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

2014-02-04 11:55李如辉郑红月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论灵枢内经

李如辉,郑红月



《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

李如辉,郑红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

《黄帝内经》中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学理论,在《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实践中却是个“盲区”。本文从《黄帝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理论、阅读心理学、阅读方法四个方面,揭示其丰富的阅读学理论内涵,以冀达“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之目的。

《黄帝内经》;阅读学;理论研究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历来被医家奉为圭臬。由于《内经》广泛撷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阅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因此,它又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经》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学理论,在其多学科研究实践中却是个“盲区”。

本文拟就《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理论、阅读心理学、阅读方法四个方面,揭示其丰富的阅读学理论内涵,以冀达“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灵枢•官能》)之目的。

1 《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

1.1 科学的认知观——“道无鬼神”

阅读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内经》认为,宇宙是由气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宇宙以及人类社会不仅有着自身的规律,而且其规律又是客观的,即“道无鬼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作为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规律的“道”是可以被认知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尚未得到认识的“道”,只是因为人类尚未把握相应的“术”而已。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1.2 阅读认知的终极目标——“知道”

“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解字》)。引申为“道理”、“方法”、“秩序”、“规律”与“法则”等。“道”在《内经》一书中,既指自然界(天地)的根本规律,又指人类社会(人)的根本规律。故“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

《灵枢•逆顺肥瘦》认为“圣人”以“道”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认为“圣人”以“道”为业,云:“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可见,《内经》认知的终极目标是“道”,认为只要“道不惑”,就能达到“要数极”(《素问•举痛论》)的要求,也就洞悉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3 阅读认知的目的——“用之不殆”

阅读之所以必要在于其价值,王余光教授曾将阅读的价值归纳为四个方面[1]:①探索未知、创造自我;②接受教育与获取知识;③知识存储、文化传承与延续;④人生的一部分。而《内经》对阅读价值的认识,则有“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德泽下流”(《素 问•天元正纪大论》),“为万民式”、“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等。但诸般价值,又实为一“用”而已,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用之不殆。”这般归纳也见之于后人,如陆九渊便将“圣哲之言”譬之“药笼方书”,其价值在于“良医所用”、“愈疾而已”(《象山先生全集•与颜子坚》)。

2 《内经》的阅读主体、阅读文本理论

2.1 阅读主体

阅读作为人类的认知活动,自然离不开其主 体——人,即读者。《内经》高度强调阅读主体的差异性,《灵枢•五变》云:“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岓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驰,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于人乎。”

基于以上认识,《内经》努力从不同角度构建阅读主体的分类体系,要之大致有五:①《灵枢•官能》分为“明目者”、“聪耳者”、“捷疾辞语者”、“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疾毒言语轻人者”、“为事善伤者”;②《素问•上古天真论》分为“愚智贤不肖”、“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为“智者”与“愚者”;④《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⑤《灵枢•通天》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明确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以及各自的心理等特点,对于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各得其人,任之其能……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灵枢•官能》)。

2.2 阅读文本——天(文)、地(理)、人(事)、书籍、闻见

将阅读等同于读书是一沿习已久的错误,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整个宇宙,也可以是社会万象……)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体现。正是在对阅读做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内经》自觉地突破了书籍的局限,而是将阅读文本扩充到“万有”世界,既包括了宇宙自然天地,又包括了人类社会,既包括了书籍,又包括了闻见之知等,从而体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

2.2.1 天(文)、地(理)、人(事)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此即为以天地宇宙自然为文本的阅读活动。同时,《内经》认为,只有以天地(宇宙自然)、人(社会)为文本,才能把握至高无上的“道”,这也正是《内经》反复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素问•著至教论》云:“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灵枢•逆顺肥瘦》云:“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2.2.2 书籍 《内经》认为,书籍乃圣哲之言,可以“为万民式”、“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体现了其重视间接经验的阅读思想。间接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云:“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

据《素问•疏五过论》云,《内经》一书在编撰过程中所参考的古籍书目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明堂》等,并认为在博览群书、“审于始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可以横行”,即明•董其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之意。

2.2.3 闻见之知 《灵枢•师传》云:“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灵枢•官能》云:“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司诵之,子听其理。”显而易见,以上经文涉及到“口耳相传”等“非书写”载体的文本,该类文本同样成为《内经》的重要阅读内容。

3 《内经》的阅读心理学

《内经》在医学心理学领域有着卓尔不凡的建树,可以这样认为,现代心理医学所涉及的基本范畴,在《内经》中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论述。《内经》把人的认知过程划分为感知(“任物”)、记忆(“忆”)、想象(“存变”、“远慕”)与思维(“因虑而处物”)四个阶段(《灵枢•本神》),将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并明确指出意志的调节情感、驾驭精神、适应外环境变化等作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灵 枢•本脏》),这些内容与阅读心理学无疑是互通的。

《内经》认为,科学的认知观——“不拘鬼神”是阅读的前提条件,“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藏别论》)。

《内经》认为,对学问必须怀揣虔诚之心,阅读态度必须严谨。《灵枢•终始》云:“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而《灵枢•禁服》则要求学者通过“斋宿三日”、“歃血之盟”的宣誓,才能获得受传的资格,即“歃血传方”,这不仅体现了《内经》对治学授业的严肃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学者本人的至诚与决心。

《内经》认为,阅读须静心,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静意视义”。

《内经》还对阅读提出了“言人”与“厌己”、“知我”与“知彼”的双重要求。云:“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以我知彼……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要求解文时既要了解作者以及其他读者,又要反观自身,提升自我。正如《老子•三十三章》所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 《内经》的阅读方法

《灵枢•逆顺肥瘦》云:“圣人之为道者……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这就是《内经》对于“方法”的态度。《内经》不但在对待“方法”的态度上予阅读实践以深刻的启迪,而且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中,总接出了丰富且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1 诵、解、别、明、彰

诵、解、别、明、彰是一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五步学习方法,见于《素问•著至教论》,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诵,又称“讽诵”,即朗读、诵读、背诵。除《素问•著至教论》外,还可见有“每旦读之”(《素问•玉机真藏》)、“余司诵之”(《灵枢•官能》)、“汝受术诵书者”(《素问•示从容》)、“然尚讽诵弗置”(《灵 枢•禁服》)等,足见《内经》对“诵”一法的强调。《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引《魏略》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荀子认为“诵数以贯之”(《荀子•劝学》),即反复诵读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并在《荀子•大略》中进一步指出“少不讽诵……虽可,未成也”,即少小读书不讽诵,虽未尝不可,但不可能有所成就。司马光云:“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也认为“诵”与“默读”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告诫:“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

解,即“解其意”,知其大意。“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乃我国阅读传统之大忌。《内经》认为,求“解”的途径主要在于“讽诵”,故曰:“请受道,讽诵用解。”(《素问•著至教论》)

别,即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别之奈何”(《素问•举痛论》)、“何以异之”(《素问•咳论》)、“何以别之”(《素问•痿论》)等论述,示人在别异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个性。若不能别,则“世主学尽矣”(《素 问•著至教论》)。

明,即明其理,全面通晓、系统掌握其细节与全貌。

彰,即彰显理论,为阅读活动的最终归宿。在《内经》看来,其途径为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灵枢•官能》)。“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素问•举痛论》)。“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灵枢•师传》)。“临事以适道术”(《素问•解精微论》)。参合《内经》各篇,其强调“行知结合”而达“彰”的用意大致如下: ①深刻领会、熟练掌握所学知识;②体现知识的“用”;③纠正知识的不足或缺陷,甚至谬误,如(《灵枢•官能》云:“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④创造新知识,“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素问•移精变气论》)。

4.2 集腋成裘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意谓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道要而博,小而大。”“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意谓大和小、终与始、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读书应由易图难,由小成大。阅读始易而后难,若能知其难并重视之,便能化难为易,而终免于难。

4.3 旦暮勤服

“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灵枢•禁服》)。可见,学问浩如烟海,必须刻苦攻读,狠下功夫,“旦暮勤服之”、“韦编三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成就。

4.4 比类

《内经》从气论自然观出发,认为世界万物,尽管无限多样,但均在各自的气化运动过程中成为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以此为前提,《内经》将注意的焦点集中于事物的共性上,广泛应用“援物比类”,因为类比的逻辑正在于事物的同一性,类比推理、类比说理成为《内经》建构及阐述医学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2]。“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灵枢•外揣》),“夫圣人……援物比类”,“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论》)。

4.5 满与约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灵枢•禁服》)“满”谓学问的量的积累,“约”谓学问的总结与归纳;“满”而不知“约”,则不知其要,错综纷繁的知识因缺乏系统的归纳而无法掌握和运用;未“满”而“约”,虽知识数量有限而易于归纳,但终因知识有限而为“下材”与“工”;《内经》强调阅读的广度——广求博采,“览观杂学”(《素问•示从容论》),“私览于诸方”(《灵枢•病传》),待“囊满”而后“约”之,方可为天下师。

4.6 “请问不知”

《内经》以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诸臣子之间的问答体例编撰,所以在《内经》看来,质疑问难、虚心求教不单是好学的态度,也是学习的美德,更是启迪创新思维的过程,并以“请问不知”(《素问•示从容论》)告诫读者。

5 小结

《内经》的阅读理论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的阅读实践仍不失其价值,本文所述实为以管窥豹,旨在抛砖引玉,《内经》丰富的内容及其深邃的内涵有待于同道作进一步整理挖掘。

[1]王余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134.

[2]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9-61.

Reading Theory in

Li Ruhui, Zheng Hongyue

(Libra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Though the reading theory inis abundant and effective, it is still a “blind spot”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is article aimed to reveal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reading theory in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reading cognitive idea, reading subject and reading textual theory, reading psychology, reading methods, with a purpose to put the ancient experience into today’s practice effectively.

; reading educ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14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94)

李如辉,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藏象学说。E-mail: hailuo1963@126.com

(2014-03-03,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大论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小知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