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12 22:45秦升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研学

宋 娟,秦升阳,董 峰

(1.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2.集安市博物馆,吉林 集安 134200)

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推行“研学旅行”.关于研学旅行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无一致定义.有人认为它同修学旅行是一个概念.依据是否对旅行者进行界定,有广义和狭义概念.旅游界学者通常广义地将研学旅行定义为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行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主体可以是任何出于此目的的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带众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子应该是中外研学旅行的鼻祖.17~19世纪风靡欧洲的“大旅游”也属此列.教育界学者则往往将其狭义定义为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本文主要是从教育角度对狭义的研学旅行进行探索和实践.

1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高句丽史”作为通化师范学院特色历史课程、吉林省精品课程,课程组十分注重对其的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首先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中国高句丽史”课程作为历史学专业学生选修课,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性,目前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只有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开设此课程.高句丽历史在我国史学体系中只能算作地方史、民族史、边疆史,中学历史教材中极少涉及.考研,除非考专门史侧重高句丽历史、东北史会涉及此段历史,其他专业被考到的概率极小.这些现实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在课堂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外,开展赴高句丽世界遗产地的研学旅行,寓教于乐、且学且行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同时这也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的.“中国高句丽史”选在大一下学期开课,让学生带有很强的学习、研究目的深入高句丽人曾经活动过的地域开展研学旅行,这种体验式学习有助于他们对生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本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我校在高句丽方面的研究优势,国际学界高句丽研究的热点及分歧,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意识,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具有可行性.一是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通化师范学院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实践性创新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并设有专门经费,为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提供经费支持.研学旅行时,学院还派多位教师跟随指导,费用由学院负担,并计入课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二是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中国高句丽史”自开课以来,就已经建立了带学生去集安高句丽故都进行教学实践的传统,多年来课程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与集安博物馆、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集安博物馆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研学旅行开展.三是学生参与热情高.愿意在研学旅行前、中、后参与计划、落实与总结.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是我们开展研学旅行的不竭动力.四是研学旅行地与学校距离适中,完全可以在周末实施研学旅行.

2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的研学旅行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订计划.“中国高句丽史”课程通常在每年春季学期讲授.多在学期中即五一前后的某个周末组织历史学专业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在学期伊始,教师就已经将研学旅行列入授课计划,并在第一节课告知学生.

(2)分组选题.开学初就已经让班级同学自由分成四组,每组自主产生组长一名,财务一名,并给自己的组命名.同学们起的组名五花八门,有花儿与少年、幸福羊村、光宗耀祖、五盔五号等,或彰显青春气息、或体现时代印记、或承袭传统文化、或突出专业特色.教师提供与研学旅行密切相关的四个课题在出发前两周供每组学生自由选择.课题的完成过程也就是研学旅行学习目标的实现过程.学生也可以自己确立课题,选定后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形成初步报告.

(3)安排行程.出发前一个月,教师将集安研学旅行的景点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最终选出想考察实践的点.然后每个景点设一名导游,学生自愿报名,竞聘上岗,自己组稿,在奔赴景点的路途中进行讲解,获得导游职业体验.接下来就要考虑旅行相关的食住行娱购游了,为了实现用最低成本使学生获得最多体验,目前为止,这些主要靠教师帮忙联系.交通工具选用学校的大巴,出发前通过旅行社帮助学生投保旅行意外险,以确保安全、降低风险.经费由学院资助一部分,学生自理一部分.各组财务主要负责本组经费的收取、保管及支出.

(4)商定规则.行程安排好后,大家共同制定团队纪律规则和考虑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以确保研学旅行安全、有序进行.班级干部和各组组长在规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5)组织旅行.旅行前各组同学都精心准备了各种小节目,相声、小品、歌舞、器乐等形式多样,丰富了旅途.研学旅行目的地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切入点,大体分三类,即集安博物馆、将军坟、好太王碑、好太王陵、五盔坟五号墓、国内城、丸都山城等高句丽历史文物遗迹,鸭绿江大桥,鸭绿江快艇等中朝边境风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景区内的高句丽采石场、东北抗联遗址还可作为专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将研学旅行与实践教学、励志教育、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主题鲜明,又内涵丰富,使这些研学旅行目的地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在此过程中集安博物馆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优惠.

(6)总结反思.研学旅行结束后,每组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结合研学旅行感悟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内容与结论、组员分工与表现、旅行收获与反思等,公开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出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优秀导游,直接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3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意义

(1)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高句丽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对于“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实践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作为策划者、管理者、承担者、体验者,全程参与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课题完成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符合课程组教师一贯倡导的研究性教学和注重学生的研究实践的理念.整个研学旅行从选题、团队组建与分工、资料搜集整理、实地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展示实践成果、总结反思不足,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体现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从熟悉的校园走向陌生的自然与社会进行研学旅行,出现问题时需要大家共同应对,大家开始学着相互谦让、互通有无、彼此关照、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女同学负责食物采购等,男同学负责行李搬运等.掌握了安全、集体生活的相关规则.

(4)增进了同学、师生情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获得了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同学通过互相帮助,共同食宿的体验,关系亲密了许多.有学生在总结报告中写道 :“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寝室姐妹可以共宿一床的体验,这也许是我们人生唯一一次如此亲密无间,也将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回忆.”师生情也有所增进.高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走出校园后,大家在患难与共中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发现彼此闪光点,增进感情.在对高句丽历史遗迹的考察过程中,在中朝边境历史地理状况调查过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使同学们产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触,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5)考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研学旅行活动如何开展才能在确保学生安全,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锻炼更多能力,获得更多体验.如何在每一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地赋予教育意义,又巧妙地掩藏教育意图,潜移默化让学生自然地有所感、有所悟,出现问题后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能力的考验.没有对学生、对事业发自肺腑的爱,是无法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的.

4 结语

研学旅行目前还处在试行阶段,有关研学旅行的内在特点、运行机制、教育形式、实施技巧等尚缺乏规律性认识.未来的“中国高句丽史”课程研学旅行希望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研学旅行的广泛推行,社会支持、保障体制的健全,学生可以自己联系、设计、管理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从而得到更广泛的锻炼.研学旅行地还要继续拓展,条件允许,还要拓展至辽宁桓仁、朝鲜平壤,使学生能完整体验高句丽历史文化遗迹.

参考文献:

[1]宋娟,陈广政.“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9).

[2]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猜你喜欢
集安高句丽研学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