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2014-02-14 09:03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樊 荣

沈阳市沈阳迪安医学检验所,辽宁 沈阳 110141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樊 荣

沈阳市沈阳迪安医学检验所,辽宁 沈阳 110141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关系

CAG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是胃癌的前兆[1]。针对CAG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CAG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特选取我院76例慢性C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6例CAG患者,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35例;患者年龄为27~60岁,平均年龄(43.58±1.27)岁;取其胃黏膜组织对其进行病理检查。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方法 医护人员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检查,主要包含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从患者胃黏膜病变部位取5~6块标本,将其送病理进行相应诊断。

1.2.2 病理诊断方法 医护人员采用10%甲醛对活检胃黏膜进行固定,用石蜡对切片包埋,通过HE染色后由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同时通过改良Giemsa染色对Hp进行检查,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公识意见中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76例CAG,53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CAG,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9.7%,其中24例伴有肠上皮化生,9例伴有异型增生。

通过胃镜检查,10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其中,8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80%,6例为肠上皮化生,占60%,3例为异型增生,占30%;通过胃镜检查,34例表现为胃粘膜粗糙,其中,23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67.6%,21例为肠上皮化生,占61.8%,19例为异型增生,占55.9%;通过胃镜检查,32例表现为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其中,30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93.8%,17例为肠上皮化生,占53.1%,18例为异型增生,占56.3%。三种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每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患者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与其他两种表现患者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详见下表1。

3 讨论

CAG为胃癌疾病发病的前兆,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正常生活。针对CAG疾病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诊断措施对患者进行诊断,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患者出现胃癌疾病发病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镜检查方法逐渐应运而生,其在诊断CAG疾病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本文中采用内镜检查的患者,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9.7%,尤其是对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表现的诊断率,其同病理诊断检查符合率为93.8%,因此,内镜诊断方法同病理诊断方法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率,降低患者出现胃癌疾病发病率。但内镜检查同病理诊断方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中采用内镜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的患者中,黏膜变薄+白相为主表现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因此,医护人员在采用内镜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对于仅出现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中一种表现的患者,不能确诊患者出现CAG疾病。导致该种差异性出现的原因除患者自身病理的改变之外,还可能因(1)活检组织标本较小,在钳取标本时没有达到黏膜肌层;(2)在对患者进行取活检时,并非为胃镜检查的位置;(3)采用胃镜检查的医师同采用病理诊断的医师,其对患者疾病诊断结果具有不同的判断;(4)患者在采用胃镜进行检查时,进入较多气体,进而使患者胃窦腔出现扩张现象,胃黏膜变薄等因素[2]。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在采用内镜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应严格规范病理检查的各个环节,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疾病漏诊率。可见,内镜检查同病理诊断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结合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症状准确率,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现象发生率。本次研究中选取的经内镜检查诊断76例CAG患者,经病理诊断检查,诊断率为69.7%,其中,10例患者为黏膜变薄+白相为主,34例患者为黏膜粗糙,32例患者为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同病理诊断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且黏膜+黏膜粗糙+白相为主检出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同孙芳红及曲爱华学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中研究结果基本相似[3]。总之,要提高CAG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应注意操作手法,控制胃腔充气量适量。仔细观察黏膜病变,寻找有特征意义的镜下表现,对可能存在组织学异常的病变黏膜进行活检,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深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精确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的组织足够大。严格规范病理检查的各环节(包括标本的大小及埋蜡切片的角度均可影响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进而统一诊断标准,对CAG做出正确诊断。

表1 对比内镜和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检查结果

[1]张宏伟,韩书香,马立东等.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01):1524-1525.

[2]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10):52-53.

[3]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55-256.

R573.3

B

1674-9316(2014)12-0064-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2.038

方法选取我院经内镜诊断的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结果经内镜诊断的76例CAG,有53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CAG,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9.7%;通过胃镜检查,10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34例表现为胃粘膜粗糙,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7.6%,32例表现为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三种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每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患者其病理诊断符合率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学诊断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率与准确率。

猜你喜欢
萎缩性符合率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基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任意赋权的广义标准化诊断符合率*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