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大安乡山羊痘的调查和防治措施

2014-01-27 02:46杨成飞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1期
关键词:痘疹永胜县羊痘

杨成飞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丽江 642411)

永胜县大安乡山羊痘的调查和防治措施

杨成飞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丽江 642411)

山羊痘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的皮肤、黏膜发生异性痘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据查从2003年以来大安乡农户饲养的羊只时有发生,仅2013年6户农户饲养的310只山羊有217只发病,死亡115只,其中成年羊45只,羔羊70只,发病率高达70%,成年羊死亡率达50%,羔羊死亡率100%,给养殖户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山羊痘病 调查 诊断 防治

1 基本情况

大安乡位于永胜县西北部,全乡辖8个村委会,91个自然村,3 128户,15 670人。幅员面积240.7 km2,最低海拔1 400 m,最高海拔3 477 m,相对高差2 077 m,海拔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属低纬度季风区域。金沙江沿线的光美、梓里、永安等村委会属低热河谷区呈亚热带气候类型,气温较高,湿度相对较小,气候干燥,降水少,而山区一线的大安、培元等村委会呈寒温带气候类型,气温较低,湿度高,降雨充沛,形成了“山下酷暑山巅寒,一层平坎一层天”的立体型气候,是一个山涧河谷,高山山原两种地貌类型复合的山区乡,发展畜牧业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畜牧业是大安乡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畜牧业产值2 56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而畜牧养殖又以养羊为主,养殖模式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养殖品种为本地黑山羊。近年来,由于流通环节广泛,从外界引进新品种较多,从而山羊痘病也随之引入,并引起该乡的羊只发生山羊痘疫情,历年来适时出现零星散发及群发疫情,严重困扰着养羊业的发展。

2 流行情况

调查表明,山羊痘病于2003年传入大安乡,并适时呈现散发、群发和呈区域性流行,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生山羊痘疫情28次,发病73户,山绵羊发病890只,死亡622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1.6万元,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价,给养殖户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疫情发生主要是因从外地引羊未经严格检疫,引入带毒羊或病羊所致,随后,病愈带毒羊与未接种过羊痘疫苗羊群接触,传播疫情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且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山羊均易感染,其中,以幼龄羊较易发病,羔羊最为敏感。全年均可发生,特别秋季冬末春初多发生,潜伏期为6~8 d,水冷草枯、阴雨寒冷、饥饿等是促进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2013年6~8月在大安乡水坪、宝坪、光美三个村委会再次发生疫情,发病饲养户6户,发病户存栏山羊310只,发病217只,死亡115只(其中,成年羊45只,羔羊70只)。发病率高达70%,成年羊死亡率达50%,羔羊死亡率100%。给农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3万元。

3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体温到41℃~42℃,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增速。1~2 d后,山羊皮肤特别是头部、颈部、腹下、四肢、尾内侧等出现黄豆大小的痘疹,痘疹呈圆形,凸出皮肤表面,凹凸不平,眼观和触摸如蟾蜍皮肤突出的结节,结节质地坚硬,有的连成大小不等的疹块,星罗棋布,遍布全身。皮肤痘结节脱落后,可出现红色斑块,有的可形成脓胞最后破溃,有的还可以从结痂处挤出浓汁。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羊体况下降,极度消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母羊大多流产,羔羊几乎全部死亡。严重的病羊继发肺炎、胃肠炎、关节炎等病状,一般10~15d左右死亡。

4 病理变化

尸体极度消瘦,在口腔、肛门周围,乳房、尾内则等被毛较少的皮肤可见豌豆至黄豆大小的痘疹结节,痘疹呈圆形,在头、颈、腹、背、四肢的毛丛中,手感同样有豌豆至黄豆大小的痘疹隆起于皮肤表面,有的皮肤穿孔流出脓汁,心肌变性,淋巴结、胆囊肿大,鼻腔、喉、气管粘膜冲血,混有浆液性和脓性分泌物,呈出血性炎症,粘膜上有淡灰色斑疹,肺呈卡他性肺炎,严重的可见豌豆大灰色和暗红色结节,消化道粘膜冲血,有淡灰色小结节。

5 诊断

根据发病及流行情况,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特有的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山羊痘病。笔者采集痘疹病料在永胜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见到上皮细胞浆中有椭圆形或类椭圆形包涵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包涵体或病毒粒子而确诊。

6 防治措施

6.1 隔离、封锁

山羊痘病来势猛烈,发展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一但出现疫情,要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隔离病羊,健康羊与病羊进行分群饲养,限制疫点病羊和同群畜移动,封锁疫区,严防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出疫区。

6.2 严格消毒

疫点环境消毒,2次/d;疫区消毒:氯毒杀,按1次/(1~3)d,生石灰进行全面消毒,对污染的场地、饮水、饲料、用具要严格消毒。隔离羊群圈内要严防其他畜禽进出,以防交叉污染。严禁无关人员接触病羊只,羊圈门外设消毒池,相关人员进出还要用消毒药水洗手和擦拭鞋底。在疫区周边的道路口要设立消毒站,对出入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直至解除疫区封锁。

6.3 紧急预防

为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对未发病羊采用紧急预防接种,接种方式从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循序扩大,接种剂量疫点可采用2~3倍常规用量,疫区和受威胁区采用常规量。

6.4 积极治疗病羊

6.4.1 预防性治疗

对疫点内的病羊和健康羊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黄连、黄芩、苍术、葛根、金银花(或全草)、蒲公英、铁马鞭、鱼腥草、车前草等,根据羊只数量及方药组成确定剂量。中草药使用效果良好,对未病羊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发病羊可促进康复。对停食减食羊可在药液中加入神曲和葡萄糖粉(或白糖)以补充能量,减少体弱不食羊只的死亡。

6.4.2 局部处理

发现羊出痘后要尽快用紫药水、碘酒涂擦痘斑及周边部位,以便加快结痂康复。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消毒药水洗净后(尤其是蹄腿等部位)再用10%明矾水涂擦以收敛伤口,干后再涂药;对粘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6.4.3 全身治疗

可用黄芪多糖、鱼腥草、板蓝根注射液抗病毒加地塞米松,按治疗量每天一次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增强免疫力。为防继发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族、链霉素族、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泰乐菌素注射液交叉使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将有关药液溶于50 ml糖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1次/d。其中抗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效果较好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绿脓杆菌较好的药物有丁胺卡那;治疗传染性胸膜肺炎较好的药物有泰乐菌素类药物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6.4.4 中兽医辨证施治

中兽医认为羊痘是由湿热所引起的一种疫病,是因内伤饮食的脾胃运化失调,而湿热内积。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燥湿、清热解毒、发表和里为总则,重点抓住内清外表这个重要环节,内清五脏六腑之湿,外解肌肉皮毛之毒,采用“葛根汤(葛根、紫草、苍术、黄连或黄柏、白糖、绿豆)”内服,同时,皮肤痘还可以用大蒜加青蒿捣碎涂擦2次/d,3 d后,痘的症状逐渐消失。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应用效果最佳。

7 体会

7.1 严格检疫

据记载,历史上本地没有山羊痘病,该病是于2003年引种带入,并引发和流行山羊痘疫情,因此,不论任何时候,从外地调种前,应调查引进羊是否有羊痘病史及羊痘免疫情况。引进羊只必须严格检疫,隔离观察21 d以上,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加强产地检疫和流通环节检疫,杜绝带病羊进入市场交易,从源头上切断传染原。

7.2 计划免疫

每年用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特别是怀孕母羊在空怀期和初生羔羊要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接种方法:在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l/头,接种1周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接种密度要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羊,高密度的免疫,可有效控制山羊痘病的发生和流行。

7.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抗病力

冬春季节水冷草枯、阴雨寒冷、饥饿、体内外寄生虫侵袭等均是促进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要保持环境和羊圈卫生,注意防寒保暧和通风,冬春要进行补饲,夏季要使用低毒高效、长效的杀虫药(如溴氰菊脂类),对圈舍、环境、羊体进行喷雾,防止蚊虫叮咬,春秋两季要进行蠕虫和线虫的复合驱虫以增强羊只体质、提高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7.4 定期进行疫情排查和监控

根据山羊痘病发病急,传播快,羊群中一但出现病羊会迅速感染全群乃至引起区域性流行,而且发病率、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的特点,要定期做好区域内的疫情排查和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控。一但发现疫情要采取“早、快、严、小”方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行动要快,消毒封锁要严,迅速切断传播环节,才能将疫情扑灭在最小范围。同时也才能将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7.5 引导产业化、标准化建设

大安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养羊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料,要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小农经济发展,这样更有利于从选种选育,防疫检疫等对疾病的防控从源头做起。

7.6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采用发放宣传单、喷绘宣传标语、召开培训会议以及利用黑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从而达到群防群控的目的。

猜你喜欢
痘疹永胜县羊痘
叶天士治疗小儿痘疹经验探析❋
《疡医大全》治疗痘疹内服方药规律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尾寒羊痘病
山羊痘的预防及治疗
皮肤型鸡痘诊断与治疗
关于羊痘防控难点及对策分析
滇西北精品农庄经营模式探索
不同海拔水稻种植区内对穗颈瘟的田间定点调查
永胜县农业机械应用情况研究
羊痘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