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

2014-02-12 07:5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内化职业道德职业院校

, ,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 30016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现代的教育任务的阐述,也是对“育人者”的“立德”重要性的强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

一、职业院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

作为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习得的,但由于认识能力、实践经历和环境等的差异,难以保证其与社会认可的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致性。故此,社会、组织、学校,势必施加外力影响,以实现个体职业道德与社会认可职业道德的同一。要实现社会认可的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个体的道德自觉必然经历一个社会认知战胜个体认知的矛盾冲突过程,即职业道德内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内化过程存在认知——服从——反思——同化——内化——外化等心理发生机制:

(一)认知过程

主要是指对社会认可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与掌握。凡做为教师,必须懂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具备相应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并通过考核者才可能获得教师从业资格或者从教岗位。

(二)服从过程

任何教师,无论其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道德规范如何评价,无论是否自愿,其必须服从,否则将受到惩罚。

(三)反思过程

在服从并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及结果,从而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四)同化过程

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不再是被迫服从而是从实践中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智慧和价值,自愿接受并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

(五)内化过程

教师个体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逐渐成为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追求。

(六)外化过程

就是职业道德开始由教师个人内隐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外在的、能够改造自身和他人的客观行为,成为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使教师的职业言行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换了一个人”。

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个人的主观追求,也需要外界的动力和压力,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抛开校园外的社会因素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学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修炼的场所。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关系,其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对于与自己具有隶属关系的教师,职业院校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责任就在于促使这种内化过程的加速实现。

二、职业院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中的责任担当

职业院校只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公益行单位,不可能强求其解决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本文的研究故此局限于“其所能为”。

(一)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工作

1.使职业院校教师掌握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一名教师的无条件的要求,无论自愿还是被迫。通过教育培训,使教师掌握国家层面的、行业层面的、学校层面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执行、遵守规范的前提条件。

2.使教师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教育培训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还必须是教师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修养活动。但能否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否掌握科学的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则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加速完成。

3.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的效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营造弘扬、倡导高尚职业道德分为,就是在表明职业院校的态度和要求,向从教者传达了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的意志,使教师懂得不论自己是否真正接受都必须服从,不得违之,由此可以保证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

4.刺激教师形成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和动机。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底线要求,在教师资格证的定期注册、在教师的岗位职务聘任、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在绩效工资实施等环节都提出了“师德一票否决”而彰显其尊严。教师的德行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教师要想在教育职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培训有助于教师分辨是非、明确责任,不断提高自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环境

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不是闭门修炼的结果,有赖于良好的道德环境建设。

1.领导的品质与作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校长为首的职业院校领导成员的个人品质直接影响着对教师进行的显性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良好校风的形成。以身作则,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教职工中,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校园,有利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验证、认可、内化。

2.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在一个显失公平的、难以展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组织环境中,要求组织内所有的人员自觉恪守职业道德是一件缺乏合理性的。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开展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对于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情,确保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3.实施科学管理。职业院校的教师群体是善于思维、反应敏感、高度自尊的人群,其对于公平、公正有更多的感受和需求。学校必须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在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减少教师群体的负面感受。否则,你如何要求对学校管理牢骚满腹的人去“修行“师德,践行“师道”?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物化的校园理念器物时时给人以警醒,和谐舒适美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人良好的心境。“校园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校园之“文”,可“化”校内一切可化之人。也同样会在教师身上发生反应。教师的备课环境、上课环境、就餐环境、业余文化生活环境等的改善,都不可小觑。

(三)提升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领导、同事、学生们更多的认可。教学绩效的改进,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的自信和快乐。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增强,道德智慧的提升,有助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形成。为此,职业院校要多视角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多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1.分层开展不同群体的专业培训。对于新入职教师可以同“师徒结对”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重点在于提升岗位的适应性;对于中年教师的重点在于总结形成自己的职业个性,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作用;对于老年教师的重点在于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总结和概括,更好地发挥示范和传帮带的总用。

2.开展行动研究式培训。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难以实现“纯粹”的培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将自己遇到的各种难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3.选派参加企业实践。国家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两年要有不少于三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督促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安排在职教师能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改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心理条件

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招生形势的困窘、心理越来越不成熟的学生、岗位聘任的竞争、绩效工资的考核、管理者的无限作为等,使得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生存压力,焦虑、紧张、抑郁、身心疲惫、沮丧低落、生气易怒、烦躁发火等情绪,使得一些教师常常存在无精打采、丢三落四、消极应付、对学生简单粗暴的状况。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教师“心境”。为此,职业院校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调适疏导的方法指导。

1.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学习和工作、乐于助人和与人交往,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发挥出来,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健康的心理是个体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引导教师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技术方法;学校各级领导可以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给教师以倾诉、缓解压力的支持;可以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教师个体进行心理调适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有助于教师克服消极、低落、紧张的情绪,真正展现自己的道德本质。

2.加强人文关怀。教师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教师不是机器,也有喜怒哀乐愁。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有必要开展生活质量管理,学校的领导、工会等组织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心教师的婚姻家庭生活状况。学校要开展文娱活动、研讨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

3.实施职业规划管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所有教师的情怀,而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面对的往往只是一堆待分拣调理的“萝卜缨子”,缺乏“成就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动力,很少感受到职业成功的快乐,除了职称职务的晋升外,不明白自己将走向何方?为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为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教师设计发展通道,激发教师持续不断的职业发展动力。

(五)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压力性措施

1.开展法制教育。道德规范的内化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受到否定和相应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的互动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趋利避害”的天性条件反射般地影响着人们道德内化过程的实现过程。因此,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最为重要的社会规范,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出礼则入刑”,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加强法制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必要保证。

2.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健全是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健全考勤制度、教学常规、教学质量标准、教案书写规范、家访制度、教师行为标准等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公开,严格执行,维护制度权威。

3.加强职业道德评价工作。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过程。从最初“无条件执行”到自觉的习惯性行为,离不开社会的、学校的道德评价的影响。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师德评价往往起到方向性作用。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师德评价就是一种肯定、一种成功。职业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设置“接地气”的评价要素指标,把平时考察和学期、学年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通过“一票否决”等来体现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价值。

三、在实践中促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就道德现象而言,其是人类在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因而,就人类个体“凝道成德”的过程来说,也必然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完成的。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在解决道德冲突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一)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产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需求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作为职业教育劳动的实践者,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同事、个人与学生、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他们处于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中。在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困境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会产生对职业道德智慧的需要与追求,才能逐渐形成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够切身体会道德在解决道德冲突过程中的力量和价值

实践就是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实践中能够分清道德观念的是非,能够评价道德价值的大小,从而对其产生亲近感。使得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接受逐渐由被动服从到主动接受、追求,有助于其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接受的自觉性的提高。

(三)在实践中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依康德而言,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意志力的培养,在于使其认同,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指向灵魂的善,在道德行为中依据主观的道德法则拥有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各种教育冲突、面对自身存在的“先天”的非道德因素,教师们时时刻刻不处于一种道德判断和选择过程,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不断战胜自我而倾向于“德行”的过程。

(四)在解决冲突过程中,掌握和发展自己的道德智慧,强化职业道德情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每天都在接触学生、接触学生家长,应对着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在各种道德冲突的情境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变为自己切实能够解决道德冲突的行为能力。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体会着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职业的义务、职业的良心、职业的责任、职业的荣誉、职业的幸福的观念就会逐渐形成。

(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

职业实践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也是职业道德品质价值实现的场所。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由有意识地把掌握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运用于实践,到逐渐将其转化为对自己履行职业责任与义务的真诚信奉,实现了“内化于心”的过程,成为自己践行职业道德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在实践活动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着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着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实现“外化于行”的升华。

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有利地位,要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实质,开渠引水,努力承担起推动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檀宝传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檀宝传等.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罗国杰,马博宣,于进编著.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5]江琴平,江旭红编著.教育人事管理[M]. 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迎春.荀子的养成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2-11-23.

[7]傅威利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内化职业道德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