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

2014-02-09 01:41吴苗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联盆腔炎灌肠

吴苗敏,韩 璐,刘 娜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妇科,乌鲁木齐 830000)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以反复下腹痛、坠痛或腰骶酸痛、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白带增多、月经异常、低热、不孕等症状[1]的一种疾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病理分型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属于中医学“热入血室”、“妇人腹痛”、“瘾瘕”、“带下”、“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目前,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治疗十分棘手。我院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我院的100位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和保留灌肠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自 2010年 7月至2013年1月收治我院的经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的100例患者,年龄19~57周岁,平均年龄(36±3)岁,均有性生活史,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及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差、难以随访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三联疗法)和对照组(抗生素组),每组50例。2组年龄、病情程度、病程、疗效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替硝唑、头孢拉定胶囊口服加物理疗法。(1)替硝唑0.4 g,每日2次口服;(2)头孢拉定胶囊0.5 g,每日2次口服。均于月经第1天开始,持续7~10 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3)微波照射治疗:在距离照射部位约15 cm处照射下腹部,每日照射1次,每次30 min。

1.2.2 治疗组 中药内服、中药外敷和保留灌肠。(1)中药慢炎汤:以当归四物汤及金铃子散为主方根据病情进行加减变化内服;(2)妇炎散热敷:以黄酒为引进行温热水调敷,每日1~2次,每次30 min;(3)中药灌肠1号方灌肠:药物组成包括银花、红藤、败酱草、黄柏、乳香、没药、陈皮、延胡、公英、三棱、莪术、桃仁、青藤香,加水500 ml浓煎后放置30~40 ℃,取汁100 ml装入100 ml的输液瓶,连接输液管后,将输液管的另一端从肛门塞入约20 cm左右,缓慢灌入,保留至少0.5 h,每日1次,经期停用。2组治疗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综合疗效评定标准[2]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积分,评判2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二是在治疗前后分别均取空腹静脉血4 mL,加肝素抗凝后送至血液室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分别观察2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流变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表1显示,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由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96%,相对于对照组的8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的综合评分比较

表2显示,2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综合评分比较,观察组为4.36±1.17,对照组为8.49±1.2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表3显示,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分析,2种治疗方法均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产生较大影响,但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变更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评分比较

注:治疗前后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1

表3 2组病人采用不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注: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aP<0.01,2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多因素体虚弱、生活所伤、感染外邪诱发或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导致。临床以反复下腹部坠痛或腰骶酸痛为主要症状,因其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被称之为妇女健康的新挑战[3]。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病原体在妇女分娩、人流、产褥、宫腔内手术和经期等抵抗力低下时入侵感染而致。目前,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抗菌药物不断更新,在很大程度上给本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耐药性增加[4],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以及抗生素一系列的不良反应[5],甚至更严重地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外邪乘虚入侵,与气血互结,蕴积胞脉、胞络,致气血瘀滞;或肝经郁结、气滞血瘀,久则瘀阻脉络,血液循行不畅,不通则痛。且缠绵难愈,而药力更难以到达。本院

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三联疗法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与西医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症吸收及消退的治疗目的相吻合。

本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内服中药主要在桃红四物汤和金铃子散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加减,对症治疗。桃红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祛瘀,可以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外敷妇炎散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6],加快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7]。保留灌肠则采用1号方又可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渗透至盆腔病灶部位[8,9],达到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清热解毒的功效,三者合用可以保障腹部血流通畅、营养充足,缓解因组织缺血缺氧而致的局部疼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消除组织黏连,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后两者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且不经肝肠循环,避免了对药物的首过消除作用,药效更佳。以上结果可知,采用中药三联疗法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抗生素组,说明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流动和变形是血液具有的重要特征。血液流变的改变,是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发生障碍的原因和基础[10]。现代研究认为,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的异常是导致血瘀证的重要原因,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缓慢,组织获取的营养和氧气减少,而致微循环障碍。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三联疗法可以明显改变慢性盆腔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况,减轻疼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中药三联疗法是将“敷、灌、服”有机结合、多途径给药,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重要方法,极大地缩短了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周期,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1] 王娟.非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 31(24):105-106.

[2] 陆月明,沈小斌,周娟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23-524.

[3] 刘璇,张帆.自拟通络散结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57.

[4] 薛风霞,乐杰.女性殖器官炎症若干问题的新认识[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8,35(1):73.

[5] 谢家滨,熊临清.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45例分析[J].河北医学,2011,7(17):909-911.

[6] 桂爱民.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48例[J].中医药导报,2012, 18(6):111.

[7] 张淑英,姜晶,郭明霞,等.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2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9):266.

[8] 周翠平.慢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J].中外医疗,2009,28(11):87.

[9] 宗海波,杨智源.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近况[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6):194-195.

[10] 冯书梅,孙维峰.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子宫病理学改变与血流变学关系[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27(5):25-28.

猜你喜欢
三联盆腔炎灌肠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估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