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丑小鸭〗不是〖白天鹅〗

2014-02-17 01:06王淦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白天鹅小鸭丑小鸭

王淦生

假如〖丑小鸭〗不是〖白天鹅〗

王淦生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一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当它被添加进过多成人的诠释,使得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教材,原本纯净的童话便会被异化成一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从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文学作品(尤其是孩子们看的童话)在每个读者面前焕发出它自身所特有的“天然去雕饰”的原始魅力呢?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一个著名的形象。在一般读者眼中,丑小鸭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隐喻——苦尽自然甘来,饱经磨难的生命注定会有美丽的蜕变。这听起来的确会让落魄无助的人们神往。那只丑小鸭所历经的歧视、冷遇以及种种苦难,也因其最终的“羽化登仙”而变成了“好事”前的“多磨”。可是,每当读起这篇童话时我都会想:假如丑小鸭本就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呢?那么它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是否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我们再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正经历着与“丑小鸭”相同命运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是否会因为上述美丽的诠释而产生出一种成长幻觉?他们是否会用一种美丽的期待替代本应付出的努力?一旦严峻的现实击碎他们那玫瑰色的“天鹅梦”,他们将情何以堪?

其实,正如动物界有丑小鸭也有白天鹅一样,人在资质上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异。苏格拉底就有着“金属品质贵贱论”的比喻,承认人类存在着资质上的高低贵贱。无视人的潜质上的差异,以为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尤其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忍卓绝的努力),每个“丑小鸭”都可以出落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如果不是出于一种给人激励的“善意的谎言”,那便是缘于自己的无知。努力,也许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使“丑小鸭”成为“鸭群”中的出类拔萃者,但是绝对没有使之变成天鹅的可能。教育学上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所谓的“好”就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掘自身潜质的最大值,能为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但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笑傲考场的英雄,都成为科学家,成为文学家,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盲目地鼓动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让他们以为只要经过努力就能登上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说实话,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人在资质上存在差异,当然这种差异与人本体意义上的平等并不矛盾。特殊的资质可能会带来一些优越的条件,如享受到高标准的教育,容易获得优越的工作,过上优裕的生活……追求理性的人本主义的人们应该做的,是思考如何消除由于资质的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完成一种人道意义上的“大同”,这才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一位理性的教师,既要尊重人有资质差异这一客观规律,为那些资质较差者打消“成长幻觉”,更要对他们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冷遇,使他们成为能够“昂起头来走路”的孩子。而对那些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白天鹅”的孩子倒不妨严苛一些,来些“高标准,严要求”,甚至给他们点“成长挫折”,让他们明白,人间的“天鹅”并不像自然界的天鹅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羽翼丰满振翅高飞,想在未来翱翔蓝天,今天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一只只“小鸭”(自然,有货真价实的“丑小鸭”,也有未可限量的“雏天鹅”)正在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这些“鸭妈妈”的膝下成长着。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撕下那些原本不属于“丑小鸭”的同情或艳羡,使他们不致在《丑小鸭》之类旨在培养人的尊重与同情心的美丽而忧伤的童话中迷失,不坐等遗传基因来决定自己的前程,因为那是一种人生的虚妄。其次,要让每一个孩子明白:人生绝不是一则美丽的童话,人生的路是要靠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坚实地去走的——不管他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

猜你喜欢
白天鹅小鸭丑小鸭
智救小鸭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小鸭
我的白天鹅
《丑小鸭》后传
我的白天鹅
《丑小鸭》续编
桃花源里的白天鹅
五只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