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文契多诚信 百年耕读好书风

2014-01-20 20:30蔡方平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氏官印文书

蔡方平

翻阅《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眼前便是一件件历史筛选出的契约文书,一个个诚信构建起的合约场景,一颗颗古驿散落下的璀璨珍珠,不禁怦然心动。遥想古道往来小憩驿站景,追思湖广入川客居东山人,感悟笔墨浓缩百年耕读情,不禁思绪万千。粗略清理苏氏家族相关契约文书,多达80余件,约占该书收录总数的三分之一,细思慢品笔道墨色,真可谓:民间书法,地域书法,耕读书法,诚信书法。

一、民间书法

汉代书法有两大潮流,一为碑版,一为简牍。碑版多数是显贵者用以彰功业,纪事功,刻于石,立于显要,以图永存。而简牍或为故有典籍,或为司徒文书,削竹斩木以书,或存之私室、或存之公署。两者不单工具迥异,且用途亦不同。碑版可谓之讲排场图永存的官方书法,简牍可称为讲方便图实用的民间书法。

龙泉驿现存清代中晚期的契约文书可称为民间书法吗?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与苏氏家族相关的契约文书,多达80余件,从书法的角度看,总体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下面选取不同时段的14件契约文书中的局部文字看看:

图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元才书写的苏美瞻买地契约,有官印,档案号为13。该契约书写规范,继承传统较多,行间布白整齐,结字严密,用笔熟练,点画不算精到,但也偶有精彩笔画,如“捌”字“利刀钩”。与有官印相匹配,书写者也算乡间书写能手。

图2. 嘉庆五年(1800年),萧声远作为中人书写的苏希孔为主家的阴地送讨买卖契约,档案号为85。 该契约书写行距、字距匀称,笔墨厚重大气,规范而灵动,左低右高趋势,因字立形,结字优雅,抒情达意不失规矩,耐人寻味有所收获,实用书写的佳作。

图3. 嘉庆十二年(1807年),赖世斌作为中人书写的苏定贵买地定金契约,无官印,档案号为73。该契约书写紧凑,章法朴实随意,左低右高取势,点画匀称自然,时有点画别扭之遗憾,如“面”“陆”“族”“画”等字。

图4. 道光十一年(1831年),苏绍轼作为中人书写的苏邦奇买地契约,有官印,档案号为33。该买地契约书写整体讲究,章法布局规矩,笔画交代清楚,具有晋唐遗风,学古人颇下了一番功夫,与有官印相匹配,书体趋于“馆阁体”,书写者作为中人,也见苏氏家族中善书者大有人在。

图5.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苏国禄作为卖家并书写的苏邦贤买地定金契约,无官印,档案号为38。该契约书写中规中举,章法布局清新雅致,结字用笔多来自古人,但却缺乏精到;不过还显得朴实,值得信赖。

图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刘绍榜作为中人书写的苏邦贤为主家的阴地送讨买卖契约,档案号为94。该契约书写章法朴实随意,左低右高取势,规矩中见活泼,结字用笔虽不是十分精到,但其熟练的运笔用墨和约束中的率意挥洒,已是别有一番景象。

图7.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元光作为中人书写的苏邦贤为主家的阴地送讨买卖契约,档案号为88。该契约书写章法朴实厚道,左低右高取势,笔笔认真、字字厚道,力求与古人看齐,但毕竟是“我”写,虽难求精到,却可纵情而书,也见率意表达与力度,难能可贵。

图8.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郑国祥作为中人书写的苏邦森买地定金契约,无官印,档案号为54。该契约书写颇似晋唐写经,左低右高,行书取势,提按顿挫,随意挥洒,率直果断,犹如性情中人;惜乎浓多枯少,墨色欠佳,留下遗憾。

图9. 咸丰元年(1851年),刘宗铭亲笔书写向苏邦贤求讨阴地契约,档案号为104。该契约书写诚实,字字独立,排布均匀,点画清晰,笔笔实在,质朴简洁,忠厚可信。

图10.咸丰元年(1851年),邹德璠在场依口代笔恳求苏邦先施给棺木钱收据,档案号为106。该契约书写左低右高取势,章法错落有致,提按顿挫伸缩随意,结字灵活,果断挥洒,不拘一格(如“姓”“等”“恐”字),真可谓书学中善学善用的民间高手,但难以流传。

图11.咸丰五年(1855年),苏国瑒作为中人书写的苏邦森买田付钱收据,档案号为91。该契约书写力求平稳,字字清晰,与图9类似,质朴、忠厚可信,而又有不同:笔画粗细变化明显。

图12.咸丰八年(1858年),白我山作为卖家并书写的苏邦森买地定金契约,无官印,档案号为75。该契约为自己作为卖家书写的定金契约,以行书书写,整体干练简洁,书写自然流畅,笔墨浓淡相宜,无笔墨玩味,有真情表露,“约”“邑”等字值得玩味,可算实用书写的行书佳作。

图13.同治元年(1862年),刘音绶作为中人书写的苏秉权买地定金契约,无官印,档案号为79。该契约书写不算精到,但显熟练率意,突出运用,可贵在浓淡、粗细搭配不可复制。

图14.同治三年(1864年),梅欣圃作为中人书写的苏国宽买田付钱收据,档案号为97。该契约书写字形大小不一,笔画粗细搭配不太合理,但率真书写,笔画起、行、收分明,偶有枯笔,又现可爱,别具特色。

没有民间书法,官方书法就成为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官方书法,民间书法就会良莠不齐,自生自灭。从所涉苏氏的80余件契约文书中(除照票、折抄等官书外)选出的14件作品看出:不同时段的书写各具特色、姿态丰富,但都具有朴实诚信之风范,偶有高手精彩之作(如图2、图10),而又非主流精英。乾嘉时代书法中规中矩似近“馆阁体”,楷书为主流;道光年间书写章法朴实厚道,左低右高取势居多;咸丰、同治年间千姿百态,率意表达各具特色。这种受官方书法影响的、社会非主流的、平民的、非精英的书法群体,又偶有高手出现而还不成熟的书法,就属于民间书法。

二、地域书法

但就苏氏家族看,只是一个家族,所涉及其书法难以“地域”论。但从所涉苏氏的80余件契约文书中的书写者的姓氏来源、苏氏家族背景和书写水平看,其情况又如何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书写者多数出自乡里邻居中德高望重、信得过并具有文化,书写得好的人,或书写工整美观的人。如曾元才为苏家写了3件契约,皆有官印,足见正规,足见书写者的威望和水平。正如刘熙载讲“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他写了2件的有苏邦兴、苏国禄、张元材、赖世斌、卢成铨等人。

从所涉苏氏的80余件契约文书中的书写者的姓氏来源看,姓氏总数达23个,其中刘姓书写者有9件,苏姓书写者8件,曾姓、林姓、张姓各4件。

据胡开全先生在调查中找到的《华阳苏氏族谱》看,以上所涉苏氏的80余件契约文书多与入川第三代苏成勇后代有关。如涉及的人有:定字辈的定论、定端、定贵共10件。邦字辈的最多,有邦奇、邦贤(苏秉权)等人,能确定的多达40余件。成勇公下三代中,留有书写者姓名可确定的有苏邦楷、苏邦兴、苏国禄、苏国瑒等4人。此4件书写相似,严谨规范、取法传统,耕作不忘功名追求的书风略显,也可见家学相似,要求颇高,实属不易,但缺少乡野灵性。

另有三件苏姓佳作,与上相似,但更显精神和才气,只是不知是否苏成勇后代。

所涉苏氏80余件契约文书,书写者姓氏总数达23个,可谓涵盖一方。以苏家正统规范书写为中心,有不知书写者姓氏的官方正统书法(档案号001),也不乏有张达上楷书的规范与功力表现(档案号096),有萧声远的实用书写的佳作(档案号为85或图2),有刘音绶率意突出运用的书写(档案号为79或图13),有邹德璠的独具灵性挥洒自如的高手(档案号为106或图10),有阮国玖直抒胸臆乡味十足的应用(档案号为111)……书写风格的多变,书写者姓氏的广泛,围绕苏氏家族而书的契约文书,足以反映出这一地域的书风——就像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一样演变发展。

三、耕读书法

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清《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九世桂,字茂云,别号捷阳,三应乡饮正宾。忠厚古朴,耕读传家,详载州志。” 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一类是隐士,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一类是政府官员,他们中不少人有耕读生活经历,做官后仍关心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热心农业技术推广。

苏氏家族属于自耕农一类。该家族业大人多,耕种不完的土地也放佃于人。其内部自然注重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之风,但读书写字仅作为自身修养及外出考试做事之用。如成勇公下三代中,留有书写者姓名可确定的有苏邦楷、苏邦兴、苏国禄、苏国瑒等人。

契约中的邻里、中人等是离买卖双方不应太远人,可说是靠得住、信得过或有学识、明事理的人。书写者有的是卖家,有的是中人。苏家声望颇高,影响较大。据《华阳苏氏族谱》载,其从1726年入川到1903年续修族谱的180年发展史中,仅苏成勇一支后代就捐了13名监生,3名贡生,8名九品,7名庠生,3名实职官员,农耕子弟实属不易。仿效模仿者也大有人在,自然有耕读效仿而不乏善书好读之人。

苏氏家族的书风具有三特点:一是崇尚正统,追求严谨,修身养性;二是直抒胸臆,端庄大方,信手可用;三是传统不足,野气收敛,偶有灵性。正是在这种“自耕农”式的耕读书法的氛围内,才产生出曾元才、苏邦楷、苏邦兴、苏鼎新、苏雨帆、白良仲、张达上等人的规范与严谨,萧声远、刘绍榜、邹德璠、白我山、卢运申等人的潇洒和灵性,赖世斌、刘音绶、梅欣圃等人的率直畅达,才会有如刘宗铭、苏国瑒、邓守恬、阮国玖等人的朴实与真诚。而这些风格,又似乎超越出“自耕农”的境界了。

四、诚信书法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这种耕读文化的背后有什么信条作为支撑呢?是诚信。我们以嘉庆十二年(1807年)陈仁璇书写的苏定贵购买土地契约(档案号21)为例,其书法整体严谨规范,细节则整齐匀称,官印色彩醒目,书写内容亦颇具内涵。

从契约整体上看:主体内容和人名、落款都用小楷写成,行距疏朗,行行独立,字距紧凑,字势统一,字体大小合理,墨色浑然统一,上下左右规矩整齐,本为信手书写,却是精心安排,大方洒脱,从容运转,一气呵成;本是契约凭证,却成书写佳作。非诚实守信之人、非通情达理之人、非勤奋苦练之人而不能为之。

从书写的细节上看:字虽为正楷小字,但因字立形,却有潇洒自然之态势,如左起第四行“……全套圆仓一口”;结字匀称而又疏密得当,如第五行的“鱼”“壹”“与”等字;结字优美,用笔精到,如第八行的“……上管下草……”四字值得玩味。匀称、精到、和谐、美观的细节为整体的规范严谨增添了分量,整体与细节的协调是真、善、美的体现。“在艺术美之中,这种形式还贯穿有理性与感情的内容,理性的内容是真,感情的内容是善。”(陈廷祐:《书法美学新探》,第155页)唯有诚信方能将真、善、美串联起来。

“书,心画也。”这是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清·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其实,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是书者志向的外化,是书者心境的表白,是书者情绪的流露,是书者人品的写真。美国著名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20年,藏有4万份笔迹档案。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如:笔画轻重均匀适中——此人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

一纸契约文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一个人在讲一个鲜活而诚信的故事。书体中楷书(或正书)是诚信的代表,因此官方使用的正规文字都是楷书。苏氏80余件契约文书中,有74件是楷书写成,其余6件或是写得好的、或是楷中带行的。这74件楷书,排列整齐,浑然一体。楷书,“书者大多有一颗严密的头脑,精于安排程序,并按固定的程序办事。忠于职守,为人规矩正直,本本分分,甚有耐性。”(刘兆钟编著《笔迹探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129页)“排列整齐、浑然一体”的书写者,“其人头脑精密,思路清晰,处世不惊,从容不迫,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友好往来。做事有计划性和条理性,讲究稳妥可靠。生活有规律,为人规矩老实。” (同上,第134页)从书写看人品,诚信也足矣,不得不感慨:诚信是为人之根,诚信是耕读之本。

总之,书如其人。人是诚信的,其书法是诚信的。可以说《百年契约文书》的书法是诚信书法。

作者:成都龙泉一中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苏氏官印文书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拓片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碧瓦辉煌五百载 苏氏琉璃绽华彩
苏氏百文:哪里人多去哪里
广西发现土官印考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