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丘陵区域发展家庭生态牧场的观察与思考

2014-01-27 09:47武锋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山地牧场畜牧业

武锋平

(山西省忻州市牧草饲料工作站,山西忻州 034000)

所谓“家庭生态牧场”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科学合理利用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和天然草地资源,以畜牧业先进实用科学技术为依托,推行“草、畜”配套,实行适度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通过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山地、丘陵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生态平衡”。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市国土总面积2.55万km2。其中,山地丘陵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90%,素有三山六丘一分川之说。本文从山地、丘陵区家庭生态牧场入手,分析山地、丘陵区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兴起,试图找到一条适合忻州市山地、丘陵区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山地、丘陵区特定自然条件催生“家庭生态牧场”

山地、丘陵区域虽然有丰富的土地和草地资源,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活在当地的干部群众和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围绕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探索开办的“家庭生态牧场”,已经具备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适度规模养殖型的特色,推进了畜牧业发展。

2 “家庭生态牧场”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兴办“家庭生态牧场”是山地、丘陵区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意识,把传统畜牧业改造成现代畜牧业的手段之一。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家庭生态牧场,受到农民欢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家庭生态牧场”是畜牧业转型的必然产物

3.1 适合当地发展情况

兴办“ 家庭生态牧场”可以突破山地、丘陵区域载畜总量的极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兴办“家庭生态牧场”,实现以草代粮、以草换畜,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最大化,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牧草当粮种,牛羊当猪养”的理念。

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兴办“家庭生态牧场”可以突破农业内部结构不均衡的现象,促进农业产业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山地、丘陵区按“家庭生态牧场”的模式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科学养殖

兴办“家庭生态牧场”可以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实现畜牧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畜牧业生产的投入、品种、科技、市场等因素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养殖条件下很难找到一个结合点,农民的传统养殖是不计成本的比较单一的产品型生产方式,而“家庭生态牧场”的兴办就必然要求养殖业向商品型生产模式转化。兴办“家庭生态牧场”投入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传统养殖观念。

4 兴办“ 家庭生态牧场”的建议

4.1 转变思想观念,创优发展环境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家庭生态牧场是山地、丘陵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充分把握在项目建设中,农民对市场的认识和掌握具有的缺陷性和对预期效益具有的不确定性,充分理解和支持“家庭生态牧场”业主对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需求的紧迫性。建设“家庭生态牧场”,实施人工种草养畜,既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市小康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可靠途径。

4.2 合理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畜牧业生产

明确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家庭生态牧场”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做到与新农村建设、生态能源建设、草畜平衡、配套建设、林业产业建设、畜牧科技推广应用技术相结合,合理配置资源,由下而上,增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地、丘陵区畜牧业的发展绘制一幅科学合理的蓝图。

4.3 整合资源,实现捆绑效应

整合新农村建设、生态能源建设、农机补贴、菜篮子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水土保持、河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扶贫开发项目、生态治理工程、草地建设保护工程、各级政府的畜牧业奖补政策、畜牧业良种繁育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业治污减排等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以县(市、区)为单位,集中捆绑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家庭生态牧场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实现农民就近就地致富奔小康,还可以带动农村水、电、路、气和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把广大山地、丘陵区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

4.4 强化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必须通过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应用于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家庭生态牧场”建设成功的先决条件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级畜牧兽医学校免费为山地、丘陵区培训技术人员,使每个家庭生态牧场都有1~2名种草养畜的明白人。同时,为县、乡两级畜牧兽医部门补充新鲜血液,不仅要扩编增人,更要经常培训,随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4.5 积极鼓励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确实可行的鼓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和“家庭生态牧场”业主推广和应用畜牧实用技术,提高整体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作用,组建各种门类的养殖协会,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生态牧场”养殖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6 扶持加工企业,推动订单生产

“家庭生态牧场”能否稳定发展,生产的产品能否变成商品,加工企业和市场营销是关键。积极引进境内外龙头加工企业,推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订单生产,给广大养殖户解除后顾之忧,这种企业负责加工销售、牧场负责生产的方式应予以大力推广。这种以“家庭生态牧场”通过中介组织或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把生产和市场融为一体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脱节的矛盾。

猜你喜欢
山地牧场畜牧业
山地草甸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海上牧场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叮当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