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秦汉魏晋? 法自然天成

2014-01-20 08:54陈沫吾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恩师印章篆刻

陈沫吾

书法与篆刻,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是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创造、发展、繁荣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不断进步、日益辉煌的历程。篆刻即是人们常说的刻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印”四大国粹之一。其历史最为悠久,胎息于远古的仰韶文化,雏形于殷墟的卜辞文化,成长于商周的青铜文化,盛行于秦汉而振兴于明清。时至今日,书法与篆刻艺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典文化,在走向世界国际舞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的恩师苏园先生,自号乃大、耕石馆主,1923年生于成都,早年工作于成都刊刻厂,今年已九十大寿,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评审委员,现为省市级多家书法篆刻艺术组织的顾问或担任荣誉职务,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社会名宿。他幼承庭训,从颜字入手,并致力于“二王”、汉碑以及大、小篆书的研究,与书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恩师天资聪敏,勤学善悟,早年师从四川大学易筠室老教授,在其门下系统学习书法篆刻艺术,故受益良多,眼界大开,其书其印均臻完美,登临化境。

恩师之父苏海溶老先生,当年乃蜀中漆器工艺界的元老,善书法、绘画,对恩师学篆刻习书法积极给以支持、鼓励与帮助,由此艺事大进。恩师书法兼擅各体,尤以隶、篆、行、草见长。其书作自由奔放,苍劲雄浑,于传统中颇显新意。恩师篆刻用刀爽利,结字奇正相生,刚劲古拙。虽人生已值耄耋之年,但恩师的作品丝毫未有匠气、衰气与俗气,且不受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书法观念之束缚,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当属难能可贵。同时,恩师奖掖后学,乐于社会公益,甘于践行奉献,且几十年如一日,桃李天下,高足盈门,十分受人敬仰。

在流派纷纭的现代书坛上,恩师的书法以一种大朴不雕的冷静面貌而引人注目。他不盲从时风,而是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世界,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建立具有独特个性的审美理想。为了构建自己的书法审美理想,恩师对古人的笔法进行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从古人的书法作品到书论、诗文乃至人生哲学,他都从中细细品味,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更注重追求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在对前人用笔、结体、章法、气韵方面做到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取诸家之长,散自我怀抱,终成自我。他用笔朴拙中见灵巧,浑厚中透秀丽,看似没有大起大落的对比,实则内蕴丰厚,在简朴和谐中蕴藏着独特的韵味。

恩师为人端厚宽和,时有真诚慈祥的笑容;观他所书,也都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正如《沧浪诗话》中所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恩师于篆刻领域所费精力最深,也最为艺林同道所重,成就更是非凡。他早年篆刻从秦汉入手,追朔秦汉之风格韵致,并遍习汉魏六朝瓦甓文字,临摹石鼓文,将秦汉之朴茂、雄健之笔法融会于篆刻之中,并通览明清以来各家风格,从而形成峻峭古拙,雄浑苍劲之苏氏风格。他一生执刀于耕石馆,不拘泥一格,用刀生猛豪放,布局古拙奇巧,边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诗意画境,书法与石刻艺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但是篆刻又和书法不同,其方寸之间“分朱布白”,笔法刀法并重,非一般的笔法所能参悟。

综观恩师的篆刻作品,他致力于以形意来表达心中情意,在讲传统、尊重传统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时而打破传统篆刻中的结字法、篆法的一些陈规陋习,大胆注入时代审美因素与新的视角形式,追求形与意所蕴含的独特美感,这正如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与美不兼容,就必须让路给美”。读恩师的作品,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朦胧的美感。不管是朱文印还是白文印作品,其艺术张力都十分浑厚、宽博,给人许多启示,诸多联想。恩师抓住含蓄美的篆刻创作准则,拓展了可以随意雕琢的空间,尽情地表现客观现象、情感与意趣,真正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这对那些跟时风和矫揉造作之狂妄而自我粉饰者,无疑是当头的棒喝。

恩师篆刻在章法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更加成熟地运用“离合”之法。陆维钊先生在书法中发挥离合的旨趣而创造的篆隶结合之“新蜾扁”体,恩师不仅大胆借鉴,还创造性地把其中的“离合”之法运用到篆刻艺术之中,取得更加布白强烈、节奏明快的效果,神韵独特,令人叫绝。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恩师的印风如关东大汉弹铜琵琶,呈金刚怒目式的阳刚美,更是在骨气上做足文章。古人有“凿山骨”之说,把篆刻用刀的力和势描述得淋漓透彻。刀法是为表达骨气和神韵服务的,是为制作美的线条服务的,是为印章效果服务的。所以恩师常说“刀无定法”的观点,不但冲、削、刮、击照用不误,偶而还把刻刀当凿子使,使点画更具筋骨,拙朴、粗犷的形象超然物外,令行家叹服。

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就印章整体而说,边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与印面有机契合 ,浑然一体,丰富了印章的形式美,也加强了印章的书卷气。恩师的印章,绝大部分都配以精美的边款,明显可以看出他为之付出的心血,使得每方印章从形式到内容珠联璧合,情文并茂,韵味盎然,巧拙多趣,别开生面,似于古印中所未见,格外耐人寻味。

早年我曾撰文说过,艺术精妙之处,在于个性,在于风骨。恩师很注重养生,更注重养心,时时自得静中之乐。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说首先要做个好人,事事无愧于心,才能心平气和。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业余勤学苦练书法,视书法犹如无声之音乐,如痴如醉,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中,追求雅致,最忌粗俗。所谓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恩师特别推崇林散之先生的名言:“读破万卷,可医一俗。”细细品读恩师的书法,用笔精工老辣,结字收放自如,通篇势贯首尾,一气呵成。足见恩师之体力充沛,思维敏捷,做事认真,习书有道。

恩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畏寒暑,挥毫泼墨,追求博取古泽、积贤为道、仁者无敌之修艺做人境界,往往废寝忘食;即使书法功底很深,造诣很高,也永不满足,一直追求更完美,更高雅。他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直在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发挥余热。恩师特别擅长隶篆与行草,笔锋清雅婉丽,字体洒脱流畅,别有风度。欣赏他的书法墨迹,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恩师宝刀不老,笔底生辉,无愧是蜀中书坛的一棵常青藤、一株不老松。

风雨人生望百年,泼墨弄刀寒窗边;立志当初存故我,沧桑不改意若仙。这是我对恩师一生的写照。正是这样一位长寿高龄的老艺术家,十分值得人们敬重与钦佩。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勤耕不断。对恩师来讲,学习与研究书法艺术是没有严寒酷暑的。他坚持不懈,练而不疲、学而不累,从中获得了精神愉悦和身心健康。

心中有大美,书法篆刻自然美。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愉悦,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书法家的价值就在于书法艺术。人一旦沾染上功利味,沉湎于喧嚣,就会远离高尚的境界和自己的品格特征。恩师的人生是平淡的,生活是平静的,艺术是精湛的,人格是高尚的,收获是辉煌的。恩师的人格犹如他的书法与篆刻,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条理分明,整齐不乱,总是那样稳健有序,有理有法;待任何人他也总是那样和霭可亲,恭让谦逊。如今,恩师儿孙满堂,时常在他膝下萦绕。他正享受着最幸福的天伦之乐。我衷心祝愿恩师长寿健康、颐养天年。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endprint

猜你喜欢
恩师印章篆刻
我们有印章咯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篆刻
瑩波篆刻
自制橡皮印章
追思恩师黄晓同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