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水足迹走势分析

2013-12-25 06:31王艳阳王会肖
生态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蓝水灰水排水量

王艳阳,王会肖,*,张 昕

(1.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2.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水足迹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标准下,生产一定人群(个体、城市或国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这部分水资源数量既包括日常生活实体用水、工农业商品(服务)中的虚拟水和市政用水,同时也包括处理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的污水废水所需要的水资源量。水足迹的概念实际上将实体水消费与虚拟水消费结合起来,将对“蓝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绿水”[2](降水中未形成地表水、地下水蕴藏在土壤等的水分)的消耗结合起来,将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结合起来,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展现了人们消费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

水足迹是2002年由A.Y.Hoekstra提出的。Hoekstra 和 Hung[3]于2002年初步估算了国家层面的水足迹,Hoekstra 和 Chapagain6[4]于2007—2008年更加系统地估算了国家层面的水足迹。A.Y.Hoekstra等集中多年研究成果,编写了《水足迹分析手册》[5],成为全面总结水足迹分析的著作,为水足迹的研究提供了样本。我国的水足迹研究起步相对较早,龙爱华等[6]于2003年对我国西北4省区的2000年进行了水足迹的研究,王爱华等[7]于2005年对我国的水足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8]以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了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水资源消耗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了我国各生产部门实际水资源的消耗量,成为我国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中最具权威性的成果。此后,国内学者开始在水足迹和虚拟水的研究中广泛采用投入产出法,赵旭等[9]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我国的虚拟水贸易情况,王艳阳等[10]分析了北京市的水足迹状况,廖明球[11]等针对投入产出表在资源环境的应用,提出了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推进了投入产出模型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许健等[11]研究了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理论和应用方法,解决了投入产出法在虚拟水计算的应用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另外,有学者开始在其他问题的研究中采用水足迹方法,例如戚瑞等[13]提出了若干水足迹评价指标,并将水足迹方法应用于水资源评价,孙克[14]等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了水足迹指标。

当前水足迹的研究重点依然是方法体系的问题。在一些研究中没有区分用水量和耗水量,如周娇等[15]在虚拟水的计算中直接采用新鲜水用量而非消耗量。其次,对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灰水足迹计算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另外,水足迹宏观分析指标有待于完善。目前的宏观分析中,常采用水足迹自给率,主要针对存在外部水足迹的地区使用,而无法反映水足迹流出量大地区的状况。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水足迹计算方法,估算了1997—2007年中国水足迹状况;对原有蓝水足迹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灰水足迹计算方法;对水足迹宏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发展。

1 数据与方法

1.1 用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

用水量指用水户对新鲜水的取用量。耗水量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蒸腾、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16]。在水足迹的概念中,强调采用的水量数据应该除去在用水过程中回到地表水源或地下水源的部分[5],因此,应采用耗水量数据,而非用水量数据。用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的关系为[17]:

Vf,j=Vco,j+Vd,j

(1)

式中,Vf,j为j行业用水量;Vco,j为j行业耗水量,Vd,j为j行业排水量。

农业耗水量,由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农业用水量和农业耗水率确定;第二产业耗水量由中国环境年鉴提供的行业用水量和排水量确定;生活耗水量及第三产业耗水量由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生活用水量、公共用水量、家庭人均用水量和相应耗水率确定。在总水量的平衡方面,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对各行业耗水量进行适当调整。

1.2 用水投入产出表

图1 用水投入产出表结构图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5张17部门经济投入产出表,并考虑环境年鉴行业用水排水数据的情况,编制16部门中国用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结构如图1。

1.3 耗水系数与排水系数

许健等[11]提出了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的概念,本研究参照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的概念,提出行业直接耗水系数、完全耗水系数、直接排水系数和完全排水系数。

行业直接耗水系数指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掉自然形态的水资源量[11],计算公式为:

fco,j=Vco,j/Xj

(2)

式中,fco,j为j行业直接耗水系数(m3/万元);Vco,j为j行业耗水量(m3);Xj为j行业总产出(万元)。

直接排水系数指生产一单位产品过程中直接排出的污废水量,计算公式为:

fd,j=Vd,j/Xj

(3)

式中,fd,j为j行业直接耗水系数(m3/万元);Vd,j为j行业排水量(m3);Xj为j行业总产出(万元)。

一个行业的完全用水系数指该行业增产一单位产品所需整个经济体系总耗水量的增加量[11],计算公式为:

rco=fco×B

(4)

式中,rco为全行业完全耗水系数行向量;fco为全行业直接耗水系数行向量;B为完全需求矩阵。

一个行业完全排水系数指该行业增产一单位产品所需整个经济体系总排水量的增加量,计算公式为:

rd=fd×B

(5)

式中,rd为全行业完全排水系数行向量;fd为全行业直接排水系数行向量;B为完全需求矩阵。

1.4 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

水足迹包括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3部分,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分别指在水资源利用中由于对绿水和蓝水的消耗产生的水足迹,灰水足迹指由于污废水排放产生的水足迹。绿水足迹、蓝水足迹与水资源量的变化相关,灰水足迹同水资源质的变化相关。

本研究基于各行业的取水和排水数据,重点研究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绿水足迹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

蓝水足迹包括实体水消费和虚拟水消费两部分,实体水消费指居民家庭耗水量,虚拟水消费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间接造成的耗水量。

居民家庭耗水量通过家庭居民用水量和生活用水耗水系数确定,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相应年份数据计算得到。

虚拟水消费额计算公式[19]为:

VWCj=rco,j×Pj

(6)

式中,VWCj为j产品消费的虚拟水量(m3);rco,j为j产品完全耗水系数(m3/万元);Pj为j产品的消费额(万元)。

灰水足迹的计算,一方面要考虑污废水排放量及污染物浓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水质标准以及背景污染物含量。本研究中,取COD作为特征污染物,分析灰水足迹状况。灰水足迹计算公式[5]为:

(7)

式中,WFgrey为灰水足迹(m3);L为污染负荷(mg);cmax为最大允许污染物浓度(mg/L);cnat为自然条件下水体背景污染物浓度(mg/L)。

污染负荷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居民生活直接排放污废水造成的污染负荷,计算公式如下:

Ld=1000WWd×cw,d

(8)

式中,Ld为居民生活直接排放污废水造成的污染负荷;WWd为生活污废水排放量(m3);cw,d为居民生活直接排放污废水的特征污染物浓度(mg/L),由环境年鉴提供的统计值确定。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商品(服务)消费造成的污染负荷,按照虚拟排水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Lj=1000VWWj×cw,j

(9)

式中,VWWj为j行业虚拟排水量(m3);cw,j为j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浓度(mg/L),本研究为COD,工业产品由中国环境年鉴提供的统计值确定,农业产品和第三产业以生活特征污染物排放浓度为参照确定。

WFgrey,j=kj×VWWj

(10)

虚拟排水量计算同虚拟水计算方法类似,计算公式如下:

VWWj=rd,j×Pj

(11)

式中,rd,j为j行业完全排水系数(m3/万元)。

cmax的取值依据《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本研究分别按照Ⅲ类、Ⅳ类、Ⅴ类水标准确定cmax的取值,对于COD分别为20mg/L,30mg/L,40mg/L。在自然状况下,污染物含量很低,因此cnat=0。

1.5 外部水足迹与额外水足迹负重

伴随区域间的商品(服务)贸易,会产生虚拟水和虚拟排水量在区域间的流动,对于区域,虚拟水的净流入计算公式[19]为:

VWIj=rco,j×Pj,net,imp

(12)

式中,VWIj为j行业虚拟水净流入量;Pj,net,imp为j行业商品(服务)净进口量(万元)。

同理,虚拟排水量的净流入计算公式为:

VWWIj=rd,j×Pj,net,imp

(13)

式中,VWWIj为j行业虚拟排水量净流入量;Pj,net,imp为j行业商品(服务)净进口量(万元)。

虚拟水净流入量与虚拟排水量净流入值反映水资源压力的转移状况,如果虚拟水(虚拟排水量)净流入量为正值,说明本地区通过贸易方式,将水资源压力转移到其他地区;虚拟水(虚拟排水量)净流入量为负值,说明本地区通过贸易方式,承载了其他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如果虚拟水(虚拟排水量)净流入量为正,则定义该值为本地区的外部水足迹[20]。外部水足迹由外部蓝水足迹和外部灰水足迹构成,其中,外部蓝水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14)

外部灰水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15)

如果虚拟水(虚拟排水量)净流入量为负,则定义该值的相反数为本地区的额外水足迹负重。额外水足迹负重由额外蓝水足迹负重和额外灰水足迹构成, 其中,额外蓝水足迹负重计算公式如下:

(16)

额外灰水足迹负重计算公式如下:

(17)

在外部水足迹和额外水足迹负重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区域水足迹的两个指标,即水资源自给率和额外水足迹负重系数。水资源自给率[21](WSS)反映区域的水资源自给情况,如果等于1,说明实现完全自给,值越小说明越依赖外部水资源,计算公式[21]如下:

(18)

式中,WF为区域总水足迹,由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构成。

额外水足迹负重系数(WEE)反映区域承载其他地区水资源压力的程度,如果等于零,说明没有承载其他地区水资源压力,数值越大说明承载其他地区水资源压力的程度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19)

2 中国水足迹状况

2.1 中国水足迹构成

图2 中国年水足迹变化

1997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总水足迹为2.83万亿m3,其中蓝水足迹为2183亿m3,灰水足迹为2.62万亿m3(以三类水标准核算)。在总水足迹中,灰水足迹占据主导地位,灰水足迹所占比例达到了90%以上,1997—2007年,灰水足迹所占比例最大时达到了94%,最小年份也有89%。总水足迹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大约为17%;蓝水足迹变化不明显,而灰水足迹下降较多,年均下降率达到18%。年总水足迹及其构成的变化如图2。

1997—2007年,全国人均水足迹年均值为2220m3,其中人均蓝水足迹年均值为170m3,灰水足迹人均值为2050m3。农村居民人均水足迹为1730m3,城镇居民人均水足迹为2730m3。城镇居民人均水足迹值达到了农村居民人均水足迹的1.5倍。

2.2 蓝水足迹消费结构

图3 蓝水足迹年际变化

1997年至2007年,由居民直接消耗实体水而产生的蓝水足迹年均值为280亿m3,由虚拟水产生的蓝水足迹年均值为1904亿m3,显然,虚拟水量在蓝水足迹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实体水消耗占据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由此可见,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蓝水足迹消费的最主要方式。图3表示1997年至2007年蓝水足迹年际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虚拟水消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程度并不明显。实体水消费量比较稳定。

表1为1997年至2007年各行业虚拟水消费状况。农业行业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很大,均值达到1060亿m3,占总虚拟水消费总量的56%;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287.61亿m3,占虚拟水消费总量的15%。而采矿业和建筑业的虚拟水消费量很小,分别仅有0.70亿m3和1.44亿m3,所占比例均不足0.1%。各行业的虚拟水消费量既有增长的行业,也有下降的行业,其中年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增长率为53%;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其增长率为36%。而年下降最快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下降率为36%;其次是农业,其下降率为17%。变化不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产品制造业,采矿业。

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农业的虚拟水消费较大,达到574.77亿m3,占73%;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106.44亿m3,占14%。建筑业、采矿业的虚拟水消费较小,所占比例不足0.1%在16个行业中,其他服务业(16)年均增长率最大,达到了38%;其次是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达到了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下降率最大,达到了43%,其次是金属产品制造业、农业,达到了25%。机设备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变化不大。

在城镇居民消费中,农业虚拟水消费最大,达到了474.43亿m3,占50%;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181.17亿m3,占19%。采矿业的虚拟水消费最小,仅为0.41 亿m3,占0.1%;其次为建筑业,仅为1.44亿m3,占0.2%。在16个行业中,12个行业处于增长态势,其他服务业年均增长率最大,达到了63%;其次是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达到了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下降率最大,达到了34%,其次是农业,达到了9%。采矿业等行业变化不大。

在政府消费中,虚拟水消费集中在其他服务业,年均达到了153亿m3,占90%。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

表1 各行业虚拟水消费状况

(01):Agriculture;(02):Mining;(03):Manufacture of foods and tobacco;(04):Manufacture of textile, footwear,caps,leather,fur,feather (down) and its products ;(05):Manufacture of other products;(06):Processing of petroleum,coking,processing of nuclear fuel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electric power and heat power ;(07):Chemical industry;(08):Manufacture of nonmetallic mineral products;(09):Manufacture of metal products;(10):Manufacture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11):Construction;(12):Traffic,transport and storage,post,information transmission,computer services and software;(13):Wholesale,retail trades,hotels and catering services;(14):Real estate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15):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6):other services

虚拟水的消费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完全耗水系数和消费总额。消费总额反映商品(服务)消费结构;而完全耗水系数与行业直接耗水及产业链相关,反映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对水足迹的影响。从1997年至2007年各行业完全耗水系数分析,农业完全耗水系数最大,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1997—2007年各行业的完全耗水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年均下降率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了20%。而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全耗水系数变化很小。

图4 2005年耗水系数情况

各行业直接耗水系数占完全耗水系数的比例并不相同,图4表示了2005年各行耗水系数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的直接耗水系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7%,其次是炼焦、燃气、使用加工业及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了65%。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间接耗水系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99%,其次是建筑业,达到了97%。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间接耗水系数占完全耗水系数的比例超过50%的行业数达到了14个,占总行业数目的87.5%;,间接耗水系数占完全耗水系数的比例超过90%的行业数达到了9个,占总行业数目的64%。可见,多数商品(服务)中蕴含的虚拟水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虚拟水投入,即原材料中蕴含的虚拟水,而非新鲜水投入。表明,产业链的累积效应对蓝水足迹的影响很大。

2.3 灰水足迹消费结构

1997年至2007年,由居民直接排放污废水而产生的灰水足迹年均值为0.32万亿m3(按照Ⅲ类水标准核算),由虚拟排水产生的灰水足迹年均值为2.3万亿m3。显然,虚拟排水量在灰水足迹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实体直接排放污废水占据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由此可见,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灰水足迹消费的最主要方式。灰水足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年下降率为25%。间接灰水足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30%,直接灰水足迹量总体上比较稳定。

从各行业虚拟排水量状况分析,农业的年均虚拟排水量很大,达到650 亿m3,占总虚拟水排水量的46%;其次是其他服务业,达到了205亿m3,占15%;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199亿m3,占14%。建筑业、采矿业的虚拟排水量很小,所占比例不足0.1%。各行业的虚拟排水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最快,年均下降率达到了57%;其次是采矿业,年均下降率达到39%。年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增长率为10%;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增长率为8%。变化不大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

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农业的虚拟排水量最大,年均值达到351.80亿m3,占总量的65%;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75亿m3,占14%。建筑业、采矿业的虚拟排水量较小,所占比例不足0.1%。在城镇居民消费中,农业的虚拟排水量最大,达到290亿m3,占42%;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124亿m3,占18%。建筑业、采矿业的虚拟排水量较小,所占比例不足0.1%。在政府消费中,虚拟排水量集中在其他服务业,年均达到了149.14亿m3,占93%。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

图5 2005年各行业排水系数

虚拟排水量受3个因素影响,即灰水足迹折算系数、完全排水系数和消费总额。消费总额反映商品(服务)消费结构;而完全排水系数与行业直接排水及产业链相关,反映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对灰水足迹的影响;灰水足迹折算系数与污染物的浓度、水质标准及污染物背景浓度相关,反映商品(服务)生产工艺、环境品质要求及现状对灰水足迹的影响。图6表示了2005年排水系数情况。各行业直接排水系数占完全排水系数的比例并不相同,农业的直接排水系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6%;其次是炼焦、燃气、使用加工业及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了67%。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间接排水系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99%;其次是建筑业,达到了97%。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间接排水系数占完全排水系数的比例超过50%的行业数达到了14个,占总行业数目的87.5%;,间接排水系数占完全排水系数的比例超过90%的行业数达到了7个,占总行业数目的44%。可见,多数商品(服务)中蕴含的虚拟排水量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虚拟排水量累积,即原材料中蕴含的虚拟排水量,而非直接污废水排放量。表明,产业链的累积效应对灰水足迹的影响很大。

表2给出不同年份在不同水质标准要求下的灰水足迹折算系数,显然水质标准越低折算系数越小。水质标准越低意味着单位水体内允许容纳的污染物量越大,因此对于同样的污染负荷所需要的稀释水量越小,即灰水足迹越小。表3给出了不同年份在不同水质标准下的灰水足迹以作对比,但是本文在对水足迹进行分析时,采用按照Ⅲ类水标准核算的结果。

表2 不同年份不同水质标准下灰水足迹折算系数

表3 不同年份不同水质标准下灰水足迹(亿m3)

3.4 外部水足迹与额外水足迹负重状况

1997年至2007年,年均虚拟水净流出量为360亿m3,年均虚拟排水量流出量为460亿m3。图6,7表示了年外部水足迹(额外水足迹负重)。总体来讲,虚拟水和虚拟排水量的净流出量呈现下降的趋势。1997—2007年,中国同其他区域的水足迹交换表现为额外水足迹负重。

依据外部水足迹与额外水足迹负重状况,计算水足迹评价指标。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水资源自给率均为100%,而额外水足迹负重系数为分别为62%,67%,0.4%,3.4%,7.7%。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实现自给,没有将水资源压力转移到其他地区,相反,我国承载了其他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总体来讲,我国水资源压力主要来自本区域内水足迹消费,额外水足迹负重对水资源压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000年之前,额外水足迹负重超过50%,而2000年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额外水足迹负重系数明显降低。结果还同时表明,灰水足迹在额外水足迹负重中占据较大比例,超过了70%,个别年份超过了90%,额外水足迹负重对中国水资源压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灰水足迹方面。

图6 虚拟水净流出(流入)状况

图7 2005年水足迹净流出(流入)状况

3 讨论

本研究得出中国年均总水足迹为国年均总水足迹为2.83万亿m3,其中蓝水足迹为2183亿m3,灰水足迹为2.62万亿m3。A.Y.Hoekstra等[22]的研究表明,中国年均水足迹为8833.9亿m3,显然本研究的结果偏大。一方面,本研究计算了灰水足迹,而后者的研究中没有计算该部分,因此本研究的水足迹总量高于后者;另一方面,A.Y.Hoekstra等][22]的研究中,用于本国农业产品耗水量为7711亿m3,除去农业用水耗水量2374亿m3[16],绿水足迹约为5337亿m3。本研究没有考虑农业生产的绿水消耗,而且区分了用水与耗水量的差别,因此蓝水足迹结果比后者的水足迹小。

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蓝水足迹计算的关键点之一是要搞清楚水的真实消耗量。本文考虑了用水与耗水的关系,避免将排出生产系统的水计入产品水的消耗中,较真实的计算了蓝水足迹。但是,本文对不同行业部门蓝水消耗都认为是完全相同的“蓝水”,没有考虑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用水质量的不同。这方面主要是由于分质供水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也没有相关的数据,从这一点上看,蓝水足迹的结果没有完全反映实际的状况。但是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用水质量的差别主要反映供水条件的状况,不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水平、消费规模等的差别,因此认为各部门各地区是相同的“蓝水”是合理的。

灰水足迹与蓝水足迹、绿水足迹不同,其关注的重点是水质的变化。由于影响水质变化的物质很多,有不同的指标衡量,同时对于不同的行业,排水中物质种类和浓度也并不相同。本文采用COD作为评估的指标,主要考虑到COD一直是我国水环境研究关注的重点,具有代表性。另外,不同地区的水污染物背景值也是不同的,本文忽略该因素的影响,设定背景为无污染状况。同时对于水质容许的污染物值也颇具有人为因素,本文采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不同类别水质的标准值进行灰水足迹的估算。从以上因素分析,灰水足迹应该比实际情况偏小。

4 结论

(1)1997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总水足迹为2.83万亿m3,其中蓝水足迹为2183亿m3,灰水足迹为2.62万亿m3(以Ⅲ类水标准核算)。在总水足迹中,灰水足迹占据主导地位,灰水足迹所占比例达到了90%以上。全国人均水足迹年均值为2220m3,其中人均蓝水足迹年均值为170m3,灰水足迹人均值为2050m3。农村居民人均水足迹为1730m3,城镇居民人均水足迹为2730m3。城镇居民人均水足迹值达到了农村居民人均水足迹的1.5倍。中国水足迹总量、蓝水足迹、灰水足迹以及各行业的水足迹消费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2)1997年至2007年,由居民直接消耗实体水而产生的蓝水足迹年均值为280亿m3,由虚拟水产生的蓝水足迹年均值为1904亿m3,显然,虚拟水量在蓝水足迹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实体水消耗占据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农业行业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很大达到1060亿m3,占总虚拟水消费总量的56%;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287.61亿m3,占虚拟水消费总量的15%。采矿业和建筑业的虚拟水消费量很小。

(3)1997年至2007年,由居民直接排放污废水而产生的灰水足迹年均值为0.32万亿m3(按照Ⅲ类水标准核算),由虚拟排水产生的灰水足迹年均值为2.3万亿m3。显然,虚拟排水量在灰水足迹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实体直接排放污废水占据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农业的年均虚拟排水量很大,达到650 亿m3,占总虚拟水排水量的46%;其次是其他服务业,达到了205亿m3,占15%;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达到了199亿m3,占14%。建筑业、采矿业的虚拟排水量很小。

(4)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水资源自给率均为100%,而额外水足迹负重系数分别为62%,67%,0.4%,3.4%,7.7%。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实现自给,没有将水资源压力转移到其他地区,相反,我国承载了其他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1]Hoekstra A Y.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7):1963-1974.

[2]Liu C M,Li Y C."Green water" and water conservation:discussion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water resource.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1):16-20.

[3]Hoekstra A Y,Hung P Q.Globa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in relation to crop trad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1):45-56.

[4]Hoekstra A Y,Chapagain A K.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7,21(1):35-48.

[5]Hoekstra A Y,Chapagain A K,Aldaya M M,Mekonnen M M.The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Manual.London:Earthscan Press,2011.

[6]Long A H,Xu Z M,Zhang Z Q.Estimate and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in northwest China,2000.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3,25(6):692-700.

[7]Wang X H,Xu Z M,Long A H.Estimation of water footprint of China in 2000.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5,27(5):774-780.

[8]Researching Group of Chinese Input-Output Association.input-output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water input coefficient in national economic sectors:the fifth of researching report series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2002.Statistical Research,2007,24(3):20-25.

[9]Zhao X,Yang Z F,Chen B.Study on Chinese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consumption in an input-output framework.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2):286-294.

[10]Wang Y Y,Wang H X,Cai Y.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in Beijing City.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1,19(4):954-960.

[11]Xu J,Chen,X K,Yang C H,Calculation method of direct water use coefficient and cumulate water use coefficient.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sign,2002,(4):28-30,36-36.

[12]Liao M Q,Econom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put-output model research.Beij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Business Press,2005.

[13]Qi R,Geng Y,Zhu Q F.Evalu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 method.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9(3):1563-1570.

[14]Sun K,Xu Z M.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human factors on environment 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3):1563-1570.

[15]Zhou J,Shi A N.Method for calculating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demonstration.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4):184-188.

[16]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997).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1998.

[17]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 T 12452—2008,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Water Balance Test in Enterprises.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08.

[18]Liao M Q,Input-output table and the extended table analysis.Beij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Business Press,2009.

[19]Zhao X,Chen B,Yang Z F.National water footprint in an input-output framework—a case study of China 2002.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2):245-253.

[20]van Oel P R,Mekonnen M M,Hoekstra A Y.The external water footprint of the Netherlands:geographically-explicit quantific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9(1):82-92.

[21]Ma J,Wang D X,Lai M L,Wang Y.Water footprint---an applic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Resources Science,2005,27(5):96-100.

[22]Hoekstra A Y,Chapagain A K.Globalization of Water:Sharing the Planet′s Freshwater Resources.Oxford: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

参考文献:

[6]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 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冰川冻土,2003,25(6):692-700.

[7]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冰川冻土,2005,27(5):774-780.

[8]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五.统计研究,2007,24(3):20-25.

[10]王艳阳,王会肖,蔡燕.北京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54-960.

[11]许健,陈锡康,杨翠红.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的计算方法.水利规划与设计,2002,(4):28-30,36-36.

[12]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13]戚瑞,耿涌,朱庆华.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11,26(3):476-495.

[14]徐中民.环境影响评价中人文因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生态学报,2009,29(3):1563-1570.

[15]周娇,史安娜.区域虚拟水贸易计算方法及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84-18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7年水资源公报.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7]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T 12452—2008,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8]廖明球.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1]马静,汪党献,来海亮,王茵.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资源科学,2005,27(5):96-100.

猜你喜欢
蓝水灰水排水量
板土交界处裂隙发育与化学注浆时间对一维电渗固结的影响
中国灰水足迹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脱钩关系研究
与时俱进树节水新观念
VB编程在管线排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太行山区蓝水绿水沿垂直带演变规律及其归因分析
灰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具有景观效益的居民住宅区灰水回用系统研究
排水盲管间距对隧道排水量与隧道所受应力影响的研究
气化装置高压灰水调节阀的损蚀原因分析及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