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2014-01-25 05:01钱月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分母轴对称长方形

钱月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操作、探索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方法。下面我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有效性谈三点做法。

一、有效提问,激活思维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所以讨论一般都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讨论都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激起多向思维、贴近学生生活、蕴含创新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围绕“重、难点”设问

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作了如下设计: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得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地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联接点”设问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都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而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3.抓住“致盲点”设问

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引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体现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有效倾听,适时调控

倾听是一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广阔的交流空间。“有效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发言时要用心,要细心;另一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1.加强听辨训练

“听辨”顾名思义,不仅要“听”还要“辨”,即思考、分析。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则等编成判断题,由教师口述题意,全班学生用手势表示“对”与“错”。通过判断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正确地判断,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2.提高听述能力

“听述”即听后复述,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上课时我经常在以下几个地方让学生对他人的发言进行复述:(1)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应用时。例如,在交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分析思路时,要求结合直观图复述:“要知道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要把红花每2朵一份地分,看8朵里有几个2朵,所以用除法算。”(2)在小组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发言时,先说出前面发言同学说的内容,并进行评价,然后再讲清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转述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

三、有效交流,及时反馈

课堂交流要根据内容需要,把握有利时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交流的目的是相互启发、得到互补。把握交流的时机是有效讨论的重要环节之一。

1.在学生“愤悱”之时组织交流

当学生呈现“愤悱”的状态时,也是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活跃有不快之感时,非常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容易尽言自己的体验,教师能收到正确的反馈信息。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小红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同学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在这时,教师笑着鼓励他们:“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至此,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2.对易混易错的知识产生混淆时组织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某些相似的数学知识产生混淆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感知效果,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对比和讨论,通过交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他小组的同学立即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教学: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思考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分母轴对称长方形
说说轴对称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