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习俗

2014-01-20 20:15牛会娟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梦华乞巧穿针

牛会娟+++江玉祥

七夕,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历来于此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一、陈瓜果祭拜牛女双星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祈求什么呢?晋周处《风土记》曰: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魏晋以后,七夕逐渐成了女性的节日,祈愿之外,加上乞巧的内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大唐盛世,七夕乞巧规模空前壮大。根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织染署在七月七日要祭机杼,希望借织女星之祥,求得工巧。据《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皇宫中,每到七夕,宫女们用彩色的锦缎结成高百丈容纳数十人的楼殿,摆瓜果酒肴,设坐席,拜祀牛女二星乞巧,老百姓都效仿。唐韩鄂撰《四时纂要》秋令卷之四《七月》:“七日乞巧,乞富贵,随人所愿,三年必应。”

宋代,京师的有钱人家也会在庭院中结彩楼乞巧,并美其名曰“乞巧楼”。而普通人家则用竹篾或木板等编成棚子,剪五彩布结成小楼,或者制作仙楼,在上面雕刻牛郎织女等仙人像来乞巧;也有的人家只用一块木板,另剪纸做成仙桥,在上面塑牛女等众仙像。拜祭的时候,男孩子们把笔墨纸砚摆放在牵牛排位前,写上“某乞聪明”,女子们则把针线盒放在织女位前面,写了“某乞巧”的条子,以此来乞求聪明与灵巧。当时还有京师人祭祀牛女之时,还有在案上先铺楝叶再设瓜果的习俗,到时 街市上就会有唱卖铺陈楝叶的。楝叶即苦楝树的叶子,大概是因为谐音苦恋,才会在七夕祭祀之时摆出,这也饱含着老百姓对牛女爱情的同情和支持。宋代还出现了专门卖乞巧果的行当,不仅有雕成奇花异鸟的瓜果(花瓜),还有用油面糖蜜按照捺香和方胜的图案做成的“笑靥儿”,《东京梦华录》里称之为“果实花样”。如果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盔甲,貌似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在东京会有专门的“乞巧市”卖这些节庆物资。不过七夕结乞巧楼祭拜的盛况到明清时候则很少见了,只有设瓜果宴拜织女乞巧一直流传了下来。

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记杭州“七夕,人家盛设瓜果酒肴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或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清顾禄《清嘉录》记苏州七夕:“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白面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吴中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中庭。僧尼各聚男女烧香者为会。”

四川近代过七夕的民俗活动,主要亦是妇女参与。据方志中记载,其活动有两项:一为“祭巧神”,“闺中陈瓜果供牵牛织女”,或“剪缯为牵牛、织女形,陈瓜果祀之”。二为“乞巧”,“月下穿针乞巧”或“买豆芽乞巧”。

二.乞巧的游戏

织女是天上的仙子,能织出漂亮的云锦天衣,自然是精于女红、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女红的技巧。七夕,祭祀牛、女后,妇女便会玩多种乞巧的游戏,以验证是否“得巧”。

1.月下穿针乞巧

穿针是女红的基本功,穿针乞巧是七夕乞巧的一种常见方式。《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初七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穿七孔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所谓“七孔针”,大概是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乞巧针”,它只在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人就表示乞得巧了。唐诗中歌咏七夕穿针乞巧的篇什甚多,如:崔颢《七夕词》:“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祖詠《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罗隐《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夕东京汴梁城中“妇女望月穿针”。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说:“其夜,妇女以七孔针于月下穿之,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可知不是缝衣针,而是特制的“乞巧针”。《清嘉录》记苏州妇女,七夕“又以线刺针孔,辨目力”。清代四川亦流行七夕月下穿针乞巧习俗。如:光绪元年刻本《定远县志》记四川定远县(今武胜县),“七月七夕,设瓜菜于庭,女儿月下穿针,以争巧捷”。光绪四年刻本《合州志》:“七月七夕,设瓜果于庭以乞巧。少女穿针月下,较胜负。”光绪十年刻本《射洪县志》:“七月七日为‘七巧节。闺中少女以凤仙花染指甲。是夜,妇女用瓜果、香花供牛郎织女,列拜于庭,对月穿针,谓之‘乞巧。穿过者,谓之‘得巧。”四川合江县于民国年间尚存七夕“妇女对月穿针,以瓜果祀双星”的习俗。

2.投针卜巧

这是源于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俗,流行于明清两代,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称之为“丢巧针”。七月七日中午,妇女用盆子盛水暴晒在太阳下,等过一会水面上会生成一层膜,这时把绣花针投进去它就会浮在水面上。观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的,有成鞋、剪刀、水茄影的,都象征乞得了灵巧;而针影粗如棰、细如丝或直如轴蜡的,都是笨拙的兆头。见此状,丢针女只好叹息,甚至有流眼泪的。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和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都记载了这种习俗:“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觕(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清顾禄《清嘉录》卷七《七月》记江南女子,“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河水和井水混合),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徐俟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之巧。”

3.种生乞巧

宋代还有生花乞巧的习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所载,京师一带人家,每到七夕前十日左右,用清水泡绿豆或豌豆,每天换水一次或两次,等到豆芽长到五六寸豆苗可以自己站立的时候,就另换在小盆中。等到七夕,豆芽可长达一尺左右,人们称此为生花盆儿。豆芽还可以用来做腌菜吃。不过,七夕的豆芽主要不是食用。《东京梦华录》说:七夕“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幙帐设出络货卖。”妇女就将这些“种生”买回去乞巧。种生乞巧的具体方式,《东京梦华录》等几本集中记录宋代民俗的书,均语焉不详。从近代四川方志中保存的豆芽乞巧习俗记载看,是把泡好的豆芽投在水里,像投针验巧一样,根据豆芽的影子来检验得巧与否。清嘉庆二十年刻本《三台县志》:七月“七日之夕,为牛女渡河期。先期用水浸豌豆于碗中,令芽长尺余,红笺(线)束之,名曰‘巧芽。至此夕,妇女焚香,献瓜果,向空跪祝天孙以‘乞巧。祝毕,摘取芽尖投水中,对灯、月下照之,或现针影,或露花影,或变鱼、龙影,相与为欢,谓之‘得巧。儿童亦争效之。其影又有如笔形者,如刀剑形者,有如双斗旗杆者,种种不一。若投芽于水,毫无形相,则以为不巧矣。”

《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另外一种种生乞巧的方式:七夕时节,人们在小木板上铺上泥土,种上粟谷,浇水令其生苗,然后在木板上再搭建小的房屋篱笆,栽一些小花草,做一些小人偶,做成农舍人家的样子,以此来乞巧,这种农舍模型就被称之为“谷板”。

4.喜蛛应巧

除了利用植物来乞巧外,和织女缫丝织布有着类似特点的结网蜘蛛也是古人们乞巧的一种吉祥物。喜蛛应巧也是比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概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七夕之夜,人们在院子里摆设瓜果宴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则被认为是乞得灵巧的瑞应。据《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与妃子们,每到七夕就在华清宫游玩宴饮,宫女们各自捕捉蜘蛛关闭在小盒子里,等到天明的时候打开查看蜘蛛是否结网,以此来验定谁乞得的灵巧多。民间也争相仿效。唐朝长安一带的七夕,人们还用蛛丝结“萬”字来乞巧。宋代人们传承了这个有趣的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夕,把小蜘蛛安在盒子里,次日察看,如果网结得圆正即是“得巧”,各妓馆还把结网的漂亮盒子摆放在门口,既显示“得巧”的瑞应,又炫耀盒子的灵巧精致。而周密在《乾淳岁时记》里则说,人们是以网结的疏密来断定得巧之多少的。除了用蛛网验巧外,七月七日当天的蛛网还有令人提高记忆力的功效。据《千金方》记载,七月七日取蛛网一枚,戴在衣领中,不要让别人知道,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不忘事。当然,这些都是“姑妄言之,姑妄信之”的俗信!

三、供奉偶像

宋代七夕之祭,人们还会供奉一些偶像。根据《东京梦华录》,人们在七夕用黄蜡铸造牛郎织女人物,以及凫雁鸳鸯鸂鵣(又称紫鸳鸯)鱼龟莲荷之类的蜡像,上面彩绘金缕,人称“水上浮”。妇女买回家浮在水上,以此供奉牛女,祈求夫妇和顺。还有一种偶像——“磨喝乐”,其形象多为手持荷叶、衣着金缕、嗔眉笑眼的小土偶。据《东京梦华录》,七月七日,京城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及马行街内,都在卖磨喝乐土偶,有的用彩绘木雕做成底座,还有的带有碧纱笼,也有的用金银翡翠装饰,贵重的一对就价值上千。随着人们对其的追捧,磨喝乐也越做越精巧,有用金银铸造的,也有用象牙雕磨而成的。人们买回去七夕时供奉,有宜子之祥。不过,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七月七日街上卖的名曰磨喝乐的泥孩儿,又名“化生”,“虽设于七夕,而本为乞巧,非为求子,且作女形,类‘送子之“大士”,不类观音所送之孩儿”(《管锥编》全陈文卷四),就是一种类似惠山泥人的玩偶。因为制作经巧,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七夕上·磨喝乐》条说:“南人目为巧儿”,七夕供奉“巧儿”以乞巧。《本佛经》称,磨喝乐本应是摩睺罗,梵语音译,又译作“摩睺罗伽”,是佛教中人身蛇首的乐神,在佛经中常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因民间以讹传讹才有了磨喝乐之称。

四、染红指甲

既然七夕是女性的节日,自然少不了爱美的风俗。染指甲就是年轻的女子们追寻美丽的一项七夕活动。南宋周密《癸辛杂志》记染红指甲法:采红色凤仙花,捣碎,加明矾少许,用来染指甲,然后再用布条缠好手指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不过日子久了还是会慢慢褪色。当时的女子都很喜欢用这种方法来染红指甲。不过周密没有强调非在七夕这天。《清嘉录》记苏州七月风俗:“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相传留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阅之,令目不昏。”四川盐亭、射洪、叙府、筠连、涪州、丰都等地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里都记有七夕女子染红指甲的风俗。

作者 牛会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江玉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梦华乞巧穿针
Evolution of Subkilometer-scale Impact Craters on the Lunar Maria as Constrained from Mini-RF Data and Topographic Degradation Model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无题(1)
乞巧七夕
我学会了穿针
《东京梦华录》中呈现的北宋时期的游戏活动
穿针的母亲
陈氏正骨手法结合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