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

2014-02-03 06:49李欣婷吴晓妹李秋淮
中国发展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西部要素阶段

◎李欣婷 吴晓妹 李秋淮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深度调整阶段。一方面,中央积极鼓励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回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历程和展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摸清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本规律,为中央和中西部地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7年,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初步探索阶段;1997年至2007年,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

1978年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起点,因为这一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在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对生产要素的束缚,允许生产要素向效益好的环节和地区流动。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是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生产要素流动的管制实现了逐步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马上就能承接到外部的产业转移。因为当时(1978年至1997年期间)我国区域政策总体实施的是沿海发展战略,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的增长极,那时沿海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对内地产生的主要是“极化效应”,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是内地大量生产要素被吸引到沿海地区。

当然,这一期间,中西部地区利用国家改革开放有利政策条件对承接产业转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通过引进国际技术、进口国外成套设备、利用外资等承接了一部分国际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开展了一些经济技术合作等。虽然这一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尚不具备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但两大地区仍然围绕招商引资、市场开拓、资源开发等目标开展一系列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当时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向沿海地区支持沿海地区发展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这种合作成为缓解中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紧张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快速发展阶段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转变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条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是东中西部地区关系转变的重要触发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进出口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作用;危机爆发使得外需出现大幅波动,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寻求内需带动。在这种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开始发生转变,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开始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到了向外辐射阶段。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高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并具备向外扩张的能力。特别是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东部地区企业需要到中西部地区开拓市场。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等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特别是土地供给瓶颈的压力要求东部地区必须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以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中西部地区本身就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后,交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开始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实际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有些省市如安徽、重庆、湖北、甘肃、贵州、山西等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甚至达到30%以上。1997-2012年,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97年的34.7%提高到2012年的47.6%,提高近13个百分点。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业转移有效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不仅弥补了中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而且还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承接转移,中西部地区逐步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2004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开始超过东部地区,年均名义增长19.4%,比东部地区高2.4个百分点以上。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31省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35.6%提高到2012年的40%,提高4.4个百分点。产业转移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02-2012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3.1%提高到44.1%,十年提高11.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2006-2012年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由36.9%提高到46.0%,六年提高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产业转移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准入门槛较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大量转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2003-2010年,中西部地区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学、造纸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906.1%、1750.2%、770.4%、511.8%、446.0%;由此导致地区能源消耗增长66.1%,工业废气排放增长188.0%,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增长135.2%。产业转移减弱了中西部地区研发活动的动力。国内外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为了占领市场,而不注重提升当地研发能力。2010年,中西部地区有科技研发活动的大中型企业3481家,占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总数23.7%,这一比重比2005年下降15.9个百分点。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本土企业和品牌产生较大的冲击。一些企业和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012年中西部地区进入中国500强的品牌数量是85个,比2004年减少8个。在幸存的品牌中,还有不少是处在外来企业的控制之下。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展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格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都产生深刻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开始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内因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行为,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局。2008年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505美元,一产比重15.1%,二产比重49.6%大于三产比重35.4%。这些特征表明中西部地区正在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过渡。根据钱纳里的研究,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社会可用于工业投资的经济剩余持续增长,资本逐渐充裕,技术进步逐步取代资本投入和规模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位贡献要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承接产业转移应顺应主要任务的转变。

从外因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际产业转移波动,各国围绕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展开新一轮竞争,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要素趋紧等挑战,这些都进一步要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要尽快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新阶段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把握的要点

一是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数量质量并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国内外产业一度出现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现象,但2010年以后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开始明显放缓。在此期间,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及批准设立安徽皖江、广西桂东、重庆沿江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但仍不能有效化解形势变化的严重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被暴露出来: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外来投资、承接转移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仍然比较粗放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后劲。因此,在新时期,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应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

二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承接产业转移,既可以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引进来”的方式一般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走出去”的方式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为中西部地区“走出去”获得源头技术、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是重点承接人才、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人力资本、研发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否从一个阶段成功迈向下一个阶段,关键在于其要素供给结构能否实现相应转变。因此,在这一阶段,承接产业转移,应树立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加大对人才、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引进力度。可以借鉴无锡做法,面向全球,围绕世界前沿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每年招一批世界顶级创新团队,采取政企共建方式支持团队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坚持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主体。历史经验表明,企业能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崛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与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水平,由下游生产商向上游生产商推进,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从而逐步提升在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业转移是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流动与重组的过程。中西部地区要推动产业承接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就必须借助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产业要素根据市场信号自发地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区和环节中去。目前,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产品要素已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但一些资源性、垄断性产品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决定价格的原则,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目前经营性用地已经实现市场决定价格,现在主要是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下一步应重点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加快产业用地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因地制宜适度提高项目用地的准入门槛和使用标准,引导用地行为趋向集约。二是健全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体系。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只有加快这些要素市场建设,才能进一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水平。应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打造更多集聚吸引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强力磁场,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和转移接续制度,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第二,营造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环境。在目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政策普惠、区位差别逐渐淡化的情况下,营造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环境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中西部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资产、技术、产业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二是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引导非公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一是开放政策。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开发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二是产业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科技政策。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支持企业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支持企业建立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到东部发达地区或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到中西部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四是金融政策。打造地方金融体系,做大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增强地方金融造血功能。发展产业金融,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五是财税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建设、鼓励类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

猜你喜欢
中西部要素阶段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