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2013-12-23 01:52庄思婷张红贤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庄思婷 张红贤

[摘 要]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更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文章以潮剧为例,从拓宽市场、遗产传承、节约成本、规范管理等方面分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潮剧数字化开发的具体模式: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数字影视媒体产品、深化现有网站建设、开展数字媒体教学,以期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潮剧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课题(2010tjk106)

[作者简介] 庄思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本科生,广东 广州,510665;张红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广东 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6-0077-0003

一、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一直受到普遍重视,其中以实地展览、表演和体验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开发性保护模式的探讨一直受到较多关注[1][2][3]。然而,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利用限制等原因,各种开发模式如主题园区、工业生态园等耗资较大,其可持续发展不容易维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方式难以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应运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就是运用数字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归类,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在线,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国际与文化,感受到与观看实物极相近的感官体验[4]。当前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传承。张微认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冲破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进而推动人类文化成果在全球的广泛传播[5];郑强提出数字化可以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激发旅游业的良性发展[6]。但这些相关研究仍停留于理论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潮剧为例,分析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开发的意义,进一步提出潮剧数字化开发的具体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有效借鉴。

二、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意义

数字化技术指的是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一般包括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数字调制与解调等技术。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及电脑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化热潮不断加温,数字化已逐渐成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开发的重要环节,数字化管理亦成为时代潮流。

(一)数字化开发有利于扩大影响力,增加受众

传统的潮剧主要以文化交流团的形式出访境内外演出,通过政府或民间组织的形式进行戏剧表演和文化传播,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影响力有限。如今,互联网已经把全球打造成了“地球村”,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数字化产品,比如建立官方网站、打造网上数字博物馆和进行远程视频等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潮剧在短时间内通过数字化平台迅速打开海内外的知名度,扩大潮剧的影响力,增加受众,并能让潮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受,有助于摆脱潮剧市场紧缩的困境。调查显示,60%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数字化开发的方式,认为数字化开发有利于扩大潮剧的影响力。

(二)数字化开发更好地节约成本和人力资源

对开发商来说,建设戏曲展演场地、博物馆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场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实体场地需要较多的人员管理和维护,但是建立数字博物馆只需要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为传承戏曲而设计的表演节目,每表演一次,即需支付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多次表演,即多次支付,重复利用成本较高。相比之下,由于数字化产品的再生产成本非常低,数字化影视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这种运作方式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

对受众而言,传统表演往往需要亲自前往剧院观看,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自身空余时间和剧院表演时间安排往往有冲突,减少了观看潮剧的机会。但用户却可以在家中自由选择数字化产品观看,这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大大方便了市场。

(三)数字化有利于潮剧规范化管理

传统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方式是依靠人力进行手工登记造册和分类管理,主要通过手工登记、整合、分析、编入独立档案袋这个管理流程进行的,管理方式比较低效。相比之下,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通过对潮剧的每个剧目、道具、演员、表演时间和地点的各种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和数字化分析处理,使大批量的数字影像文件通过计算机自动实现按件智能集丛,通过影像文件上载实现著录条目与档案影像原文的自动对应。计算机还可以有效提高运算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如果市场需求产生变动,也可在线即时修改网络数据和条件限定。因此,潮剧的数字化开发有利于潮剧的规范化管理。

三、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模式——以潮剧为例

潮剧又称“潮州戏”,是潮汕地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传承、组织、音乐存在形式和剧目保留上具有独特、完整的形态,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5月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表演方式落后、过分依赖人口相传,当前正面临失传的局面。传统潮剧博物馆、剧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潮剧的作用,但是由于场地建设对空间有较高要求,而且形式单一又偏向于静态,难以提升人们对潮剧的兴趣,不利于潮剧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数字化技术,采用多种数字化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建设数字化潮剧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展示藏品并将文物的最佳状态记录下来,网上游客可以在任意时间欣赏文物的原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打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性,大大扩展了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数字化博物馆不仅对潮剧历史文物本身起到全面保护作用,避免了因为空气、水分等外在环境原因和参观者等人为原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又迎合了参观者的个性需求,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平台对潮剧进行了解,突破了个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建设数字化潮剧博物馆是信息时代下潮剧开发的一种便捷、有效的尝试。

另外,数字化潮剧博物馆内的展品可以是平面的、三维的、四维的,配合声乐模拟和动态实景模拟,甚至可以提供在线人机对话等咨询问答服务。这种依靠数字化手段实现的“手推车”式参观可以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如同当前盛行的在线实景模拟游戏一样,带给参与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的是潮剧数字化博物馆不仅真实,而且具有科普性和社会性。这个举措可以在普遍接受网络信息的青少年群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对青少年认同与接受潮剧起到促进作用,可自然而然地引起年轻一代对潮剧的关注,有利于潮剧的传承。

(二)开发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潮剧影视及多媒体产品

影视产品的具体形态包括电视台播映、音像制品、网络播映和在线服务、印刷品、广告、拍摄基地等。目前潮剧已经尝试将传统戏剧中的人物设计成卡通动漫形象制作成音像产品,增强潮剧的趣味性和时代感,以获取更多市场的认可;同时,提供免费在互联网上下载和在线观看等功能,扩大受众范围。这些举措都为潮剧的数字化开发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除此之外,由于数字媒体的声像特色易于引起关注,因此可以在公共活动区域,如公园、车站、广场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区域对潮剧进行专项数字媒体宣传,通过数字技术软件打造出潮剧美轮美奂的舞台剧灯光效果,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导人们主动去关注潮剧。另一方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逐步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舞台剧进行创新,利用LED屏幕等数字化设备,将舞台背景和剧中人物舞台表演融为一体,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使虚幻空间与实景故事形成一体,某些场景还可通过3D眼镜观看,使观众产生置身“立体影院”的感觉。这种创新数字舞台剧可以优化原有潮剧的画面和音效,与时代和潮流同步,有助于使传统舞台剧得到重生,吸引大批年轻人重新走进剧院。

(三)深化“潮剧大观园”品牌官方网站建设

目前,由广东潮剧院主办组建的“潮剧大观园”网站已投入运营。该网站主要有潮剧演员介绍、经典潮剧剧目介绍、潮剧研究、潮剧历史、潮剧评论等栏目。除了潮剧评论这一栏目普通用户可以参与外,该网站其他栏目基本上处于潮剧知识普及的一种静态状态,这种参与度很低的情况难以激起用户对潮剧的关注热情。因此,建议深化该网站,增加一般用户可以参与和互动的栏目,提高用户对潮剧的关注度和热情,增加潮剧受众的数量。例如可以考虑增建“大家唱潮剧”平台或个人微博平台,凡是热爱、喜欢唱的用户都可以将自己唱的潮剧的任何曲目和段子上传到该平台上,与所有用户共享。与此同时,增加“公众评论”或“公众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对上传曲目进行评价、反馈、交流,这样戏迷们虽不在同一地点,但却可以实时交流,这种有助于自我实现的公众参与活动无疑增加了他们对潮剧的热情,潮剧也就自然而然的传承下去。

此外,潮剧网络平台还可考虑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如随着潮剧境外演出逐步增多,出访范围逐步扩大,可借机打造“潮剧之旅”文化旅游品牌,及时更新“潮剧之旅”最新线路的动态,发布“潮剧之旅”境内外演出的视频,完善网站内容和在线服务建设,为公众认识潮剧及传承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

(四)潮剧走进多媒体数字教学

为方便年轻一代关注、认识潮剧,促进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学习、传承潮剧,可以由政府或协会牵头,打造潮剧多媒体数字教学平台。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真正实现数字化网络教学的情形并不多,尤其是戏曲艺术类的课程。然而数字化教学方式因其学习时间自由灵活、节约学习成本的优势很受广大群众欢迎和认可。在开发过程中,可打造统一的潮剧数字网络教学平台,“从娃娃抓起”,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如针对幼儿园阶段的群体,可以结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将一些知名影视节目改编成潮剧动漫或潮剧童话剧,让娃娃们从小耳濡目染,有意识地进行人物模仿和故事学习。而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可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打造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数字学习平台,并将其列入中小学的音乐、社会或特色文化选修课中,普及青少年学生对潮剧的认识。而对中青年群体,则可将数字教学平台设计成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四、结 语

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开发无论在扩大影响力、节约成本、规范管理等方面均具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传统保护和传承模式的推进。在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增进受众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了解、学习和传唱,从而促进戏曲的传承。此外,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并积极宣传引入投资,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承德市为例[J].江苏商论.2009,(5).

[2]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3]朱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绩效评价——以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微.文化遗产保护须合理利用数字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3.

[6]郑强.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非遗项目
传统戏曲
南国奇葩——潮剧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