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论

  • 五运六气 ——天人合一的范型
    自《素问》“七篇大论”(又称“运气七篇”),即《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7篇,之所以成为五运六气学说有三个来源。1.1 气一源的生成论宇宙观汉代以前天文气象等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认识经验和学术资料,以中国古代气论解释万物,认为万物皆气,气论经过了精气说、元气说到东汉时发展成为“气一元论”,认为万物是元气气化而成,宇宙、人类都是因元气而生、因气化而成。诚如《太史天元册》曰:“太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期2023-03-21

  • “天人合一” ——析《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医哲思想
    。其中《阴阳应象大论篇》集中代表了《内经》的天人观思想。任继愈先生认为,《内经》一书通过对医疗的理论总结,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观点,这些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哲学思想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也必须承认,这种辩证法思想是自发的、朴素的,它带有古代辩证法一般的历史的弱点。加之自然现象中生命现象是比较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对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科学成就不可能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内经》对于一些当时还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进行了说明,不免产生不科学的、牵强的比附。[3]《内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6

  • 刍论南政北政
    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至真要大论》中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南政、北政,亦未论述其推求方法,虽有历代医家进行阐述解释,但始终没有定论,有以甲己土运为南政,其余为北政者;有以戊癸火运为南政,其余为北政者;还有以黄道南纬为南政,黄道北纬为北政者[1],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素问》其他篇章中相关论述,及五运六气知识,结合训诂学方法,重新解释南政、北政的含义。1 “尺候何如”非原文葛洪《抱朴子·遐览》曰:“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书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6

  • 唐蕃关系下的尚结赞
    ,就是历任的吐蕃大论 (宰相)。因此,研究吐蕃历任的大论,对于唐代吐蕃史、唐史、唐蕃关系史以及中国中古时期历史的发展等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吐蕃赞普墀松德赞 (742—797)任命的第五位大论那曩尚结赞拉囊。那曩为其姓氏;尚为其身份,指其为出自与王室通婚氏族的成员出任的官员;结赞为其号,拉囊为其名。尚结赞接续恩兰·达札路恭于780—796年担任大论,①有关尚结赞究于何时就任大论官职,《旧唐书·吐蕃传》记尚结赞取代前任大论官职一事,于德宗

    中国藏学 2022年4期2022-04-07

  •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探微
    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的“病机十九条”,对中医病机理论和指导临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因其内容言简意赅,历代医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如金元四家之一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将“火热”病机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著有《病机临证分析》,对其内容逐条进行解释和发挥,以指导临床,尽管如此,仍然未尽其奥义。对其内容来源、作者及“病性”“病位”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中医学习研究和临床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1 “病机十九条”内容源流及作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9期2021-11-30

  • 《黄帝内经·素问》篇名英译对比研究*
    真论篇》《至真要大论篇》《灵台秘典论篇》等。这些篇名文化内涵丰富,但无统一译法,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拟对4种《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中81篇篇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较为适合的翻译方法,以期解决相关英译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并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借鉴。1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概述目前比较公认的《黄帝内经》的英译本最早出现时间是在1925年,据相关学者统计,迄今为止《黄帝内经》英译本超过20种[1-2]。随着《黄帝内经》英译本越来越多,相关学

    中医药导报 2021年6期2021-11-22

  • 中医“湿”义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3]。在太阳的蒸腾下,海水云化升腾,又在循环气流推动下到达陆地上空,待云层积聚厚重之时,云层会在地气的作用之下沉降为雨,雨水降至地面一可滋润土壤,二可下渗补充地下水,三可蓄积于地面(覆土)成沼泽、湖泊等。当再次或多次受到太阳的蒸动时,水气会弥漫于虚空中而成湿。“阳化气,阴成形”,太阳之阳热之性可蒸化水气,土地之降沉之性可化云为雨,土壤的敦厚之性可载覆、涵蓄雨水。可见,土壤和太阳在当中

    中医学报 2021年1期2021-04-17

  • 从多种早期文献看“是动病”的含义及与“所生病”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简称《至真要大论》)、《黄帝明堂经》中都出现了与《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相似的内容,其中《至真要大论》的相同部分更是在“是动病”的准确含义上给出了重要提示。因此,本研究将以上文献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希望能够明确“是动病”与“所生病”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历代诸说考从《难经》开始,对“是动病”与“所生病”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的讨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乃一脉变为二病;另一类认为“是动病”与“所生病”并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2021-02-26

  • 浅析《黄帝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解读思路
    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五运行大论》、《至真要大论》共8篇、《灵枢》中的《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五味》、《五味论》、《五音五味》、《九针论》5篇合计13篇均有论述,此外还有提及五味中一部分的,如《六节藏象论》仅提及“酸”和“甘”。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比类取象”法,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进行论述,但亦有极少数的条文,甚至是同一条文中前后文字均有字面上的矛盾之处,让人不得其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2期2021-01-22

  •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素问 · 六微旨大论》)also recorded: “The emperor said:‘What will happen when right weather and climate fall in wrong season?’ QI Bo said: ‘Right weather and climate leads to goodness, otherwise, wrong weather and climate leads to bad chang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1期2020-12-04

  •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在《神农本草经·序录》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均有显示,将中药药性分为阴阳,其中阴为味、阳为气,四气五味中又包含阴阳。药物可根据四气阴阳性分类,包括凉、温、热、寒,如果添加平气则会形成五气。此种现象主要来源于阴阳五行和四象。药物可根据五味阴阳性分类,包括辛、甘、咸、苦、酸,五行和五味相通,因此五行属性能够和五味阴阳进行转化。2.四气之起源、发展

    医药前沿 2020年13期2020-12-02

  • 《黄帝内经》对湿热证的认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感于寒湿”,提出了“寒湿”概念。同样该篇中“溽暑湿热相薄”,提出了“湿热”的概念。这说明,早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中医就已把湿邪分成了“寒湿”和“湿热”两大类。这为后世辨证论治湿邪奠定了基础。当然,《黄帝内经》对于湿邪的论述相对较丰富,对湿热的论述相对少一些。2 对湿热证发病病因的认识结合《黄帝内经》有关论述,湿热证的发病途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感受自然界的湿热(暑湿)邪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吉林中医药 2020年10期2020-02-14

  • 《黄帝内经》论酸❋
    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张志聪注:“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为阴也。[3]”酸味能收能泻,具有收敛、上吐、下泄等功能,根据酸味的作用特点将其定为阴。1.2 酸五行为木,先入肝酸味与肝脏五行属性同属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2020-01-14

  • 六淫辨析
    篇有关。对于七篇大论,宋代林亿等在校正《素问》时提出质疑,从时间上断定非《素问》固有,又从篇幅及内容上与其他篇章比对,予以否定。从学术上加以衡量是确定是否为《素问》内容的关键所在,而六淫说正是出自运气七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在《内经》固有篇章无此结语,而是另有病因说。对于运气学说形成年代,明代缪希雍以为起于汉魏之后,日人丹波元胤则认为起于隋以后。王冰生活于唐中期,得其老师所藏之文,由他补入《素问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7期2020-01-10

  • 吐蕃大相论钦陵考述 ——兼论噶尔氏家族的衰亡
    裂、其如何登上“大论”之位、上层社会的矛盾根源在哪里等问题。基于上述,笔者不揣冒昧,想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吐蕃大相“论钦陵”做一试探性论述。二、论钦陵的出身及噶尔氏辅政论钦陵出身于吐蕃时期赫赫有名的噶尔氏家族,是吐蕃名相噶尔·东赞域松(禄东赞)之次子。据藏文史籍《君臣种族明灯》一书记载,噶尔氏隶属吐蕃古氏族——“穆氏”(2)转引自恰白·次旦平措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藏族学者扎西当知以

    西藏研究 2019年5期2019-11-06

  • 中医小知识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治法之一。指用补益药治疗阻塞假象的方法。例如患者胸脘痞闷,时胀时减,喜用手按摩,得热就感到舒服,食欲不振,有時呕吐。同时有舌质淡、脉虚大,就知道这种痞闷并非实证,而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可用六君子汤去甘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治疗。通因通用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药治疗通利病症的方法。例如,饮食积滞在内,胸脘痞闷。腹中胀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须攻逐积滞,可用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9年9期2019-09-12

  • 中医小知识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散,是不固不收的证候;收,是收摄固涩的作用。例如,心血亏损,以致心神浮越、心悸易惊,这是心气不固,当“养血安神”,以收摄心气。又如,久咳多汗易汗,这是肺气不固,可用“敛肺止咳法”,以固肺气而止咳止汗;遗精滑泄,日久不愈,这是肾气不固,可用“固肾涩精”之剂,肾气固则遗泄自止。下者举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下,是下陷;举,是升举。中气下陷的,应当用补中益气药升提。例如,中气虚而下陷,以致脱肛日久不愈,可以用补中益气药升举中气,于是脱

    中老年保健 2019年10期2019-01-13

  • 温暖与光明的红衣使者 ——火
    此《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瘛是指神昏、抽搐,这也是由于火伤心神、筋脉所导致的。也就是大多感觉热的,可以称为热病,比如身体壮热,心里发热,手足心烦热,皮肤发热等这样的病证都属于火。有一个词,“上火”,似乎是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说法。对于“上火”来说,这个“上”就有“在上”“向上”的意思,一般指人体部位较高的地方,比方说嗓子、鼻子、面部;“火”能够推动人体的各种机能,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6期2018-07-10

  • 治疗口疮花来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也就是说,当身体里有火气的时候,往往会长口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说:“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口疮多与心脾热盛有关。不同位置的口疮,原因也不尽相同。中医学讲,心开窍于舌。也就是说,心的问题往往会在舌尖上表现出来。所以,当舌尖上有口疮的时候,往往是心火造成的。《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

    职工法律天地 2018年11期2018-06-29

  • 谈《黄帝内经》中的“五味所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味为酸。”“心……在味为苦。”“脾……在味为甘。”“肺……在味为辛。”“肾……在味为咸。”这种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既是古人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总结,也是后世处方用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水谷五味进入胃中得到消化以后,各个“味”都循着“同气相求”或者说“以类相从”的规律,根据自己的“所喜”而有选择地分别入于各脏之中,以养各脏之形气及其所

    中医药通报 2018年2期2018-05-17

  • 《黄帝内经》湿病症状分类与定位治疗浅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1.2 湿邪致耳病湿邪上困头面部使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湿热合邪时还可炼湿成痰,痰郁化火,上扰耳窍,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耳聋浑浑焞焞…”此外,此篇又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病本于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湿属太阴之气,太阴湿土过胜则可损伤少阴肾,而肾开窍于耳,也可解释湿病影响耳之功能。1.3 湿邪致目病与湿邪所致耳病

    大医生 2018年3期2018-04-12

  • 从头到脚花来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也就是说,当身体里有火气的时候,往往会长口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说:“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口疮多与心脾热盛有关。不同位置的口疮,原因也不尽相同。中医学讲,心开窍于舌。也就是说,心的问题往往会在舌尖上表现出来。所以,当舌尖上有口疮的时候,往往是心火造成的。《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甚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8年1期2018-04-11

  • 《黄帝内经》中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 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侯。”[1]当年支逢巳、逢亥之岁时,均为少阳相火在泉之年,火气淫胜,自然界表现为热气蒸腾,相应的人体出现赤白痢疾、腹痛、尿赤、血便等火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2018-03-17

  • 干巴巴的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素问·五运行大论》曰“燥以干之”。也都说明了人体遇见燥邪来袭,会出现像皮肤、咽喉、鼻子,甚至是毛发的干燥、干涩的现象,也都认为与燥邪伤阴有关。总之,燥是一种邪气,在它侵犯人体后,可以产生干燥的现象。而在中医上来说,这个邪气是秋天的主气,如果秋天主气太过,就会出现燥的情况。为什么秋天会产生燥邪?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说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5期2018-01-29

  • 中医小知识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辛热药治寒症,但寒反而更严重,这不是外感寒邪的寒症,而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所以应该温补肾阳。参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唐·王冰对于“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扶阳退阴”。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的意思。例如,用温热药治疗寒症而不见效反而严重时,那么,这种寒症就属于阳虚阴盛,属于肾阳虚,所以应该补肾阳(命门真火)。例如,肾阳不足,出现腰痛脚弱、下半身常有冷感、阳痿、精冷等症

    中老年保健 2018年7期2018-01-28

  •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例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正治法又称“逆治”,“逆”就是药性与疾病性质相反,就如药物站在疾病的对面。反治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症、大热症用正治法发生格拒(对抗)现象时所用的治法。例如:病属于真寒假热,若按正治法投以温热药治其真寒,往往会出现格拒现象,服药后立即吐出,使药物无法产生治疗作用。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采用反治

    中老年保健 2018年3期2018-01-28

  • 中医小知识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①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方法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未愈,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②疾病的症状在阳经,而针刺阴经。例如,足阳明胃经有问题导致呕吐,可针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像大论》。①患阴寒盛的病,损伤了阳气,治疗方法应扶阳。例如,水肿之阴水,其肿常先见于下身,多

    中老年保健 2018年6期2018-01-28

  • 中医小知识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治法之一。指用补益药治阻塞假象的方法。例如患者胸脘痞闷,时胀时减,喜用手按摩,得热就感到舒服,食欲不振,有时呕吐。同时有舌质淡、脉虚大,就知道这种痞闷并非实证,而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可用六君子汤去甘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治疗。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药治通利病症的方法。例如,饮食积滞在内,胸脘痞闷。腹中胀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须攻逐积滞,可用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白术、

    中老年保健 2018年5期2018-01-27

  •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浅识
    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意思是审查病机,要注意六气主时的规律,根据藏象理论,六气特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找出病象与病机的关系,有外邪要寻求外邪的性质,没有外邪要寻找其它原因,邪气盛实,正气虚损,都要寻找其原因,并归纳了“病机十九条”的辨证思路。1 诸家共识清代陆懋修《世补斋医书》载: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2期2018-01-21

  •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辨妄归正
    自《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行“木、土、金、水”皆一,唯“火”有二——君火、相火,即始于此。后代医家据此阐发,各有所说,如朱丹溪之“人火”“天火”;王肯堂之天、地、人之阴火、阳火等,然皆未从运气理论加以阐发,与经旨相去甚远。现从运气理论对“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重新理解,以求还其本义。1 历代注解之妄对于“君火”“相火”的注解,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如王冰注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

    中医药通报 2018年6期2018-01-18

  • 标本中气理论探微
    标《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标指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是六气的说理工具,用以说明天道六气的盛衰,是对三阴三阳程度的分析判断,符合了六气的发生发展运行变化规律。2 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7期2017-04-06

  •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易学背景
    了易学思想。七篇大论论述的是天、地、人之三阴三阳之气的变与化,自然、物候、气象包罗其中,与易之理相承,而非易以说理,易与七篇大论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九宫之说、数的概念都是借用了易之法,而用以说明九州地理、天气变化规律。七篇大论所言九宫则是以后天八卦之九个方位来定位天之九宫,与地之九州八卦方位相对应,用以说明地理的气化特征。《内经》运气理论既有记生化之用之数,又有易之数,用以说明地理方位及运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九宫和数在运气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于辨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6期2017-03-28

  • 《内经》不应脉探微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内经》;不应脉;五运六气;脏气;南政;北政运气之脉,历代认识多有分歧,尤其是对不应脉的认识,存在诸多模糊,本文从《内经》脉理,探究不应脉,以期争鸣。1 脏气不应六气司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期2017-01-28

  • 托勒玫地心说的历史地位
    数学等方面。《至大论》(Almagest,又译:天文学大成)是他著作中比较早的,也是最著名的一本。托勒玫天文学代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高峰,他是用科学方法描述古代自然现象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正如当代科学史家诺伊格鲍尔(Otto E.Neugebauer)所说“没有对于《至大论》中知识的彻底了解,就连哥白尼或者开普勒著作中的一章也不可能读懂”。托勒玫《至大论》的功绩在于:首先,他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平面和球面三角学,突出表现在他围绕“弦表”(chord table)

    科学 2016年3期2016-05-30

  •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风热为阳邪,其感于风热者,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因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肺为姣脏,不耐其热,上扰气道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及《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2016-01-31

  • 《阴阳大论》今何在
    学术探讨·《阴阳大论》今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陶广正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提示说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今何在?笔者从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逻辑上的验证,并得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或曾留在《素问》这三个结论,还望方家予以指正。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 素问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2016-01-27

  • 素问?七篇大论小考
    者生平:假若七篇大论实属《素问》原文,现在公认《素问》非成书于一时一人之手;假若其非《素问》原文,则可能取自阴阳五行家之《阴阳大论》抑或出自其他古医经。无论如何,《素问?七篇大论》的作者以及其生平情况已不可考。2.文献主要内容:七篇大论主要阐述了运气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以天干、地支系统为演绎工具,对宇宙、天地、万物以及人体疾病等方面加以规律性的总结,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2015-10-21

  •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六) ——素问七篇大论治则治法
    ) ——素问七篇大论治则治法邹 勇(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结合科,烟台264000)《素问·七篇大论》详细论述了在五运六气指导下的治则治法,强调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谨候气宜,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则治法;五运六气;内经(上接第4期)《素问·七篇大论》详细论述了在五运六气指导下的治则治法。强调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谨候气宜,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察阴阳所在,以平为期,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5期2015-01-31

  •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四)——从五运六气论气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夫物之生以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在人体,化是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基础,变则产生疾病。《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天地人万物的生化源于阴阳气的活动,以阴阳气之多少表现为三阴三阳,阴阳、三阴三阳、木、火、土、金、水、五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3期2015-01-31

  •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五) ——五运六气临床思辨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亢则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又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风伤肝……热伤气……湿伤内……热伤皮毛……寒伤血”。2 辨天《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与人。”2.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4期2015-01-31

  • 从燥证属性论辨治
    。《素问·五运行大论》:“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4]燥是阳明的本性,阳明是燥的标。阳明为二阳,其性热,故燥的标性为热;燥的本性为凉,《素问·天元纪大论》有谈及:“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其性为凉,其德为清”[4]。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4],但临床表现都是津液不足或者匮乏。由于“燥”标本属性的差异,导致燥邪致病的病机及临床治法亦不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3期2015-01-31

  • 叶天士推拿法治疗目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故双目疼痛。在叶天士的诊治中,首先用了以情抑情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恐胜喜”,故天士夸大公子疾病的不良预后,使其感到恐惧;二是用到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本来病在上(目),恐吓其足心必发痈毒而亡,使注意力转移到下(足);三是用了推拿疗法,通过足心按摩,达到泻南补北(足心涌泉穴,为肾经井穴)的目的,心火下行,目无火灼,疼痛自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1期2015-01-31

  • 《黄帝内经》中气机升降理论思想的探讨
    运气气化的“七篇大论”,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各个篇章,因而对其气机升降理论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与梳理,对于发展升降学说,以及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1 气机升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世界的物质基础,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气化的过程)是自然界事物之间或者自身内部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客观规律。“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世界中医药 2014年3期2014-04-05

  •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七)——五运六气的运用(三)
    。《素问·气交变大论》: “岁木太过, 风气流行……岁火太过, 炎暑流行……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岁水太过, 寒气流行”。《素问·天元纪大论》 曰: “厥阴之上, 风气主之; 少阴之上, 热气主之; 太阴之上, 湿气主之; 少阳之上, 相火主之; 阳明之上, 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 寒气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 “厥阴司天, 风湿所胜, 则太虚埃昏, 云物以扰, 寒生春气, 流水不冰……少阴司天, 热淫所胜, 怫热至, 火行共政……”。又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0期2014-02-06

  • 《黄帝内经》五味初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在其基础上补充了“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上述内容是对五味阴阳属性的具体描述,指出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属阳之味具有发散、向上、向外之性,属阴之味具有涌泄、向下、向内之性。1.2 五味与五行《内经》对于五味的认识,源自于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其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将酸对应木、苦对应火、甘对应土、辛对应金、咸对应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08-21

  • 议析运气学说中岁气客气关系的矛盾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为基础,本着以经解经的原则,分析岁气与客气的区别与联系,以解决此矛盾,为中医学的医学气象学研究的开展扫除理论障碍。1 不足与疑问当代学者认为:“客气包括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共六步。司天指轮值主司天气。……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司天的位置在六步气运的三之气位置上。……在泉之气在终之气的位置处,统管下半年的气候变化。……‘主岁者’,指司天在泉能主司一岁;‘纪步’,指间气只主司其所在时位的气候。”[1],其根据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4-25

  •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中医大家对“七篇大论”同《素问》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大都是泛泛而论,并无详细解读。近阶段有学者展开了该方面的专题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并未得到洞彻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命题进行分析,对“七篇大论”同《素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详见下文。1 “七篇大论”所载的内容研究证实,“七篇大论”所涉及的内容自成体系,包括有:(1)记载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历法知识,演绎工具则是采取干支甲子法,因此使其被称作是五运六气历法,为《素问》中所记载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01-24

  • 《素问·五常政大论》释义一则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胀”、“疮”等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即气候“寒凉”、“温热”导致腠理开闭不同所以所患病证亦不同。1 “西北”因地制宜与“胀”病治疗“西北”地域“高者气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2012-01-25

  • 陕西省乙脑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
    (《素问·五运行大论》),以及“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关系。由此可知,岁运太过年份的发病规律是:①岁运之气淫胜而邪生,如“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素问·气交变大论》);②与岁运相通应之脏受病,如木运太过,肝病居多等;③岁运所胜之脏受制而病,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素问·气交变大论》);④岁运所不胜之脏被侮而发病,如木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2011-06-11

  • 《黄帝内经》中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而治亦不同。现将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 厥阴风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臆,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当年支逢寅、逢申之岁时,均属于厥阴风木在泉之年,在泉之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04-13

  • 阴阳有道器之分
    古代名医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认为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作为大自然中的人,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根据阴阳的变化而进行调节。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2011-02-13

  • 对《内经》升降出入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无时不有升降出入。又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代谢之升降出入。此外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并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在治则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由此可见,升降出入理论源于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2010-03-21

  • 情志相胜疗法浅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介宾注曰:“忧则气消”,“悲则不怒是其征也”,故悲伤的情感可制怒。治疗时多采用 “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儒门事亲》),唤起患者的悲伤情感.以治疗郁怒的情志病症。2 恐胜喜指用恐吓以治疗因喜乐过极所致的情志病症的一种疗法。喜归心属火,喜本为好事,但是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亲》),凡物太过,其气偏激皆为患。“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太过则气缓,心气耗散则 “神惮散而不藏”(《灵枢◦本神》),症见健忘、失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3期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