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真给力,让我增加了正能量

2013-12-10 07:50郭寻梅
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正能量科研反思

【摘要】参加培训后:不懈的教育科研,能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强烈的反思精神,能改善专业的生存状态;丰富的教学实践,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说实话培训真给力,让我增加了正能量。

【关键词】培训;给力;科研;反思;正能量

新一轮“国培计划”又开始实施了,新“国培计划”本着“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宗旨,创新培训模式和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的高度评价。此时此刻,我这位享受过“国培”福利的幸运儿,真是感慨万千。从2000年开始,我先后接受了三次培训:在东北师大接受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华东师大接受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培训,在北师大接受了新课程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培训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引领我走进缤纷的改革世界,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风范……培训后,我加快了专业成长的脚步;改善了专业生存的状态;获得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总之,培训真给力,让我增加了正能量。

1 培训后不懈的教育科研。能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

2000年,在东北师大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次培训,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从一般科研方法学起,遵照需要、科学、创新、可行的原则,选择研究课题,学会了一整套从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到收集处理材料、实施设计实验、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理论、道德素养、专业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培训后不懈的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教学离不开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研究内容来自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又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自身更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不懈的教育科研,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下面两点:

1.1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十三年来,我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十余项。通过确立课题,关注现实问题,有目的地了解、收集、分析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经验。通过课题研究,把零散的、经验的、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的、科学的层面上,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通过思考写作,促使思路清晰流畅,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做事情。不懈的教育科研,加快了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我由一个教书匠成长为锦州市专家型教师、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五一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特级教师、研究型名教师、优秀教师。

1.2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入点在于以所教学科研究为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动,以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点,认真研究问题,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比如,我以科研处主任的身份依据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主持校本科研项目“基础陶冶理念推广性研究”,将儿童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引导并发展学生的品格教育,在学生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学校连年获得中考的好成绩,并在高分层占据一定的优势,2010年我校有两名学生考进全市前六名,2009年有4名同学考入全市前10名,我任课班级的语文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就是因为我们让教育科研走进了课堂,让教学插上了科研的翅膀。我校因此被命名为“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校”。2013年本课题通过了省级验收。

2 培训后强烈的反思精神,能改善专业生存的状态

2003年—2006年,我接受了为期三年的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培训。其中在华东师大集中学习15天,国内考察15天,青海支教15天,欧洲考察15天。这次培训,开阔了视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所长进。尤其是近距离地聆听了叶澜教授的讲座,激发出自身强烈的反思精神。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教育家,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家,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自身的职业生存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强烈的反思精神,也是改善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的具体做法是:

2.1 树立正确的反思意识:通过不断反思,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反思是教师将这节课的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诸如“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哪里成功了”、“哪里效果还不够好,下次再教时应该如何改进”、“我的专业任务完成的如何”等心理描述,对实际教育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实践不间断、不断升华的反思,最终促使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改善了教师专业生存的状态。

2.2 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

(1)记周记。周记是对实践以及实践反思的及时记录。当我重读几个星期以来的周记时,这些基于日常行为的反思为我洞察自己的个人知识提供了帮助。我们科研处为全校教师印制了美观的周记簿,科研处定期检查中发现,每位教师都对此高度重视。

(2)讲故事。讲故事这种有用的反思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当我把故事写成后,就与自己的徒弟、同事一起分享故事。我让阅读者针对这些故事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获得相关的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2011年,我与校长、书记收集整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教学设计等,共同主编了《潮平两岸阔》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锦州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些教学实践的火花正是提升自我最有价值的素材。我坚持做到课前对过去经验进行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课后对经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及时记录下来,写出较高质量的反思性文章。培训以来,我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2012年《郭寻梅教坛耕耘录》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 培训后丰富的教学实践,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2009年11月,我以锦州市兼职研究员的身份,在北师大参加国家级新课程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培训,此次培训后,我在锦州市语文界的地位又提高了。

3.1 多次的培训经历,让我成为锦州市的“名师”:“竹高千尺因有节,梅香四野为凌寒。”三次培训,使我的课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添了些空灵,多了份意韵。我获得了同行、学生、家长一致的鲜花和掌声。

培训后十余年,在全地区各级教研会上作示范课20余次,指导同行上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担任锦州市兼职教研员,2009年,两次在本地区语文教研会上作课,其中《给儿子的一封信》一课,被专家认定为优质示范课,《茶馆》一课,成为戏剧教学的样板课。先后有多所学校邀请我去上示范课,四中、七中、十三中……2011年,在锦州市第七中学我以一节《湖心亭看雪》再次博得了满堂的喝彩。2001年以来,接连的几节公开课,均获得省级优质课奖:2001年《我的叔叔于勒》、2002年《春》、2003年《陋室铭》、2005年《家》、2010年《茶馆》、2012年《卖油翁》……在这些经典的文章里,我演绎着自己的真情、抒写着自己的感受。每每讲到高潮,教室里唏嘘一片。于是不知不觉中“煽情派”成了我的代名词。2010年,在辽宁省初中语文学科双优评选活动中,我执教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一课,又荣获辽宁省优秀课一等奖。

3.2 多次的培训经历,让我成为辅导讲座的“学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国家级骨干教师、辽宁省拔尖人才的辐射作用。2006年,随省拔尖人才考察团到欧洲考察,汲取适合中国教育的营养;随省学术报告团到青海支教,帮助西部教育同行提升改革意识;2001年以来,多次应约去渤海大学任客座教师,传授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多次撰写作文辅导等材料,在腾龙网站上公开发表;主编、参编校本教材等书籍21册270余万字。

在各级教研会上作科研、教学指导专题讲座: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5年《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2008年《搞好校本教研,提高复习质量》、2010年《九年级作文教学探讨》等36场次。仅2009年以来,在全国发行的《语文报》上发表文章30余次。可以说:为锦州振兴,为锦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在学校做了多场讲座,其中《借“他山之石”研究之力,促实验学校创新发展》、《走向科研,享受幸福》、《返璞归真是有效教学的法宝》、《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打造魅力课堂》等讲座,对全校教师的帮助很大,使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十三年来,因为培训徒弟搞科研,让我有了更多“闪光”的机会;因为培训同事写反思,让我有了更多“示范”的机会;因为培训同行上好课,让我有了更多“辐射”的机会。培训真的能让教师成“家”、为“者”。为此,我这位参加培训的受益者,发自内心地感慨:培训真给力,让我增加了正能量。

猜你喜欢
正能量科研反思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