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Millard II式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疗效分析

2014-02-20 08:49吴卫华汪文洋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唇裂完全性小柱

吴卫华 汪文洋

改良Millard II式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疗效分析

吴卫华 汪文洋

唇裂治疗一般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第一步,其效果直接决定患者将来的外貌和形象。单侧唇裂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其中最严重的是单侧完全性唇裂,此病患者不仅组织缺损严重,而且还存在明显的组织移位[1],外科手术是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唯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的手术方法多,而Millard法的形成为施术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手术模式,在临床工作中,还需结合施术者自身对各个体唇裂畸形特征的认识,以及解剖和美学知识[2]。在众多唇裂治疗的手术方法中,Millard Ⅱ式改良法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修复具有良好且持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10月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856例,其中男530例,女326例;平均年龄5个月。左侧586例、右侧270例,患者均为先天性唇裂。

1.2 手术方法 (1)定点:定出组成唇弓的4个点,即①②③④点,定法与Millard I式相同。在健侧鼻小柱根部定点⑤,点⑤视A瓣向下旋转的需要在中线与健侧人中嵴之间调整,在点⑤的下方偏健侧定点X,点X不能越过健侧人中嵴,⑤~X的长度视A瓣向下旋转的量而定,即点③下降的程度而定。在患侧鼻底裂隙两侧的唇红缘上定点⑥和点⑦。在患侧鼻翼外侧的鼻唇沟处初定点⑧,点⑧的最终位置视B瓣向健侧推进的程度而定,在⑦点内下方距⑦点约2~3mm的唇红缘定点⑨。划线连接③~⑤,⑤~X,③~⑥,④~⑦,⑦~⑧,⑦~⑨点。其中③~⑤适当向裂隙侧呈弧形划线,此线下端尽量与健侧人中嵴对称。⑦~⑧为绕患侧鼻翼外侧的弧形线。连接⑦和⑨点使B瓣远端形成矩形。如此在裂隙健侧形成A、C两瓣,在裂隙侧形成一个较大的B瓣。(2)切开:沿⑥~③全层切开,切口经点⑥向上方转向后上方延伸,形成鼻中隔矩形黏骨膜瓣,作封闭鼻底口腔面用。沿⑤~③全层切开,视A瓣向下旋转的程度切开⑤~X,使A瓣向下旋转至点③与点①位于同一水平为止。沿⑦~⑨~④全层切开。沿⑦~⑧切开皮肤、肌层,则点⑦变成B瓣上的点⑦和鼻底的点⑦'两个点。根据⑤~X的长度,充分利用患侧鼻底的皮肤组织,使B瓣远端的⑦和⑨点形成矩形瓣。在患侧口腔前庭内相应部位的黏膜上作松弛切口,将B瓣向健侧推进,视推进程度调整⑧点的位置在松弛切口的裂隙端,经松弛切口在鼻翼基底部作潜行分离,解除患侧鼻翼的畸形附丽及肌肉的畸形牵拉,以协助B瓣推进,纠正鼻翼畸形。(3)缝合:⑤~X切开后,将A瓣向下旋转,C瓣向患侧旋转,插入⑦~⑧切开后的间隙内,即点③'对点⑧拉拢分层缝合,形成鼻底。A瓣上的角可作适当修整,使X~③等于⑨~④,B瓣向健侧推进,点⑦与点X,点⑨与点⑤',④与③对位分层缝合。皮肤缝合从唇弓开始向上缝合至鼻底。红唇修整同Millard I式。

图1 改良Millard II 式示意图

2 结果

856例患者中,798例手术后上唇两侧的唇高对称,上下唇的宽度比例和谐,两侧唇峰高度基本对称,唇弓形态良好,手术满意率达93.2%。术后部分患者随访3~6个月,最长随访2年,大部分患者效果满意,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瘢痕挛缩,影响效果。

图2 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手术前后照片

3 讨论

为了克服原Millard Ⅰ式旋转推进术健侧裂隙缘唇峰点无法充分旋转下降,及鼻小柱高度恢复不良以及患侧鼻翼未获矫正,术后患侧唇高常显不足[1],1986年,Millard对其原来的方法改良并提出旋转-推进原则的延伸法,Musgrave博士将其称为Millard Ⅱ式。此法与Millard I式比较有如下特点:(1)增加折返切口(back cut),使A瓣能最大限度向下旋转,即点③能够完全降至与点①相同的水平。(2)C瓣向健侧旋转,不仅能促进A瓣下降,而且能向上延长患侧鼻小柱,以纠正患侧鼻小柱发育不足。(3)B瓣切口线绕患侧鼻翼向外上方延伸,切口隐蔽,所形成的唇颊复合瓣,增加B瓣底部高度及B瓣向健侧推进的程度。B瓣大幅度向健侧推进,不仅改善患侧唇高,而且充分利用患侧鼻底部鼻前庭组织,使严重的鼻孔、鼻翼畸形得到矫治。但是此法存在皮肤直线瘢痕收缩等缺陷。

在选择推进法的应用过程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包括Millard本人在内均进行了许多改进,在此用于和本术式比较。其改进措施概括如下:(1)为增加患侧唇峰下降程度,在健侧裂隙缘唇峰上方作一小微斜向外下方的切口,在患侧裂隙缘唇峰点处形成一小三角皮瓣,将三角皮瓣插入健侧唇的水平切口,达到下降患侧唇峰的目的,但此法亦存在如下缺点,即三角瓣尖位于上唇下份,患侧人中嵴恢复不理想。口轮匝肌异位止端切断的部位和皮肤切口不一致,同时作口轮匝肌的复位术操作不甚方便。随生长发育,患侧唇峰点有降低的趋势。(2)用Y-V镶嵌改良手术法[3],其特点是在鼻小柱的基部作一横行切口,切口的长短则依唇峰点③的下降程度而定。鼻孔基部的组织则根据健侧鼻孔的大小作适当的修剪。患侧V形瓣尖点⑦的位置暂不固定,根据点③下降后,测量③~⑤的长度。但术后唇裂唇高的下降略显不够,且鼻孔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患侧鼻孔常较大,可能是裂隙过宽和术中松弛不够造成)。

本术式与上述改良方法的不同点在于 (1)增加折返切口后使C瓣向患侧旋转,即“回切不回缝”,由于在鼻底部作瓣的转移,因此对鼻底和鼻翼的修复能力较强,鼻小柱纠正较明显,鼻孔大小亦较对称,并且克服了上层皮肤瘢痕直线收缩明显的不足,唇弓整体立体美学形态恢复较好。(2)C瓣向患侧旋转同时把远端成矩形的B瓣向健侧推进,使A瓣能最大限度的向下旋转,故不必再增加下三角瓣的方法,使患侧人中嵴恢复理想的形态,且避免了出现患侧唇峰点过高或过低的不足,术后双侧唇峰对称效果佳。由于上述特点,作者认为此法可作为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的一种良好选择。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75~377. 383~384.

2 翦新春.MillardⅡ式手术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分析.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2006, 22(3):190~192.

3 李文宏.改良的Millard手术修复单侧唇裂.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 18(2):116

310005 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

猜你喜欢
唇裂完全性小柱
志向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新乡:小城失败者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小儿唇裂术后系列护理效果的临床观察
耳后游离皮片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粘连外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完全性尿道下裂者行睾丸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后妊娠一例
兄弟情
双侧矩形瓣法修复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