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伯康民俗学论稿》编后记

2014-01-20 20:00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文化民俗

江玉祥

今年,四川省民俗学会的创始人廖伯康先生高龄八十又九。按“男人做九不做十”的传统习俗,廖老该做九十大寿。但他说:“共产党人不兴这一套”。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大家决定将他在民俗学会历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和文章汇编为《廖伯康民俗学论稿》一书正式出版,以广流传。现在,此书编就,即将付印,我想在《编后记》里谈谈对廖老的印象。

廖老是一个可亲、可信、可敬的人。《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

廖伯康同志生于1924年11月,重庆市人,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抗战时期,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中共秘密革命工作。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先后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学生部部长、团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其间曾赴苏联学习一年。1973年任重庆建工局革委会副主任,又先后担任重庆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1983年3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1985年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1988年任四川省第六届政协主席、四川省海外联谊会会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在任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期间,因向中共中央报告1959-1961年四川非正常死亡人口1000多万的严重情况,遭到打击报复,被打成“萧李廖反党集团”(萧泽宽、李止舟和廖伯康),后“留党察看两年,撤消党内一切职务”,下放到建筑工地劳动。1982年获得平反。

从《百度百科》的简介中,我们略知廖老参加革命工作的历史。廖老忠于党的事业,作风正派,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与党内歪风邪气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向中央反映四川三年大饥荒真实情况后,竟然遭到打击报复,经历十年磨难,其详情尽载廖老亲笔撰写的长文《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漩涡——四川“萧李廖事件”回眸》(载《当代四川要事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之中。欲详尽了解廖老一生的革命历程,我们只有期待正在撰写中的《廖伯康回忆录》早日杀青。

这里,我要补充这个简介中尚未提及的廖老的另一大贡献,即是他创建和培育了四川省民俗学会,推动了四川民俗研究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为四川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在四川知识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1989年,廖老还在四川省政协主席任上,就很有远见卓识地倡议要抓四川民俗文化的研究。在1990年5月四川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会长。2004年10月起任名誉会长,直至2013年10月,廖老主持、指导四川省民俗学会已达24年,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关于四川省民俗学会的缘起,廖老在《四川民俗学会十五年》一文中讲述了基本情况。记得1989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川大校园里碰见隗瀛涛老师。他说:“省政协廖伯康主席要我在川大找一位教民俗学的老师去谈谈。你不是正在开民俗学课吗?明天下午,你去省政协见一下廖主席!”第二天下午,我赶到红照壁省政协机关所在地,来到廖主席办公室,自我介绍后,他马上便非常热情地把我领到旁边的小会议室,相对而坐,开门见山说明原委。原来是山东省民俗学会的秘书长赵申通过山东省政协主席介绍,请廖主席给他们办的《民俗研究》杂志约组一批稿件,准备出一期“四川专号”。为此,廖主席准备召开一次四川民俗研究座谈会,事前找一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先交换一下意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廖主席,感到他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我想象中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架子,特别是他屈尊求教、虚怀若谷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5月24日,四川省民俗学会在西南民族学院(后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正式成立,廖主席当选为首届会长。他在成立大会开幕词中就四川民俗研究的任务提出“四个结合”,即:“1.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2.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俗文化与吸收世界进步民族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3.把汉民族的民俗研究与各兄弟民族的民俗研究结合起来。4.把搜集、整理、研究、继承民情风俗与移风易俗、改变生活中的陈规陋习与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俗研究要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服务,为加强民族团结服务。”他又就如何办好四川省民俗学会提出了“搞大概念,讲大团结”的重要思路。他说:“成立学会不难,要办好一个学会却不易。如果我们的理论准备不够,思想认识不充分,组织基础不牢固,则虽有其名,也难于有所作为。学会要办好,首先必须形成一个和衷共济的集体。在学术上,要搞‘大概念,在组织上,要讲大团结。在我们学会内部,要树立民主争鸣、协商办事的风气;提倡开拓精神和求实态度相结合;坚决摒弃文人相轻的门户之见,把精力集中到勤于治学和善于运用上来。”廖老在四川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建构。

24年来,我们遵循廖老的教导,按照“搞大概念,讲大团结”的重要思路办会。在学术上,我们突破传统的狭义“民俗学”的概念,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使用了“民俗文化”的新概念。这样作,有利于拓宽民俗学研究领域,有利于探索一条民俗学切入市场经济,走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力争把民俗学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至今,我们学会举办了“巴蜀民俗文化”、“中国长寿文化”、“川茶文化”、“川酒文化”、“川菜文化”、“四川旅游文化”、“四川民俗文化与文化强省”、“四川城镇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李调元学术”、“川剧文化”、“中华孝道文化”、“再论川菜文化”、“绵竹年画与四川民俗艺术”等14次大型学术研讨会;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四川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和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携手、同韩国栗谷学会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三次“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会专家学者多次偕同四川民俗艺术表演团体前往韩国参加节日文化活动,并作学术讲演。这些都是贯彻民俗学“大概念”的学术实践。正如一位省级领导所言,我们坐的是冷板凳,研究的是热话题。

根据廖老办好学会要“讲大团结”的思路,我们学会在组织建构上,搞“三三制”,即学者型领导、专家教授与基层文化工作者三结合,以及老、中、青三结合。从学会筹备之日起,廖老就特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彝族史诗翻译家、研究家、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的冯元蔚教授担任名誉会长,指导学会的工作。陆续被廖老和冯老推荐入会的学者型领导,还有时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永寿先生、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的章玉钧先生等,他们都曾担任过会长,而今还在名誉会长岗位上指导学会的工作。两个“三结合”,是我们办好学会的组织保证。

廖老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亦是我们学会兴旺发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他践行民主的作风。民主是个好东西,真正做到不容易,廖老在民俗学会中真正做到了。我们学会理事会成员,是民主选举的;每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大家讨论决定的;学术讨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人划定禁区,没有人打棍子;财务上也是公开、透明,每年都要给几位会长和名誉会长一份开支明细报告,并且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账目,通过省社科联、省民政厅年检。以廖老为首的学会领导和具体执行的工作班子、学会领导与广大会员之间平等互敬,当过官的没有官僚习气,学者之间没有文人相轻,勾心斗角。以文会友,论学为乐,学会成了团结友爱的家园。

第二,他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我们学会的每一次学术研讨会,廖老都要精心准备,亲自撰写文章,或他先口授文章提纲,由我们记录整理成文,他再反复打磨修改。发言时,他常常甩开稿子,即兴发挥,妙语连珠,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中,同一题目下,有的出现两份稿子的编排,一份是他的原稿,另一份便是他临场的演讲记录稿,看似重复,其实不同。临时演讲稿往往能显露廖老的真性情,真才学。

他发言以后,不是转身就离会,而是坐下来,专专心心听大家发言,与大家讨论。我们学会学者型的领导干部,都像廖老一样,每次会议都自始至终听大家发言,虚心学习。这一点尤其令与会的专家教授感动不已!

第三,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廖老及我们学会的其他高层领导,如冯元蔚、李永寿、章玉钧等省部级老领导以及一大批厅级领导,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没有固步自封、安享天年,而又继续在民俗学会为四川的两个文明建设出力,继续为人民无私奉献。民俗学会是民间学术团体,没有任何经费支撑。廖老为此煞费苦心,多方筹措,千方百计保证学会的日常运转,特别是保证至少两年举行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多年前,他就提出“开好一次会,出好一本书”的具体要求:“开好一次会”就是每次学术研讨会首先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看书学习、调查研究、撰写论文,从学术上准备充分;其次是选好开会地点,会务工作准备充分,让每一个参会者吃好、住好、研讨好。“出好一本书”,就是每次研讨会会上印“论文汇编”,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解决广大学者发表论文难的问题。这一条尤其令广大会员特别是年轻学人深感兴趣,对民俗学会心向往之。廖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办民俗学会,广大会员看在眼里,铭刻在心间,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团结精神。

第四,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情怀。“尊重知识,爱护人才”这句口号在社会上流行了多年,几乎成了“口头禅”,廖老在民俗学会竭尽所能,努力践行,落到实处,让我们真正感到不是一句空话。廖老“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事例很多,我们学会很多专家教授都受到过他的关心和帮助,都有切身的体会。

正因为廖老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24年来他已成了四川省民俗学会的主心骨。年届90的廖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耳聪目明,他还在为民俗学会操心。他说:“作为四川省民俗学会的会员,我热爱这个学会,总想为学会作点贡献!”

正因为廖老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让四川省民俗学会24年来一直有着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人才队伍愈来愈壮,科研成果愈来愈多,社会评价愈来愈好,被四川省社科联连续多届评为先进学会。

在廖老九十华诞临近之际,我们怀着感激和敬佩的心情,将《廖伯康民俗学论稿》这本书敬献给廖老,为尊者寿,为长者寿!“秀才人情纸一张”,聊表我和全体会员的一点微薄心意!

(页25图为廖伯康在2004年10月省民俗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