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的环境设计与景观布局

2014-02-15 09:14欧建华
园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梅岭清音梅花

文·图 ◎ 欧建华

欧建华 镇江市交通城建工程建设指挥部高级工程师。

1.城市山林

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茂林修竹,自古以来被誉为“城市山林”,由竹林、招隐、九华山、黄鹤山、八公洞、莲花洞、回龙湖等七个景区组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武帝刘裕于此励精图治,雄霸天下;音乐家戴颙每日于树林中,听鹂抚琴,创作了《游弦》《广陵》《止息》等古曲,余音绕梁。昭明太子萧统建读书台、增华阁,与天下名士一起研读,汇编出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米芾(公元1051~1107年)师法南山,与其子米友仁独创出“米氏云烟”绘画技法。李涉之“逢僧处”、李德裕之玉蕊仙踪堂、周敦颐之“茂叔莲池”、苏东坡之“苏公竹院”等典故,都吸引人们来此寻古探幽。招隐景区是南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以戴颙隐居不出而得名,以萧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读书而闻名。

梅岭位于招隐景区入口处城市山林牌坊(图1)东侧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1公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上铁水泥厂征用,先是开山采石,后又开凿山洞、构筑人防工事,并在此建造三幢临时居住用房,至八十年代中期南山风景名胜区内全面禁采,宕口和房屋被废弃,影响到招隐景区的景观环境。近年来我们结合招隐景区的全面改造,重点对废弃宕口进行生态修复,对人防洞口进行装饰,依据招隐景区的人文特色——即隐士文化的特点,以梅文化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与景观布局,力求形成一个与山水清音池(图2)相映照、互为对景的主题景点,提高招隐景区入口的景观质量,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梅岭,与西侧的山水清音池相互对应。建设改造时应用山水阴阳学说的观点,将其布置成东山西池的格局,这样一岭一池,一刚一柔,形成了具有强烈对比的自然景观,一方面通过景区道路与山坡相隔,使两者间有所区分;另一方面采用山间小溪的布置形式,将东山做成西池的源头之一,使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时间空间上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大空间上还力求通过借景的方式,将飞云阁引入梅岭,做到梅岭与山顶的飞云阁形成对景,拓展梅岭的景观空间意境。

空间组织

根据“生态修复废弃宕口、美化人防洞口和以梅文化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与景观布局”的要求,结合“山水有清音”的诗境,着力将梅花这一主题营造成为宏观意义上的“清音”之一,衬托出隐士文化的涵义。按照观梅、赏梅、品梅等功能要求,合理设置景观建筑,通过游览道路主线将这些景观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以梅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景点。

空间上通过山体的自然高差变化,有意识地将梅岭分为四个台基层次,安排六组点景,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景观环境。同时,游览线路向南以林间小道引导,与杜鹃园沟通,向西以招隐景区的主游览线路及山坡上的树林、梅花与水清音池相联系。这样,使得梅岭既能独立成景,可游可赏,可停可息,又能很好地与整个招隐景区相互协调,和谐统一。此外,还运用对景、借景、点景等手法,通过“抑---小扬---中扬---大扬”,使空间更加富于变化,力求做到四个层次上的建筑互为对景,第二和第四个层次上的建筑向下与山水清音池中的“和畅轩”、“高情胜气”形成对景,向上与山顶的“飞云阁”互为借景。

景点设置

梅岭的入口处,布置一块南山石,上刻“梅岭”二字,(图3)进行点景、点题,拉开进入梅岭的序幕。然后,通过曲折的林荫园路,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到了第一层平台上,有目的地将空间放大,并针对人防洞入口有碍美观的现状,巧妙设置梅馆建筑进行“隐匿”,使之与自然的山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梅馆大门上题“独占花魁”匾额,两侧挂“人去春无主,我来梅正花”对联,渲染梅文化主题。梅馆内布置有关梅花的诗词书画作品,让人们在品茗的同时欣赏到梅文化的风韵。同时,在其北侧的坡脚,结合山体的特点,采用枯山水的形式布置一旱溪旱池(图4),通过山间小溪,将山水自然引入山水清音池中,使之成为山水清音池的源头。

2.清音池

3.梅岭

4.旱溪与梅馆

第二层台基上,空间进一步放大,可以观赏山水清音池的景致。这里设计建造了一个五角形的亭子,取名“报春”亭(图5),以亭为中心按照梅开五瓣之意在其周围用硬质铺装做了一个梅花图案,意味“梅开五福”,亭柱上挂楹联“花开淡墨痕,清气满乾坤”,揭示梅花的特点和品格。

第三层台基上设计营造了一个游息地,设置栏杆、座凳,游客到此可以休息。为了增加观赏内容,自然布置了一块大型的南山产、类似于白太湖石的石灰石,石头上分别刻上陆游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诗词,即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进一步烘托了文化氛围。通过诗人不同的视野,把梅花的品质揭示出来,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梅花,提供了指示作用。景观营造在空间布局上采取收的方法进行抑景,恰到好处地利用林间小道与杜鹃园相连,利用连绵起伏的山势、曲折变化的林间小道和林木森森的自然山林,营造出“林深不知处”的意境。

第四层台基力求无限放大空间,并以一株千年梅花为中心,用防腐木建造了一个游息赏景平台,在平台上设计了一组木质花架(图6)。人们在此可停可息、可娱可游、可赏可眺,不仅可以观赏山水清音池的景致,还可以眺望飞云阁以及层林尽染的山色,得到身心的最大愉悦。

置石与护坡

置石是园林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造景形式,布置得好则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反之,则会给人破碎凌乱的感觉。梅岭置石,选用南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石材,力求自然生态,突出主题、协调环境。一是体现“山贵有脉”:沿着山脚边缘的自然走势,进行自然式散点布置,做到大小搭配,部分埋入地下,仿佛这些置石从地上生长出来似的,做到山有根、脚能收。山石之间自然种植黄馨、麦冬等,形成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图7)。二是突出重点:在梅岭的入口和诗碑处,重点选择两块巨石进行点景布置,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意境。

旱溪旱池与山坡的叠石布置时,结合山坡的形态特点,根据山体的走势,采用散点布置的方式,使原来碎石渣裸露、无骨架的山坡变得峥嵘突兀起来,显得有气势;让山脚的旱溪旱池边缘变得曲折迂回,显得自然活泼。同时还采用枯山水造园手法,在旱溪旱池里布置了一层厚厚细碎的白石砂,让人们感觉是涓涓的溪流从山中缓缓流出时留下的印记,仿佛池外有溪,溪外有源,营造出“我从山中来”的意境,给人一种亲切、和谐、自然感。此外,还在旱溪旱池边缘栽种了菖蒲、莎草、麦冬等植物,增添了自然野趣。

绿化配置

在梅岭的绿化设计中,为了更好地突出梅文化这一主题,不仅栽种了大量的梅花,包括40株地径为12厘米的大梅树和60株地径为7~8厘米的梅树,而且注重梅花与其他植物的主题配置,通过其他花木更好地烘托出梅花的铁骨铮铮和傲雪吐芳品质。例如:梅花与竹子、松树配置,即“松竹梅”岁寒三友;与兰花、竹子、菊花配置,即“梅兰竹菊”四君子;与荷花的搭配,即“和和美美”;以及与山茶、海棠、杜鹃、紫薇、桂花的配置,形成四季花景,让梅文化得到集中展示。

招隐景区大门入口至梅岭入口的山坡上片植数十株梅花,配以桂花、杜鹃,密植麦冬,使山坡显得生机盎然;在原山水清音池边增植梅花,使梅岭与山水清音池景点之间呼应协调;梅岭入口,利用山坡上原有的枫香林做背景,用数株梅花与叠石、竹子、杜鹃等搭配,突出梅岭主题;梅馆的两侧栽种芭蕉,取“雨打芭蕉”之意境;梅亭周围片栽梅花,形成香雪海意境;用垂丝海棠、紫薇、桂花、山茶、杜鹃等花木与梅花配置,烘托诗碑。在木质花架的观赏平台周边,栽植梅花、香橼、蜡梅、菊花、竹子等,重点突出千年梅花,体现梅岭主题。

5.报春亭

6.花架

7.护坡

猜你喜欢
梅岭清音梅花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梅花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梅花引
梅花锁
《山水清音图》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