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冷却治疗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效果观察

2014-01-27 07:57程凤芹陈琼芳潘宝环凌少梅梁锦贞罗韩静胡结珍
护理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麻醉药利多卡因室温

程凤芹,陈琼芳,潘宝环,凌少梅,梁锦贞,罗韩静,胡结珍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烧伤科,广东 顺德 528300)

烧伤后创面瘙痒是烧伤愈合过程中及愈合后的一种常见症状,据统计显示[1],大多数Ⅱ度、Ⅲ度以上烧伤患者都会出现烧伤后瘙痒症,给予干预措施后仍有87%烧伤患者出现瘙痒,瘙痒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影响休息和睡眠。另外,当患者手抓破创面止痒时也易并发感染[2-3]。虽然目前针对烧伤后创面瘙痒的对症治疗方法很多,但均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本研究利用冷疗与局麻药的止痒作用,对在本科室住院的Ⅱ度烧伤患者的严重瘙痒创面进行喷涂,止痒效果显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烧伤科为层流洁净病房,有可控的温湿度,病房的室温在28~32℃,湿度在40%左右。选择本科室2013年1—12月收治的Ⅱ度烧伤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出现明显瘙痒、24 h内未使用过任何止痛、止痒药物或有效止痒方法。排除标准:小儿、妊娠期妇女、近期有过敏病史、轻度瘙痒不需止痒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1个研究组(低温10℃ 0.5%利多卡因组30例),3个对照组(室温生理盐水组30例;低温10℃生理盐水组30例;室温0.5%利多卡因组30例)。低温10℃ 0.5%利多卡因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30±12.14)岁,烧伤面积在 4%~30%;室温生理盐水组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38.40±13.25)岁,烧伤面积在3%~27%;低温10℃生理盐水组男19例,女 11 例,年龄(38.57±12.83)岁,烧伤面积 3%~28%;室温0.5%利多卡因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33±12.99)岁,烧伤面积在3%~29%。致伤原因:烫伤75例,火焰伤30例,电损伤5例,电炉烧伤3例,化学烧伤5例,电弧烧伤2例。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及烧伤深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温度、浓度的选择 人的痒觉、疼痛觉都由相同的感受器介导,受同一脊髓节段神经支配,采用程凤芹等[4]报道的结论:以10℃冷疗效果最好,0.5%利多卡因浓度为佳。

1.2.2 溶液配置 用耳鼻喉科专用的 (由上海市嘉定区医疗设备厂生产)的喉头喷雾器经消毒后,分别盛装200 mL上述4种不同溶液,消毒后的喉头喷雾器放在冰箱中冷藏30 min即达到10℃实验要求的温度。

1.2.3 止痒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士实施,当患者出现明显瘙痒时,4组患者均按1%面积喷涂8~10 mL溶液至创面湿润。

1.2.4 观察指标 连续3 d收集4组患者的止痒效果、止痒的起效时间、缓解间隔时间。(1)止痒效果:参照镇痛疗效判断标准[5],完全缓解:即有效,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或原有瘙痒症状减轻,没有搔抓动作或搔抓动作明显减少,夜间睡眠好,无抓伤;无缓解:即无效,原有瘙痒症状减轻不明显,搔抓动作不减少,夜间睡眠差或难以入睡,有抓伤。(2)止痒起效时间:自喷涂药物起至开始缓解时刻止。(3)缓解间隔时间:自瘙痒开始缓解至再次要求用药时刻止,如果未再次用药,则为长期缓解,对这类患者不再统计缓解间隔时间[6]。

1.2.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F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止痒有效率最高,达93%,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 1。

表1 4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效果的比较

2.2 4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时间的比较 结果显示,低温10℃生理盐水组和0.5%利多卡因组较室温生理盐水组和0.5%利多卡因组止痒起效时间快,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在止痒的缓解间隔时间与低温10℃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见表 2。

表2 4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3.1 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机理 烧伤后创面瘙痒的机制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述清楚[7-8]。一般认为,瘙痒与一种由一些特殊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瘙痒感受器的激活有关,科学家把这些特殊的神经细胞称为C-纤维[9]。现已证实[10],皮肤的每种感觉并没有特殊神经纤维在解剖学上与之相对应,痒觉、触觉、温度觉(热和冷)和疼痛觉都由相同的感受器介导。这些感觉起源于表皮下区的细小无髓鞘C神经纤维末梢,可以特异性结合瘙痒的传导介质,这些传导介质一方面通过弥散途径直接作用于自身或周围神经末梢的感受器,使其兴奋;另一方面又可引起组胺的释放,继发激活邻近神经末梢产生传入冲动,这种冲动在邻近神经末梢分支间再通过轴突反射的扩布,又引起递质从下一个末梢的释放,形成连续的多级传递,形成神经、皮肤、肥大细胞之间的大量信息交流,引起瘙痒[11]。

3.2 冷疗的止痒作用 冷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烧伤后创面瘙痒,常用的方法有用冰水或冰袋局部贴敷、冰水浸浴或淋浴等。可能的止痒机制包括:皮温升高(41~46℃)后刺激C纤维伤害感受器,传导瘙痒有关刺激信号,冷疗通过降低皮肤温度抑制瘙痒[12];另一个可能机制与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成员CMRI和VRI有关[13]。程凤芹等[4]实验证明,冷疗以10℃效果最好。因此本实验温度以10℃为起点,避免过低温对机体的损害。由表2可见:患者止痒的起效时间,低温10℃的生理盐水组与室温生理盐水组比较;室温0.5%利多卡因组与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低温10℃生理盐水组与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在止痒起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止痒的起效时间与冷疗的作用有关,而且冷疗的效果显著。

3.3 局部麻醉药的止痒作用 Kopecky等[14]曾采用局部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物治疗创面瘙痒,发现其能明显降低瘙痒症状程度和发作频率,局部麻醉的止痒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之间的联系有关。局部麻醉药是以适当浓度局部应用于人体皮肤和黏膜等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局部组织或相应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可可逆性的感觉丧失,首先消失的是钝性持续痛,其次是锐性短暂痛、触痛及止痒作用,且作用较持久,进而使疼痛和瘙痒减轻[15]。表面麻醉药短时间内大剂量吸收易导致中毒,有研究结果显示[16],1%利多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该实验的依据,选用了0.5%的低浓度利多卡因,以防出现中毒和成瘾,总量控制在每次不超过200 mg,同时为避免利多卡因成瘾和药效降低[17],以使用4~5次为佳。由表2可见,烧伤患者止痒缓解间隔时间,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与低温10℃的生理盐水组、室温0.5%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说明低温10℃ 0.5%利多卡因的止痒的效果明显,持续时间更长,部分患者只需使用1次。

4 小结

本研究表明,低温10℃0.5%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药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时使用,止痒效果显著,且方法简单,不受条件限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为临床减轻烧伤患者创面瘙痒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在使用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其治疗的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Casaer M,Kums V,Wouters P J,et al.Pruritus in Patients with Small Burn Injuries[J].Burns,2008,32(4):185-191.

[2]贺肖洁,韩春茂,马 奇.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1):56-59.

[3]黎 鳌.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633-651.

[4]程凤芹,伍惠凤,潘宝环,等.表面麻醉药冷却后用于烧伤创面换药镇痛中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43-44.

[5]徐建明,宋三秦,江泽飞,等.克洛曲片对癌痛的双盲模拟自身交叉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3):178.

[6]张明珠,董运风,周桂芬,等.烧伤患者应用甘油止痒液止痒效果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0):873-874.

[7]高海燕.海普林软膏治疗烧伤愈合创面瘙痒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40-241.

[8]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等.Ci22а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5):498-500.

[9]廷 芬,高景芳.针刺治疗烧伤创面瘙痒症38例[J].针灸经络,2009,31(10):27.

[10]鲁延林,张悦安,徐 旭,等.自拟中药方治疗烧伤瘙痒80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8):576-577.

[11]Stander S,Steinhoff M,Schmelez M.Neurophysiology of Pruritus:Cutaneous Elicitation of in Itch[J].Arch Dermatol.2010,139(2):1463-1470.

[12]Schmelz M,Schmidt R,Bickel A,et al.Specific C-receptors Foritch in Human Skin[J].J Neurosci,1997(17):8003-8008.

[13]MeKemy D D,Neuhauser W M,Julius D.Identification of a Cold Receptor Reveals a General Role for TRP Channels in Thermosensation[J].Nature,2002(416):52-58.

[14]Kopecky E A,Jacobson S,Hubley P,et al.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EMLA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burn Pruritus in Pediatric Patients:a Pilot Study[J].J Burn Care Rehabil,2001(22):235-242.

[15]张石革.皮肤瘙痒与局部麻醉药和刺激药[J].中国药房,2002,13(11):703-704.

[16]程凤芹,尤毅敏,卢妙英,等.常温下表面麻醉药用于烧伤换药镇痛的可行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682-1683.

[17]顾振纶,卞春甫,张银娣.医学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2-104.

猜你喜欢
麻醉药利多卡因室温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一种在室温合成具有宽带隙CdS的简单方法
一种碳纳米管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室温硫化制备方法
甲氧基MQ树脂补强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研究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