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014-02-25 02:35郑爱东范修才祁建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2期
关键词:植入术心绞痛心肌梗死

郑爱东 万 镇 范修才 祁建成

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224700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它可以防止单纯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血管并发症,并能够有效减少晚期管腔丢失[1]。但目前多个研究表明[2~4],支架植入后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率较高,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主要障碍。炎性因子在冠心病发生中作用明确,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通过对近5年病例的搜集,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理积累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在术后6个月再次作CAG的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7.3±11.4)岁。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5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排除恶性肿瘤、血液病患者;急慢性感染患者;慢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及近期有大手术或创伤者。所有患者均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禁忌证及炎症抑制药物史。术中根据病变情况植入药物涂层支架1~4根不等,均无术后并发症。80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再次作CAG。根据复查CAG的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80例患者中再狭窄组(ISR组)有11例(男7例,女4例),无再狭窄组(无ISR组)69例(男45例,女24例)。

1.2 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均行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治疗:术前1d服用氯吡格雷300mg,支架术后75mg/d,继续服用12个月;同时服用阿司匹林0.1g,1次/d;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U,皮下注射1周,2次/d。根据患者的病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当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ml,3 000转/min离心,分离血清,IL-10、IL-6和CRP均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ELISA)测定。手术途径: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病变根据美国心肺血液协会标准定义,原靶病变管腔直径狭窄≥50%为支架内再狭窄。观察PCI术后1周内及6个月内有无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内再狭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完成后,由2名数据分析人员核对所有结果,查漏补缺并将数据独立录入到EpiData软件中,数据录入结束利用程序比对,若发现有不一致的数据提示至少一人录入错误。计量资料描述采用,方差齐时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齐时采用校正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实际发生数表示,χ2分析进行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8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静息时心绞痛,1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随访无1例失访,有9例心绞痛发生,其中3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发现1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3.75%。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狭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种类、血脂水平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发生再狭窄组和未发生再狭窄组IL-10、IL-6、IL-6/IL-10、CRP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6均明显增加(P<0.05),且ISR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10均明显降低(P<0.05),且ISR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IL-6/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SR组IL-6/IL-10增加显著(P<0.05),无ISR组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SR组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无ISR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表2 发生再狭窄组和未发生再狭窄组IL-10、IL-6、IL-6/IL-10、CRP比较

表2 发生再狭窄组和未发生再狭窄组IL-10、IL-6、IL-6/IL-10、CRP比较

组别 n IL-6(ng/L)术前术后IL-10(ng/L)术前术后IL-6/IL-10术前术后CRP(mg/L)术前术后ISR组 11 218.3±24.5 306.5±78.2 103.5±42.5 62.6±42.5 2.3±1.2 5.5±1.2 3.6±1.2 3.9±0.9无ISR组 69 166.2±12.4 192.5±63.2 86.9±14.5 83.5±45.2 2.4±2.3 2.6±1.3 3.5±2.1 3.4±1.6 t 25.321 142.256 19.265 36.254 2.236 10.562 1.962 9.562 P<0.01 <0.01 <0.01 <0.01 >0.05 <0.01 >0.05 <0.01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是血管对损伤的慢性反应[5]。IL-6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标记物,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主要由巨噬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泌,在体内存在恶性肿瘤、炎症时,血清IL-6异常增高,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中发挥中心作用[6]。本研究显示,发生再狭窄组无论术前、术后,IL-6浓度均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提示IL-6基础值高可能是再狭窄的诱导因子;同时,植入支架后血管内膜新生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刺激,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6,并进一步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CRP的产生,总之,IL-6浓度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强有力因子,可以对再狭窄的发生进行预测。

IL-10则是体内合成的重要抗炎因子,由各种细胞产生,某些特定条件下粥样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细胞也可分泌IL-10[7]。IL-10可以抑制单核细胞等合成IL-6,同时,IL-10可以抑制组织因子、黏附因子和金属蛋白酶的产生,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动物实验也表明,IL-10可以减少损伤后内膜增生。本研究发现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狭窄患者相比,术前IL-10有明显区别,术后IL-10下降明显,说明手术后再狭窄患者内膜增生明显。对IL-6/IL-10分析也发现,术后再狭窄组IL-6/IL-10比值增高明显,说明冠脉血管内膜增生显著,促血栓作用增强,对血管产生不利影响。

CR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是一种急性相反应物,它在许多情况下升高,往往作为临床预测的指标[8]。CRP可以提示动脉损伤处存在范围大且严重的炎症及组织损伤,一般为严重的动脉粥样病变。有研究报道,血液中CRP升高的心绞痛患者日后出现心肌梗死的几率高于CRP不高者,CRP浓度可以作为心绞痛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次研究提示,在ISR发生者中,CRP浓度高于未发生者,与既往研究相符。刘晓红等研究也发现[9],CRP异常是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炎症反应剧烈的表现,可出现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因此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心病、心绞痛等病情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炎性细胞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不良结局密切相关,IL-10、IL-6、IL-6/IL-10、CRP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敏感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1] 刘晓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炎症反应干预的研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5):31-33.

[2] AUER J,LEITNER A,BERENT R.Long-term outcomes following coronary drug-eluting-and bare-metal-stent implantation〔J〕.Atherosclerosis,2009,145(67):1048-1053.

[3] 温朝玲,王安才.E-选择素介导的炎症反应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0,78(6):145-147.

[4] 冯旭霞,何亚.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2246-2248.

[5] ZEBRACK JS,ANDERSON JL,MAYCOCK CA.Usefulness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predicting long-term risk of death 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or stable angina pectoris 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2,26(89):145-149.

[6] 李猛,岳强,金慧.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34(24):47-49.

[7] 倪达.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1,19(12):1245-1247.

[8] 张冬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及血管再狭窄〔J〕.中 国 组 织 工 程 研 究 与 临 床 康 复,2011,56(3):1423-1425.

[9] 刘晓红,洪苍浩,汤国法,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6(5):326-327.

猜你喜欢
植入术心绞痛心肌梗死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