.谨防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迷失[J].惠州学院学报,2010,30(6):104-109.

[2]于文谦,王乐.我国非奥运项目未来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1):30-35.

[3]于文谦,王乐.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问题[J].体育学刊,2010,17(2):23-26.

[4]张忠秋,赵炳璞,骆玉峰,等.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4):7-11.

[5]林顺治.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1):26-29.

[6]王东东,李泽群.全球化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自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20-23.

[7]张峰.论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176-179.

[8]王乐.论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要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38-41.

[9]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10]林萌.论竞技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2010(6):4.

[11]张长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5):6-9.

[12]康娜娜.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承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81-84.

[13]刘转青.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11-13.

[14]吴秋来.“文化自觉”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24-25.

[15]余伟.生态位视角下的民族体育多元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3):8-10.

[16]杜国友.中国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34-35.

Cultural Features and Values of Non-Olympic Items in China

YU Wen-qian,ZHANG Ting-xiao
(Sport Dept.,Liaoning Normal Univ.,Dalian 116029,China)

The cultural features and values of the non-Olympic items are developing with the society.In the social practice,people ignore the cultural attraction of the non-Olympic sport and fail to understand and research them while practicing.The issu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Keeping Pl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Olympic sport.The paper proposes to analyse the culture and value of the non-Olympic sport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from cultural recognition to cultural confidence.

non-Olympic item;cultural feature;sports item

G80-05

A

1672-268X(2013)06-0001-04

2013-08-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TY007)。

猜你喜欢
价值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们的“体育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