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共通性——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2014-01-28 19:01张燕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道主义后现代

⊙张燕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70]

作 者:张燕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乃至刚刚开始的21世纪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反理性与真理,否定“人”,具有游戏性特征。而后人道主义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哲学思潮,它反对人道主义标榜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应尽可能地对人类自身以外的世界万物给予“人道”的关怀。后人道主义这种消解“人”的地位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如出一辙,二者又产生于同一时代,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USF)人文学教授西尔维奥·佳吉(Silvio Gaggi)认为,后现代主义也可理解为后人道主义(posthumanism),他指出:“后现代可理解为后人道,所指的是,人道主义传统最基本的前提——对人可以用理性去了解宇宙充满信心,相信自我的存在并且接受个体是存在的实体——已经站不住脚。”①这样看来,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必然具有后人道主义思想。本文试以美国文学为例,谈谈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

一、“人”的解体尽管后人道主义者仍强调“人”的重要地位,但已不再像人道主义那样把人置于万物的中心。后人道主义代表福柯认为,人不是什么永恒的无限存在物,“人”只是一个最近的发明,人的“自大”情结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觉。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写作中亦将人的地位消解了,他们公开宣称“作家已死”,说话的主体无法把握语言,“人被语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这预示着作家无法控制语言,且“不再具有赋予其文本某个单一的正确意义的权威”②。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主人公仅仅是一个扁平的文字符号,没有性格,没有情感,缺乏辨识度,这都源于后现代主义“自我”的分崩离析。从这一点看,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共通性。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不乏这样的思想。在托马斯·品钦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主人公斯洛思罗普为查证ImipolexG和自己过去经历的联系,前往德军火箭基地调查,踏上了横跨欧洲大陆的追寻之旅,但他既没有奥德修斯的智慧,也没有鲁滨孙的谋略,他跌跌撞撞,笨手笨脚,没有目标和方向。这种追寻已丧失了传统文学要表现的实现神谕的神圣感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使命感,而只能是人在这个荒诞的时代的无奈流浪和苦苦挣扎。这时的人已从“神”沦落成“虫”,不再高贵威武,只落得低俗卑下。在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中,主要人物都是对经典人物原型的戏仿,这些人物都是扁平的。小说中缺乏与人物有关的历史背景信息,对人物的详细描写也少之又少,这使得读者很难辨认他们的实际身份,甚至很难区分他们,尤其是七个小矮人,几乎没有区别。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中虚构了一个小镇B,小镇里的人物是一团模糊不清的东西,仿佛只是人影。小说的叙述者“我”无名无姓,“德斯蒙德太太”“派特阿姨”“哈雷叔叔”等,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一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如比利·豪斯克劳等,读者亦只能根据作者的杜撰而观看其无声的表演。而更多的人物则刚被提到名字时便一晃而过,像一个模糊世界里的幻影。这正如批评家阿莱德·福凯马所言:“后现代作品中的人物不能表明有对表现而言至关重要的‘自我’,只有‘平面’。”③此外,还有冯尼戈特、唐·德里罗、约翰·巴斯、多克托罗等作家在作品中也对人物做了扁平化处理。

后现代主义作家将人置于一个虚无的境地,体现了一种“无我”的生存状态。主体的消失意味着人丧失了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人已经零散化,没有自我的存在了。

二、理性的消失 在人道主义者那里,理性被当作一种人类特有的财富而大加歌颂,这与西方当时为摆脱神权统治的社会背景有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提倡理性,当时的作家和其他艺术家对理性亦大为赞扬,如莎士比亚、狄德罗、伏尔泰等。但人类发展到21世纪,人们发现理性并不是万能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恰恰是理性导致的。正因为如此,后人道主义者对理性不再歌颂,而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理性只是权力者编出来的一套看似完美的谎言。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理性也像“人”一样遭到了嘲笑与消解,甚至被毫无保留地丢弃了。后人道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的态度说明二者的相似性。

奥布莱恩的小说《他们携带的物品》和《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便是站在反理性的立场上,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的文学特征,其文本中表现出悖论式的矛盾、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如小说中一位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在战争结束后,试图去寻求这场战争的意义,然而答案是混乱无序的,人物也是似是而非的。叙述者总是先提出一个事实,但马上又加以否定,这种不确定性又提出另一个事件的事实,但再次被否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且,小说的讲述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按人物的随意联想构筑情节,导致故事时断时续,时空交错,虚实并存。这表明作家有意拆除理性的确定性与统一性。厄秀拉·勒·魁恩的小说《薛定谔的猫》则用梦的形式来构建他的小说,以体现一种不确定性。她按照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体现人的潜意识。小说用梦的形式串联起来,表现了一种虚幻性和非逻辑性,从而表达了人们不确定、狂乱、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这种用梦的形式构建小说的做法无疑体现了作家对非理性的推崇。诺纳德·苏克尼克的小说《威尼斯之恋》中,则将现实与虚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仿佛作者编织了一个时间的迷宫,读者在虚虚实实中很难用理性思维去把握小说的情节。其另一部小说《赚钱》中,则表现出来了一种流动性和随意性,小说像思维和说话一样流动、任意、随性而至。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亦体现了一种非理性的叙事方式,小说没有线性展开情节,而是把不同时间、地点组合交织在一起,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小说这种碎片似的叙事方式给作品留下了大量空白,要求读者必须参与其中,填补空白。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无意识结构,事实上提出了理性主体消亡的问题,人在语言中无地位,人只是语言的载体。这种反理性的叙事方法,说明了他们对理性的质疑。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理性已经无法去把握和判断事物,甚至还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灾难。

三、歌颂自然,寻找出路 后人道主义者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在保证自己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去爱护自然,给自然万物以人道的关怀,正如英国的生态学家莱奥波特在《大地伦理学》中提出“人类并非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人类没有权利剥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生存繁殖权利”④。后现代主义作家在探讨当代人的出路时,亦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些年的生态文学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后现代无疑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也是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正是因为过度提倡现代化才带来了自然环境恶化的后果,这使得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态度说明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共通性。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就不乏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描写现代社会中环境的恶化,或构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景。唐·德里罗的《白噪音》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小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为“电波与辐射”,第二部分为“空载毒气事件”,第三部分是“达乐风波”(“达乐”是一种药品的名称,可能是某种“聚苯乙烯类”化学药品),从上面标题就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小说描述了一场突然的毒气泄露事件完全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使每个人感到恐惧与不安,精神上也发生了可怕的异变,最终导致家庭与个人的崩溃。小说标题“白噪音”喻指死亡与死亡抗拒,作家不厌其烦地描写收音机、电视机、微波炉、超声波的声音,以及电视和广播中的各类节目和广告的声音,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空虚,也反映了当代人类生存环境的癌变。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环境小说,从反面讲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也透出了作家渴望返归纯净的自然的思想。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的短篇小说集《一个新英格兰修女及其他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圣诞詹妮》塑造了一个热爱大自然、关爱动植物的女孩詹妮,她总是喜欢漫步自然中,与绿树、鲜花、小鸟们为友。另一个短篇小说集《替角》完全聚焦动物和植物,体现出了动物、植物和人平等的思想。其中,《阿瑞托莎》写的是一个隐居山林的美人露西·格林列夫,她爱护花草,拒绝追求者摘花献给她的爱情表达,认为这破坏了自然。《鹦鹉》《猴》这两部小说则以动物为主角,表达了人与动物平等的思想。作家在其作品中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无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之间,或是自然界的各种形式之间都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没有什么等级制度。”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美国三部曲》中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小说主人公Les Farley因为在战争中受到了可怕的打击,战后他一直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致使他无法和人正常相处,在工作和婚姻中都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想改变自己,但没有成功,他成了战争的不幸的牺牲品。后来他发现大自然这个心灵的家园,他经常坐在湖边享受大自然带给他的宁静,呼吸新鲜的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观看鱼儿的嬉戏。最终,大自然抚慰了他心灵的伤痛,他渐渐地恢复了健康。

其实,书写大自然、歌唱大自然、并不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专利,这种对大自然的歌颂古而有之,只不过在后现代这样的后工业化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得弥足珍贵。后人道主义的这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更给后现代主义作家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自觉地表现了一种后人道主义思想,说明后现代主义与后人道主义这两种理论在思想上具有一种共通性。后人道主义这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是,人类发展到了高度文明的今天,是否能再次回到人类童年的栖居地——自然,这却是一个未知数。后人道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人类只有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重建昔日的幸福家园。

① Gaggi,Silvio.Modern/Postmodern[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73.

②③ 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第117页。

④ 陈凡、赵迎欢:《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

[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张首先.批判与超越:后人道主义和谐生态理念之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3]欧阳英.建立在“话语”理论基础上的思想变革[J].晋阳学刊,2007(1).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人道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跟踪导练(一)5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史的开创之作——读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