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擅激疑,在灵动课堂中师生共成长

2013-12-10 07:50秦军
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共同成长灵动课堂

秦军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乐学、善思、求索、生成,创建灵动课堂,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设疑激疑;乐学善思;灵动课堂;共同成长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巧妙的设问置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富有创造性历史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

1 巧设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促使学生乐学、善思

1.1 认真准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

首先,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瞻远瞩地回顾、纵览历史。这是设计课堂质疑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比较合适的问题,对于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还应有区别,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1.2 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讲究分寸,讲究适度,要难易深度合理。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

我设计《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一目的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设置系列问题:民族主义反映的是什么矛盾?(阶级矛盾)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是否意味孙中山不反帝?(不是)为什么?(因为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所以,推翻清政府就等于打击了帝国主义,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局限性是?(①仍保留大汉族主义情绪,把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和外国侵略相混淆(即混淆了反清和反帝);②没有提出鲜明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在其代表人物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为什么?(学生思考,我加以启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而民权主义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这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何谓“民生”,何谓“地权”?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经济纲领,但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什么?资产阶级向地主收买土地能否实现?(不能)为什么?(生茫然)假如你是当时的地主,你愿意让国家低价收购你的土地么?(不愿意)那国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国有化?(生讨论。结论:国家高价收购;推翻地主阶级。)但孙中山既没有能力高价收购土地,也没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从政治上推翻地主阶级,因此民生主义缺乏可操作性,显得空洞而抽象。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必然使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样,通过层层肢解问题,教师不仅解决了三民主义概念这个难点,还可让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更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求欲望和探究能力。

2 擅激疑,创设情境、互动提问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始终觉得在学习上,学生是主体,而问题是财富,作为老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来完成问题的提出、研讨、解决。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探索。

2.1.1 巧用提问语,带人问题情境: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简洁精当、有概括性的、准确性的提问语言,并根据不同形式提问如对抗式提问、拓展式(联想式)提问、体验式提问、反问式提问(逆向思维提问)、观察式提问、谈话式提问等设计不同的提问语,语调注意抑、扬、顿、挫,若还能不时地使用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2.1.2 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充满了好奇心,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些,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2.1.3 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开放灵动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增长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机会,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做到恬静与活跃统一、热烈与凝重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造成一种和谐共振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1.4 用新颖形式形成问题情境: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或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仿真的环境,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讲述卢沟桥事变时,可以用多媒体模拟战争场景敌我双方的形势,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强敌压境的危难时刻,抗日英雄们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寇的侵犯,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后引出问题:抗日将士的如此英勇抗敌并没能阻止日寇侵略的步伐,为什么?抗战初期连连失利的原因何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要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乐学中自主去思索、去创新,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不断尝试。

2.2 提供平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灵动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为提问的前提是思考,是在积极心态下的认真思考,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一旦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课堂教学中,就往往会生成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这根本不是难为情的事。此时,老师就要运用教育智慧;或者启用全体同学讨论,得出结论最好,得不出结论的,可以采取网上查询、教师集体讨论等,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要让学生去寻求知识、理解知识,探索规律、理解规律,找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这时的教学过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了;这是灵动课堂教学的生成,也是老师和学生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径。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设问置疑、讨论理解、思考分析、概括总结;激发疑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求索创新的能力,并养成坚毅、认真、合作和自信的品质。设问置疑,激思促学,教学相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小红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教师的教育智慧,义务教育远程培训,2012.4

[3]王忠梅试论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4]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猜你喜欢
共同成长灵动课堂
适时等待,灵动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打造“灵动课堂”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让课堂灵动起来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提升教学智慧,铸造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