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4-02-18 08:18马军伟王剑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培训教育

马军伟,王剑华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马军伟,王剑华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高校要把握住机遇,积极探索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或专业组织机构、构建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嵌入SIYB和KAB经典创业培训项目、合力打造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

创业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创业生态圈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要对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和明确,这主要涉及创业、创业人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概念的界定。关于创业的概念,Morris、Lewis和Sexton曾统计了创业概念中频率最高的词语,依次是“开创新业务”、“创建新企业”、“创造新的资源组合”、“创新”、“捕捉机会”、“承担风险”和“创造价值”[1]。本文研究的创业在上述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延部分,将其定义为创业者通过利用或创造创业要素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造和实践活动。关于创业人才的界定,也是取广义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创办新企业、开创新事业以及从事创造性、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创业者。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涉及培养目标、实现手段、师资配置等多个要素的组合,组合要素中的某一个方面改变或创新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式。

(二)相关文献研究

从普遍认知来看,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而创业能力则来自于实践。随着对创业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能够被传授的[2],创业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增加对新创事业创设和运营的认知与了解[3],创业教育项目可以改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向[4],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业技能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能够通过教育来提高的[5]。还有的学者研究了创业教育的需求、创业课程设计、创业教育目前的障碍[6]、未来的创业教育[7]等方面。这些研究本身来自于创业教育,又指导着现实中的创业教育与实践。

从世界范围内高校的创业教育来看,美国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已推广到初中。根据Hisrich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全世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已超过1600所,开设课程已超过2200门。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年。当时在我国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正式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即“创业教育”的概念。中国高校在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8]。目前,我国高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我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从现实意义来看,创业教育已经是我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为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来说,不同的创业教育理念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质性内容来看,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不是孤立的,必然会有结合的载体。从这个方面来讲,高校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的融合差异。目前,高校主要形成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与就业指导与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组织形式来看,我国高校通过成立专门管理或研究机构、建立创业或孵化基地、开设试点班等形式进行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然而,我国高校在探索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成立了相关组织或管理机构,但条块分割问题明显。公开资料显示,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创业教育的管理或组织机构,涉及学校多个职能部门,但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存在。二是创业人才培养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目前,高校或多或少地都进行了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但并未将其上升至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或者说理念还未形成。目前,也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部分高校仅仅只设置了一门课程。权威的教材体系开发也非常缓慢,更不用说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了。另外,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在国外,创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运营过程。但在中国高校,有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匮乏,授课教师多是学术专家出身或自己先接受培训再授课,或完全自学摸索再讲授,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三是创业培训不系统、不权威,未嵌入经典的或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关的创业培训,但比较零散,或者内容一成不变,或者仅仅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课程视频和完成几次作业,关于创业素质、创业意识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欠缺或未能落实。四是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也有校内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但缺乏相应的扶持措施,也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特别是创业体验和付诸于实际的创业活动资源。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与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和创新。目前,教育部已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列入2014年工作重点,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推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将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因为各个高校的基础和优势不同,理念也会有所不同,不可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关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议主要是思路方面的探讨。

(一)健全完善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或专业组织机构,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为了体现对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推动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应该健全或完善专门或专业的组织机构,从组织和制度方面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这些专门或专业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一是专门的管理机构,此类机构一般作为创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层级明显,多部门联动协同,也就是矩阵式组织,分工协作。我国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类似机构,组织机构也比较齐全,关键是发挥好协同作用。二是专门的教学单位或机构,此类机构可以称为二级管理机构或独立机构,属于运行层面。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黑龙江大学设立了创业教育学院、义乌工商学院设立了创业学院(也称为“老板”学院)等。三是专业的研究机构或中心。此类机构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侧重于创业教育研究,但也承担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工作。比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能力突出,在推进中国的创业管理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四是组建专业的学生社团。与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组织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多以俱乐部、协会等组织存在,接受创业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二)以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创业教育的内容来看,涉及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培养等多方面。从培养体系的具体内容或架构来看,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当然,各个高校在某一点上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另外,高校内部还可以根据专业或学科探索理工类、经管类、艺术类等不同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框架见图1所示。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试点或特色班来进行探索和实践。此种模式鼓励先行先施,先以试点班等小范围形式进行探索,待经验形成或模式成熟后再进行推广。这种模式涉及学生的选拔、师资的配置、培养模式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因为是试点和实验,既要倡导成功,也要容忍失败。当然,试点班的开设一般具有鲜明的特色,依托自身优势、行业背景等基础。比如,中央财经大学结合财经类院校特点组建了“创业先锋班”、华南理工大学组建“电类联合班”,实施精英教育模式。

(三)以SIYB和KAB经典创业培训项目为基础,嵌入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图1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构建思路

SIYB(创办和完善你的企业)系列培训起源于瑞典,主要由世界劳工组织(ILO)负责开发和推广,后又衍生出IYB(完善你的企业)、SYB(创办你的企业)、GYB(产生你的创业想法)、EYB(扩大你的企业)等培训体系,从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到后续服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世界劳工组织(ILO)总部设有专门管理此类培训项目的机构,负责控制培训质量和维持声誉。KAB(了解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针对中国高校的KAB项目建立完善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质量控制体系,设计了“教学计划表”、“学生情况调查表”、“学生创业知识测试”、“课后意见反馈表”、“学生培训绩效评价表”与“高效创业教育调查表”。目前,这些项目主要由国家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推动,通过选择一批高等院校进行项目培训试点,将其作为试点院校的选修课程。SYB项目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动,第一批确定试点高校37所,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各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组织和服务。KAB项目由我国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在高校进行推广试点,出版了符合本土化实际的教材《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开展“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高校试点,资助启动资金和职业规划教具。所以,未进入上述项目试点范围的高校应尽力争取进入国家部委的试点范围,获取指导和支持。已经进入试点范围的高校关键是做好项目的实施,营造有利于创业人才形成的条件和氛围。

(四)整合创业资源与力量,合力打造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

高校在进行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因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资源或力量,仅凭一己之力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所以,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创业资源与力量,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只要有利于创业人才培养,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要吸引进来,通过有效整合,合力打造生态圈,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适土壤和良好氛围。具体来讲,高校要主动出击,走出校门,加强与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园区等各方资源的联系,利用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园区的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等资源,打造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以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力(见图2)。

关于创业或科技园区的选择,可以高校自己吸引投资设立,也可以与社会力量共建或全方位合作。创业或科技园区可以集中配置创业资源,又带有孵化器性质,实现创业知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直至创办公司完成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做了较多探索和实践,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北大科技园孵化器学生创业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创设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依托于合肥大学科技园、合肥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实现了创业所需综合资源的共享。

[1]Morris M,Lewis P,Sexton D.Reconcep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An input-output perspective[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1994(1):21-31

[2]Fiet JO.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1-24.

[3]Hills GE.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an Evolving Fiel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109-122.

[4]Peterman NE,Kennedy J.Enterprise Education,Influencing Students’Perceptional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2):129-144.

[5]Stevenson Lois,Lundstrom,Anders.Entrepreneurship Policy for the Future[R].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Research,2001(1):3-5.

[6]Robinson PB,Haynes M 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major universiti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1(3):41-52.

[7]Hisrich,Robert 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12(11):1-640.

[8]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3-85.

On the Mod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Jun-wei,WANG Jian-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trend and develop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and actively explore themode of talent training.And also,they still need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in the aspects of perfectly improving specialized or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constructing cultivation system,embedding SIYB and KAB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rcle in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entrepreneurial talent;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business ecosystem

G648.7

A

1008-2794(2014)06-0015-04

2013-07-01

常熟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ITJGGN201326);江苏省社科联青年精品项目“江苏创业投资集聚发展评价及政策研究”(13SQC-006)

马军伟(1981—),男,湖北随州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什么是“好的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