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相应探讨中医肺胃相关机制

2014-01-25 15:01朱璞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宗气精气人体

朱璞玉,苏 广,蒋 玥,曹 勇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 510632)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外界环境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由此建立并丰富完善了一套“天人相应”的理论。简而言之,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基础的一致性,同时人又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由外界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并时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信息的交换。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显著或不显著地影响到人以及人的机能活动,迫使机体作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反应。虽然人体结构和功能众多,但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具体实施机制应首推肺胃,而肺胃正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的调节功能发挥这一作用的,故从“天人相应”角度探讨肺胃相关机制。

1 天人相应与精气的关系

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不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无形极细微物质,都不过是精气的不同存在形式。精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中,使万物互相贯通、互相影响,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动之中,正是由于精气的这种联结与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体的整体。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掺杂和合,构成天地万物并推动其发展与变化。“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变而有形”(《庄子·至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精气构成,但中医学中的精气较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的概念有着更为具体的所指。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及中医对生殖之精的认识,精以有形而呈液态存在于人体的脏腑之中,是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各种功能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根本物质。气的概念源于自然界中的云气、风气和大气,气存在于人体内极为精微,无形可见,运动不息,是生命的体现。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调控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不但人的寿夭与气密切相关,人体平衡失常所出现的症状,其实质也多为气不循常道,或充塞留滞,或逆乱横行,或虚馁不行,虽然辨证的层次不可止于此,但论治总不忘调气,或视其为何种阻碍顺势去之,或调整脏腑机能以理顺气机,或辨其缘由调补精气血阴阳等。

现代研究也表明,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都能在自然界中找到。既然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一致,则由此决定其功能活动也必然息息相关,则人体这个小天地必有与自然这个大天地相通,从而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具体实施机制。而笔者认为肺与胃正是因此而关系密切。

2 肺胃同为天人相应的门户和藩篱

2.1 肺胃通过鼻口在呼吸饮食方面的联系

《灵枢·脉度》说:“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为肺之外窍,而肺主气、司呼吸。鼻作为肺系的最外端,是呼吸出入的门户,气体交换之通道,兼司嗅觉,辨别香臭并助发音。《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肺气虚弱或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则鼻窍阻塞,气体交换不利,香臭不能分辨。口为消化道的最外端,是饮食物进入体内的起始处。口腔接纳食物后,经咀嚼混入唾液,便于胃之受纳腐熟。兼司味觉、辨五味及助发音。口中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苔乃胃之明征……验苔以识邪之出入”(《验舌指南·绪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些物质才能生存。气与味,即空气、水和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和生命机能。作为生命的主宰及体现的神也由精所化生、气所养成。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因而人的感觉、思维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由机体物质所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充盛的精气是产生嗅、味等感觉的物质基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因此,通过口鼻、肺胃在人体与自然界物质交换中物质摄取方面的作用联系是最为直接的,同时对于信息的交换也起着重要作用。

2.2 肺胃通过皮肉在防御外邪方面的联系

《素问·五脏生成》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肤主一身之表,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和主要屏障。皮肤抵御外邪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卫气的盛衰和腠理的疏密。而卫气赖肺之宣发以外达皮毛并能滋养皮肤和调节汗孔开合。皮肤作为屏障以抗邪护肺,肺为“娇脏”易受邪侵。皮肤肌表为邪所客,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失宣发的症状。因此,外感咳嗽病位虽在肺,治当重表,使肺皮和合,抗邪外出,而咳自愈。《素问·痹论》还指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皮肤另有调节体温和津液代谢并辅助呼吸的功能。

脾主肌肉,而脾与胃相表里。《灵枢·经脉》说:“肉为墙”,意为肉起着屏障作用,可保护内在脏器。当有外部强力作用时,肉可起到缓冲作用。若肌肉瘦削无力,则内在脏器及骨骼关节即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受损伤。再者,作为肌肉间隙的腠理,既是人体气液流布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的门户。“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肌肉另有运动的功能,肌肉运动以促脾胃纳运。若过度安逸,缺少必要的肌肉运动,则脾胃功能易呆滞不振,症见纳少、脘痞、腹胀等。人体通过口鼻直接摄取外界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正是在肺胃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机体通过皮肉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邪。

3 肺胃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联系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机能,在一定生理限度内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适应统一。生命活动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昼夜24 h阴阳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因而出现“年节律”“月节律”“周节律”“日节律”等适应现象。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人体体质的形成和变化有着诸多影响,一旦易地许多人难以适应环境的急剧改变,甚至因超出自身调节能力而患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适应。

中医不但将“外感六淫”作为病因之首,并认为“饮食”“劳倦”“七情”等皆受制于外界环境。在预测病情发展、转归预后乃至诊断、治疗方面无一不需考虑外界环境。如“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等等。

3.1 肺胃功能在机体适应环境时的直接联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人体感受外界环境并适应的功能主要责之于肺,生命的本质在于事物体系达到一种奇妙的和谐与有序,这是与非生命体的根本区别。必须通过某种管理职能的作用,人体才能达到这种和谐有序,这便是“治”。“节”即运动的节律性和周期性,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节律性和周期性的,生命也必须如此。由于肺的肃降功能起到制约作用,一旦气有混乱,肺即以消法清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从而使生命能够进入完美形式过程的轨道[1]。水谷依靠胃的收纳腐熟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胃气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精气血津液是否充足,整个机体亦包括肺的机能能否正常运行。历代医家均十分注重治病过程中胃气的保养。

3.2 肺胃功能在机体适应环境时的间接联系

肺胃在对人体能源生成方面的密切联系集中表现在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饮食物经过胃的收纳、腐熟后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互相结合而成。肺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故《医门法律》曰:“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肺的呼吸功能和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宗气不但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有着推动作用,还可划分为营气和卫气(肺主卫),合先天之气(元气亦赖宗气的充养)为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宗气足则使人体脏腑经络之精气血津液充盈、机能旺盛,正气充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盛一方面可抗御外邪,防止病邪侵入,或发病后驱邪外出;另一方面可自身调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维持体内生理平衡,或对病后损伤组织进行修复,使人体恢复健康。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亦与宗气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4 肺胃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指在不同系统内,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功能或位置结构关系的事物之间存在亲和、互助和增长关系”。《易传·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吕氏春秋·召类》说“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4.1 肺胃结构上经气相通

手太阴肺经与足阳明胃经通过经脉相互联系。一方面表现本经联系,《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又胃之大络“贯膈络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后挟鼻上升,而鼻为肺之外窍。另一个方面表现在表里两经的联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为手足同名经,同气相求且经气相通、相互为用,作为肺胃相关的结构基础。《素问·咳论》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若外邪入侵肺或胃,可通过经脉互相传变[2]。

4.2 肺胃功能上气机同降

《医贯》:“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窼,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灵枢·平人绝谷》:“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气化活动的具体体现,推动了机体脏腑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位有高下,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盈虚,盈者溢出,虚者纳入。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最高,虽主宣发肃降,但升已必降,则肺气的主要功能乃是肃降,因此才有呼吸得以出入。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胃气主通降,才能使饮食下达肠腑,不致于饮食积滞于胃,其上方可再次纳入。若肺气上逆则为咳喘,胃气上逆则为嗳气、呃逆、呕吐。

4.3 肺胃性质上同喜润恶燥,母子相生

水液之运行也有升降出入,是随肺之宣发肃降而行。上焦肺如雾露之溉,所以“熏肤、充身、泽毛”,正所谓“肺为水之上源”。且肺为娇脏,肺叶娇嫩,其体清虚,性喜清润。中焦胃如沤渍,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再者肺位至高属阳,胃为腑亦属阳,既已得阳位,则“重阳必阴”,降者为阴,水津亦为阴。可见是肺胃气机同降,其喜润恶燥之性亦应相同,才可以行使其制约阳气、调节气机、滋润本脏腑的功用。五行之中,肺属金,胃属土,其母子相生,阴液互滋互用。若风温暑热伤人,上可熏灼肺阴,下可劫夺胃阴。素体阴虚,津液不足,则肺胃阴虚。子母更易病证相及,如“子盗母气”等。肺胃既病固当滋补阴液,同时应注意治疗其他脏腑的病变,用药亦不可过燥烈,以防伤肺胃之阴。

[1]王新华,刘燕池,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62,172-184,228-233.

[2]汪丹.肺胃相关性研究浅析[J].陕西中医,2008,29(7):930-931.

猜你喜欢
宗气精气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可笑堂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试述“宗气”与“肺痹”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