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桐城派的二姚与方守彝
——兼评《晚清桐城三家诗》

2013-12-12 19:55欧阳慧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吴汝纶桐城派桐城

欧阳慧娟

1912年至1913年姚永概任北京大学文科教务长(文科学长由校长严复兼任),他认为甲午前患西学不知,今患中学之全弃。西学中惟政、艺可学,中学则六经程朱韩欧之书、伦理纲常之道为不可弃。这代表了后期桐城派共同的文化选择。正因为此,新文化运动中桐城派被斥为“桐城谬种”,桐城派从此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与冷落。后期桐城派作家,因为直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更是很少为人所重视。那么晚清时桐城派作家是否真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守旧,其思想与作品是否毫无价值呢?其实不然。自吴汝纶等与晚清洋务派及开眼看世界的严复等交往以来,晚清桐城派作家思想逐渐近代化,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中较为开明的一群人(1919年陈独秀被逮捕,马其昶、姚永概等具名营救),其中许多人更是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前文中提及的吴汝纶和《晚清桐城三家诗》的作者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均是如此。特别是姚永概,是安徽高等学堂(姚曾任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曾任监督)的创始人之一,严复为北京大学校长时,姚永概任北大文科教务长。姚永朴先后为广东起凤书院院长、山东高等学堂教习、安徽高等学堂伦理教习和教务主任等,也与姚永概一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并与永概一起参与了《清史稿》的编纂,晚年任教于家乡的安徽大学。姚永朴一直生活至抗战时期,也是晚清至民国间著名的学者。在北大时因与章太炎发生冲突,二姚与林纾愤而辞职。方守彝年龄长姚永朴16岁,长姚永概21岁,然长期与二姚交往,思想亦相近。他曾延请名宿,创存古学堂。可以说晚清桐城派是晚清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研究晚清桐城派不光对研究近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厘清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和文学环境,探寻晚清桐城派与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崇魏晋六朝派及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考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绕不过对晚清桐城派的研究。

黄山书社出版的《晚清桐城三家诗》中的“三家”指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三家诗”分别为方守彝的《网旧闻斋调刁集》、姚永朴的《蜕私轩诗集》以及姚永概的 《慎宜轩诗集》。三人均是晚清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吴汝纶评方守彝诗“潜窥韩苏”,陈三立则评曰“清冷苍邃,时辟异境,奄有苏梅之胜”。姚永朴诗文并工,义法谨严,饶有渊懿冲淡之致。吴汝纶论姚永概,“才气俊逸,足使辞皆腾踔纸上,虽百钧万斛而运之甚轻,故能出入于李杜苏黄诸家中而自成体貌”,沈曾植则将姚永概诗与马其昶文合称为“皖之二妙”,可见评价之高。可以说三家诗作代表了晚清桐城派诗歌的创作成就。

方守彝(1847—1924)字伦叔,号贲初,又号清一老人。先世居桐城县鲁谼山,后迁居县城。父方宗诚,世称柏堂先生,为桐城派后期名家,曾任枣强县令、安徽学政。柏堂育有四子,守彝为其次。守彝少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时期,田荒地废,生活窘迫。柏堂先生赴山东幕府与畿辅枣强任职前后二十年间,皆留他在家打理家事,照顾母亲和弟妹。早年尝奉母携弟妹避寇鲁谼、转徙深山,采野菜供餐。艰难困顿之中,他未曾废学,常孤灯夜读,达旦不寐。曾师事郑福照,受古文法;又游兴国万斛泉、贵筑黄彭年之门。既承家学,习闻庭训,又转益多师,博极群书,学业益进。一试科举不售,便绝意科名;捐资得“太常寺博士”衔,却不乐为官。“晚清末造,党祸纷乘。民国革新,帝制间作。知名之士,匪潜岩壑,辄玷厥身。惟先生名重当时,身居都会,不夷不惠,理乱翛然,可谓明哲君子已。”(陈澹然《桐城方贲初先生墓表》)他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在动荡的社会大潮中,潜心学问、探索百家,“合义理、考证、词章镕为一贯”。持家理业、孝亲教子,使“田庐巨细纲纪饬然”。光绪六年(1880年),其父柏堂先生辞官归隐皖城,守彝常年陪侍左右,仪观雍容,博学多才,见者莫不钦其风采。柏堂晚年患有痹疾,行走不便,守彝亲手制作小轮车,与子侄辈推挽而行,游于庭室内外,直至其父去世。辛亥后,方守彝隐居不仕,不谈国事,喜交游,在探亲访友中遍历东南山水。其弟方守敦,贤而能文,辛亥革命后,也退居桐城,娱情山水。兄弟俩百里相望,或通信唱和,或结伴出游。两人均仪表堂堂,白发飘然,见者莫不称羡。方守彝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卒,春秋七十有八。邑人潘季野铭其墓曰:“吾县自明以来士大夫多好为诗,见于先木厓公《龙眠风雅》者,几于家户相望。自方、刘、姚诸先生出,乃以古文名天下。然海峰、惜抱故皆工诗,仪卫继之,说诗尤多微言精诣。先生晚出,承遗绪而益恢之,桐城之诗殆将与文并重于世。”著有诗集《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祖姚莹,为姚鼐侄孙,“姚门四杰”之一。父姚濬昌,同光诗人,曾任江西安福、湖北竹山知县等职。永朴有兄长永楷,弟永概,先生居仲。永朴幼秉庭训,受业于同里郑福照、秦汝楫,先后游于方宗诚、吴汝纶、萧穆诸先生之门。光绪二年(1876年)补学官弟子。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举进士不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父卒于湖北竹山县署。永朴遂绝意仕宦,殚心教育。相继受聘为广东起凤书院院长、山东高等学堂教习、安徽高等学堂伦理教习和教务主任等。宣统元年(1909年),被荐为清廷学部咨议官,同时受聘京师政法学堂国文教授。1914年,受聘为清史馆纂修,同年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1918年,姚永朴与弟永概及林纾离开北大,旋入徐树铮创办的正志学校任教。1922年南归桐城。次年,应聘为秋浦宏毅学舍教务。1926年秋,应聘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8年回安庆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安徽大学执教九年。1936年,辞教回故里桐城县城养病。1938年初,日军南侵江淮,永朴举家南徙。翌年,卒于广西桂林。姚永朴是清末民初著名经学家,也是著名的古文家和诗人。他生长于桐城文学世家,少时便与兄弟永楷、永概,姊丈马其昶,妹夫范当世,切磋琢磨,又师从吴汝纶、张裕钊等,所以文名早成。后听从萧穆的教诲,致力于经史研究,并结合教学撰着了 《尚书谊略》、《群经考略》、《群儒考略》、《诸子考略》及《文学研究法》等经史专著,有“通儒”之称。明清经学家往往不工于诗文,而永朴则文与诗并工,“诗文皆守方、姚遗绪,为‘桐城派’嫡脉”(吴孟复《二姚先生传略》)。有诗文集《蜕私轩集》五卷、《续集》三卷。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号幸孙。生于桐城姚氏文学世家,为姚濬昌之三子,姚永朴之弟,徐宗亮之婿。年十八,补诸生;二十有三,中光绪戊子科(1888年)江南乡试举人第一(俗称解元)。其后四次会试均不第。以“大挑二等”授太平县教谕,愤而辞职不就,并自此绝意仕途,由入幕为僚走上授徒讲学之路。光绪甲午年(1894年)起师从吴汝伦治学九年,支持吴汝纶的教育改革主张与实践,先后出任桐城中学总监、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提倡教育改革。民国元年(1912年)永概应严复之邀出任北大文科教务长,后因与章太炎冲突而辞职。1914年清史馆成立,应赵尔巽之聘为清史馆纂修,与兄永朴同撰名臣传。1918年应聘为正志学校教务长。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被逮捕,永概等曾署名营救。1923年永概因面部肿瘤恶化而辞世。永概早在清末就有文名。著名诗人沈曾植曾取永概之诗与马其昶之文合印一册,誉为“皖之二妙”,世遂有“通伯文章叔节诗”之美称。近人钱基博评其诗:“秀爽而为警炼,沉郁而能独造。早喜梅宛陵、陈后山,晚乃出入遗山。语必生新,而意在独造,是则曾国藩所谓劲气盘折欲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著有《慎宜轩诗集》八卷,《续钞》一卷。

桐城派为清代文学、近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晚清桐城派的文学与思想也值得学术界作进一步的研究。《晚清桐城三家诗》也是一部桐城派研究者值得参考的文献。

猜你喜欢
吴汝纶桐城派桐城
吴汝纶研究综述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吴汝纶对日本女子教育的考察及影响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论吴汝纶对严复翻译《原富》的“个人赞助”
安徽桐城六尺巷
选择与放弃
——吴汝纶辞官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