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分层原则与实施策略

2014-01-13 08:43
地理教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交通线亚欧大陆桥人文地理

林 楠

(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12)

高中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分层原则与实施策略

林 楠

(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12)

高中人文地理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及综合性特征,其案例素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很多内容适合自学。因此研究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分层原则以及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核心内容;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高中人文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探讨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和农业等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原因,具有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学生受自身阅历制约,无法对很多人文现象感同身受。比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农业很陌生,平时也不关注这些讯息,所以城市孩子学习农业地理就很有必要补充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水稻等作物生长习性,播放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视频以辅助学生理解。

因此,研究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分层原则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是为了能给学生一份清晰的自学清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分层原则

1.人文地理核心内容的界定

指《课程标准》中对必修2部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因掌握上述“双基”所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外在形式为地理概念与原理;技能的外在形式为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技能、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技能、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技能。

2.人文地理核心内容的分层原则

(1)依据概念与原理解读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多寡,越多,学习难度大。

(2)依据概念与原理表达的直白程度,越直白,难度越小。

(3)依据概念表达的地理事物与学生阅历的远近,越近,难度越小。

(4)根据思维方式的特点分层。逻辑推理要求及空间想象力要求高的规律与原理学习难度较大,反之亦然。

(5)核心技能习得难度取决于学生掌握相关核心概念与原理的清晰度,越清晰难度就越小;还取决于平时运用概念与原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基于死记硬背的方法、技能习得难度就大。

3.基于分层原则的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上述原则,将人文地理学习内容分成A 、B两层。A层难度小,B层难度大。B层知识相对远离学生阅历,或涉及较多概念,或概念易混性较强,教师宜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相关的视频材料以及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

(1)适用于A层的教学策略是自学,教师不发一言的自学策略,但要有相应检测手段。

(2)适用于B层的教学策略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自学,针对疑问教师再教,适用于B层中相对难度较小的;先教后学策略适用于学生感性认识缺乏的B层中较难的内容,教师必须铺垫相关概念、原理、视频资料。

4.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新生中考入学成绩在全市排名大约3000-4500名,语数英平均每科120-130(满分150),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交通”之前已经学习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的相关区位选择原理”,具有一定的经济概念——“所谓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例如依据学情和《课标》结合上述原则,可以将必修2“交通”细化如下:

表 “交通”教学内容分层与教学策略细化

二、分层教学策略举例

1. A层——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

说出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说出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归纳角度。

效果检测:与铁路运输相比,海洋运输有何特点?

答案:速度慢、运量大、投入少、运费低、连续性差。

效果分析: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导学案补充资料,都能说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简单易学,教师完全可以不必讲解。

2.交通线区位选择——B层次

【策略一】先学后教

先独自查阅地图,思考:与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相比,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突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0分

答案:①位置偏南,避开了高寒地区;②可常年运营;③运营距离短,可节省运费;④辐射国家多,交通量大。(每个要点5分)

再交流各自答案: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多数能说出第二亚欧大陆桥位置更南,相对温暖。有的说地形更平坦,更有利于施工,但有同学立刻反对,还指着地图册说两条铁路线的东段地形主要都是高原山地,多数还能说出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国家更多,人口更多,运输需求量更大。个别人会想到第一亚欧大陆桥纬度太高可能冰天雪地火车运行不了。还有人想到线路长短。教师在观察学生讨论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总结一般交通线区位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会说出:地形地质,河流,气候,线路长短,沿途人口、经济、资源等。让学生把这些因素归类,一类是影响交通线施工难度与投资成本的因素,主要就是地形、地质、河流、水文、气候以及线路长短等自然因素;另一类就是影响交通线运输需求量也就是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主要是交通沿线的人口密度,经济水平,资源开发等社会经济因素。然后再指导学生思考既然第二亚欧大陆桥比第一亚欧大陆桥位置更优越,为什么当初俄罗斯铁路要从莫斯科向东延伸到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太平洋沿岸?除了经济因素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一般会想到为了国防安全,为了开发东部的国土资源,为了民族团结等等。最后,教师总结:交通区位选择首先考虑必要性(经济效益或国防或民族团结方面的需要),然后再考虑可行性(投资成本,施工难度)。必要性(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讨论总结出交通线区位选择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讨论、答疑、纠错。最后教师再进行全班性启发引导,总结出合理的结论。

教师讲述,板书:公路、铁路选线的区位选择要考虑:

(1)交通量:经过地区的人口、资源、经济状况决定了运输需求量。

(2)施工量(投资大小):线路经过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决定施工难度,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减少施工量;应尽量避开山脉、河流、沼泽等自然障碍,线路尽量短。

(3)其它:环境保护要求或者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减少对地面原有交通的干扰等。

【策略二】先教后学策略——侧重原理应用的训练

教师讲述课本南昆铁路案例,联系厦门地铁干线区位选择,归纳交通线区位选择一般思路。然后用习题训练来巩固交通区位选择原理。简言之就是教师讲解相关原理,学生做好笔记,然后应用原理。

启发式讲解:假如要在厦门同安修建一条公路线,你要考察哪些因素?学生会回答看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预估修建难度,技术能否克服自然障碍?怎么修线路可以短一些,可以少架桥,少挖隧道,以此估算施工成本。个别学生补充说还得考察当地运输需求量,即经济效益如何。还要考虑公路等级,等级高的路要求线路必须是直的。教师追问,这些因素中最先考虑什么?有学生答地形,立刻有人反对说应当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肯定部分同学观点,然后强调“交通沿线人口密度,资源丰富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交通运输需求量,也就是交通线建设的必要性”。

然后播放南昆铁路的一些资料,学生发现南昆铁路沿途多喀斯特地貌,多山地,施工难度大,投资很大,沿途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运输需求量不高,铁路经济效益较差。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回答:有时候为了国防,为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团结的社会需要,经济效益不是很好也要建。这就是说交通线区位选择首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必要性,其次考虑可行性。

教师总结,板书:交通线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线路长短)——影响施工量和投资成本。

(2)社会经济因素(国防、民族团结等社会需要;经济发达程度、资源开发、人口城市数量)——影响运输需求(主导因素)。

是否所有交通线都要考虑地形呢?教师立刻以厦门正在建的地铁为例说明, PPT呈现厦门地铁选线方案,启发学生观察得出:地铁干线多数沿着地面主干道布局。这是为什么?教师讲述:地铁选线多沿着地面交通干道,主要是沿线地面人口密集,客运量大;方便市民出了地铁能迅速抵达公交站,转换地面交通;地面交通干道没有高楼,可以减少地铁施工对高楼地基的破坏。地铁施工受地形气候河流等地面因素影响小,受地下的地质条件影响大。地铁线布局区位选择首先考虑哪些因素?学生会得出城市地铁干线区位选择首先考虑沿线地面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就是考虑交通运输需求量。由此得出结论:任何交通线区位选择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两种策略的教学都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第二亚欧大陆桥区位优势,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从地形、气候、线路长短、沿途人口密度等角度分析,但无一人想到是否可以常年运行,也无人想到沿途经过国家多。

最后效果检测5分钟:查阅地图册,从交通区位选择角度简述当年京杭运河的区位优势。答案:地处东部,降水多,运河水量大,运力强;地形平坦,沿途河湖众多,有利于运河施工;沿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南北物产互补性大;贸易往来多,运输需求量大;缺少南北向河流,多东西向河流,修建京杭运河可以完善内河水运网。

效果反馈:宏观上两种策略的教学都让学生对于交通区位选择要从施工量和运输量两个角度去分析印象深刻。但采用先学后教策略的班级,学生创新思维更强,在教师前面举例没有谈到河流流向和水量的情况下,有六分之一学生想到了流向、水量大小对运河选址的影响;另一个班级采用先教后学,思维定势就比较强,对于板书没有涉及的要点就想不到,仅2个同学(不到二十分之一)想到河流流向以及水量对于运河选址的影响。

三、结论

1.独立自学适用于A层次内容

应当以适量习题训练代替教师讲述。教师尽量不着一言。但之前要先作必要的学习示范,如作眉批的示范,比较法的应用示范,然后让学生自主研读学习材料,参照教师的学习示范进行模仿性学习,以培养地理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2.先学后教策略适用于B层次中难度相对较小的部分

它的好处有:

(1)教师能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调整预设教学流程,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讲解,增强教学针对性。

(2)学生在自学和小组讨论中得出相对合理的知识,这知识是他自己探究而来的,印象深刻。

(3)教师没有给予思维框架,学生较不容易受思维定势制约,思维角度更广。

(4)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学习过程中不容易走神。且在讨论中聚焦认知差异,完善自我认知,从而完成对新知同化。

不足之处是:很有可能在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第一印象是错的,消除错误的第一印象难度较大,而且受自学讨论的时间限制,授课容量不大。

3.先教后学策略适用于B层次

中学生感性认识缺乏的较难的内容,教师必须铺垫相关概念、原理、视频资料,并总结出一般性的解题思路,通过习题让学生应用该思路。它的好处是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正确思路,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正确的内容,学习过程少走弯路。不足之处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维角度不够广阔,缺乏创新精神。此外,应用此法要警惕满堂灌。

猜你喜欢
交通线亚欧大陆桥人文地理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理论脉络梳理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工程物流行业在亚欧大陆桥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Palabras claves de la Franja y la Ruta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
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