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报道及相关讨论

2014-01-25 11:41常淑珍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迟发性利培

常淑珍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传染病院精神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报道及相关讨论

常淑珍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传染病院精神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利培酮;迟发性运动障碍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42岁,汉族,已婚。主因凭空闻声,被监视感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眠差,耳边能听到说话的声音,说家里有监视器,监视她。当时来我院门诊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最高日量4 mg,症状好转,能正常工作生活。一直坚持门诊治疗。3年后,病情复发,自行将利培酮加至5 mg,渐出现静坐不能,斜颈,头部不自主晃动,故将利培酮减至每日1 mg,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故入我院治疗。查体:斜颈,头部及躯干不自主晃动,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肿大。诊断为1精神分裂症,2迟发性运动障碍。入院后渐停服利培酮,予氯氮平最高日量325 mg,予异丙嗪150 mg/d静脉滴注治疗2周,1个月后精神症状消失,头部及躯干不自主晃动明显缓解,但颈斜未缓解。

病例2:患者男性,27岁,达翰尔族,未婚。主因行为异常4年,凭空闻语15 d而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外走,行为异常,于同年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个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药不详(家属诉未使用过利培酮),出院后坚持服药1年后停药。半年前症状复发,故入我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查体:未见异常。予利培酮治疗最高日量7 mg,住院治疗36 d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利培酮5 mg/d,苯海索2 mg,每日3次。2个月后患者出现口唇及舌不自主动,下颌抖动,且存在少量的幻听。诊断为:①精神分裂症;②迟发型运动障碍。予异丙嗪150mg/d静脉滴注治疗2周,同时渐停服利培酮,停服苯海索,予氯氮平治疗,最高日量300 mg,约1个月后口唇、舌不自主动好转,下颌抖动完全缓解,幻听消失。

2 讨 论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一般认为长期服用较大剂量抗精神病药尤其是经典抗精神病药发生概率较高。最早期的表现是舌震颤或流口水,老年人以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肢体受累常见于年轻患者。最常见的是口-舌-颊三联症或颊、舌咀嚼综征,表现为口唇及舌重复地、不可控制的运动,其他有肢体不自主摆动,无目的抽动,舞蹈指划样动作,手足徐动或四肢躯干扭动等[1]。目前TD的病例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一般来说主要有:①多巴胺受体超敏学说,认为抗精神病药物使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超敏,从而引起黑质-纹状体功能相对增高;②GABA学说,认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中枢GABA的代谢率降低以及GABA结合位点增加。③纹状体功能紊乱学说,认为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运动异常,最终都是由于多巴胺D1受体所介导的纹状体-黑质通路的过分活化所致。④神经毒性等学说[2]。

在对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治疗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②钙通道阻滞剂。③氧自由基清除剂。④GABA受体激动剂。⑤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本报道2例患者为了治疗TD,均使用了异丙嗪及氯氮平。异丙嗪是抗组织胺药物,在对TD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有一定效果。因氯氮平在一般治疗剂量下不引起突出后膜多巴胺受体的超敏,故被作为治疗TD的重要药物。有研究显示氯氮平对TD的疗效与患者的症状及年龄有相关性,年龄大且症状重的疗效差[3]。病例2患者仅服用利培酮约13周即出现TD,但预后较病例1好,考虑与患者所服用利培酮的时间短,TD症状较轻,年纪轻等因素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氯氮平在治疗TD上获得了一定进展,但国内外也有氯氮平导致TD的个案报道,所以在使用氯氮平上,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对TD无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主要以预防为主。有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上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进行尿酸水平的动态监测,发现TD症状越重,体内尿酸的浓度越低,这或许有利于TD的早期预警[4]。

迟发性运动障碍(TD)一经发生,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个别可危及生命。要求临床医师注意观察,合理掌握药物治疗剂量,尽量缓慢加药,不仅要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而且还要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一旦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TD症状,需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或换药必要时停药,停用或换用抗精神病药时要逐渐减量,而不是骤然停药,尽量少用抗胆碱能药,长期合用苯海索可能促发或加重TD,年老体弱者更应慎重。

20世纪80年代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了一些生物学的发现,提出了阳性和阴性两个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亚型,以及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研究的进展,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研究逐渐受到关注。重性精神疾病的结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患者功能水平恢复的情况,另一部分是患者精神病症状缓解的程度。功能结局包括社会功能活动中获得技巧和保留技巧的能力。而患者的功能结局主要与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有关,与阳性症状没有关系。传统抗精神病药在改善阳性症状的同时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从药理作用上分析,利培酮是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而治疗阳性症状,通过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导致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激动D1受体,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阻断α2受体导致NE脱抑制性释放,改善阴性症状。同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小,治疗依从性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普遍应用,发现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可引起严重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值得临床医师的重视。

[1] 唐玉芹,张俊香.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运动障碍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5):92-93.

[2] 张彤玲,孟凡强,甘一芳.精神科主治医师336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76-478.

[3] 李喆,孙学礼,周澈.迟发型运动障碍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7):447-448

[4] 张文跃,顾风华,谢立,等.迟发性运动障碍与血清尿酸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2):107-108.

R749.3

:B

:1671-8194(2014)05-0200-01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迟发性利培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和血糖代谢影响的比较
利培酮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效果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