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写诗过万的文坛大家

2014-01-20 08:40王佳伟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谭嗣同晏殊杨万里

王佳伟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其中道出了诗人炼字的不易和对语言的苦苦推敲。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文坛大家,他们写诗相对来说不怎么费劲儿,属于高产作家,一生能写一万多首。

1.王仁裕

王仁裕,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甘肃天水人,曾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要职,其诗作过万,数量之多前世鲜有能匹者。“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中的《周书·王仁裕传》记载:“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少孤,不从师训,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学。……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目之曰《西江集》。”

同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中的《杂传·王仁裕传》记载:“仁裕性晓音律,……喜为诗。……乃集其生平所作诗万余首为百卷,号《西江集》。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时称其得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仁裕的笔记小说也很出色,著有《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等笔记小说集,北宋著名小说集《太平广记》中对王仁裕的作品引用颇多。

综合以上可知,王仁裕绝非等闲之辈:诗多,名气大,会写小说,又懂音乐,当过皇太子的老师(太子少保),所教的学生(王溥)还有当宰相的,他似乎是个全才。但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也是一个不听老师话的顽劣少年,25岁之后才开始努力学习。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让人惊叹。

2.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浣溪沙》词中的名句。 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人。他才华横溢,一生显贵,曾任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等职。其子晏几道亦为文坛名家。

晏殊的词典雅华丽、含蓄深沉,为北宋词坛巨擘。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晏殊也是一位写诗高手,且诗作过万。北宋著名文学家宋祁(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宋景文公笔记》写道:“晏相国(对晏殊的尊称),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然相国不自贵重其文,凡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由此可见,当年晏殊整理成书的诗作已过万篇。有趣的是,他身居高位却没什么架子,常与门客及同事互赠诗文,互相唱和。

3.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名作《小池》《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然而,知道他写诗超过万首的人并不多。《辞海》记载其“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 杨万里的诗清新质朴、明白晓畅、风趣幽默,后世尊称为“诚斋体”。

4.陆游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小饮梅花下作》的开篇之句。陆游曾在该诗下面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学作诗,今六十年,得万篇。”由此可见,陆游的诗歌创作亦是硕果累累。他写诗过万,流传至今的有九千多首,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多为后人称道。

5.樊增祥

樊增祥,清末民初文学家,字嘉父,号云门、樊山,湖北恩施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等职。现代学者邵镜人的著作《同光风云录》中记载“樊山以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北平,年八十有六,遗诗三万篇,真一代之名作也”。2010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整理工作时,整理出樊增祥的全套诗集,得诗1万多首。(恩施日报、恩施新闻网相关报道:http://www.enshi.cn/20100429/ca182185.htm)今存《樊山集》《樊山政书》《樊山判牍》等书。

樊增祥诗歌量大,精品也多。张之洞曾称赞他的诗歌成就:“洞庭南北有两诗人,王壬甫五言,樊樊山(即樊增祥,他号樊山)近体,皆名世之作。”(见清末学者、著名维新派人士易宗夔的著作:《新世说》)

谭嗣同也十分欣赏樊增祥的诗。谭嗣同在《论艺绝句》(见《谭嗣同全集》)一文中记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有一次谭嗣同经过灞桥旅馆,看到墙壁上有尘封的墨迹,于是拂去灰尘,仔细辨认,发现是一首诗:“柳色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一弯月更黄于柳,愁杀桥南系马人。”谭嗣同“读竟狂喜,以谓所见新乐府,斯为第一,而末未署名,不知谁氏,至今恨恨”。谭嗣同看到一首让自己狂喜的好诗,但又不知作者是谁,感到非常遗憾。其实,那首诗的作者正是樊增祥,诗的题目是《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樊山集》卷十中收录有该诗。由诗题中的“口占”可知,该诗是樊增祥不打草稿的即兴之作,其文采之高可见一斑。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二十世纪诗词注评》一书中也收录有该诗。

作者单位:《作文评点报》社(四平)

猜你喜欢
谭嗣同晏殊杨万里
晏殊的忘年知音
杨万里诗一首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晏殊《完溪沙》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小池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