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评价

2014-02-25 02:35庄连珠福建省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362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2期
关键词:通气管血氧分泌物

庄连珠 福建省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 362000

在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保持病人心脏持续有效的跳动和呼吸道畅通,及时实施氧疗,有效地开放气道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1]。传统的开放气道方法是用开口器从臼齿放在舌根部,或者使用拉舌钳,这种方法需要2人共同处理,费工费时,需专人护理,且用后器械需要灭菌处理。为探讨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本中心院前急救危重病人分别采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与传统方法开放气道,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6月我院前急救的病人193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8.5岁;颅脑外伤54例,中风34例,中毒10例。对照组95例,男54例,女41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0.5岁;颅脑外伤53例,中风33例,中毒类9例。病例选择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在院前急救中有需要人工开放气道通气的昏迷病人,排除中、长途院前急救病人(急救半径超过5km)。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及运送路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在确定意识不清,呼吸表浅或停止后,将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假牙、分泌物后,选择适当型号的口咽通气管,通气管凹面抵住舌轻轻放入口腔,然后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前端置于舌根部,用胶布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气道方法,需要2人共同处理,在确定病人意识不清,呼吸表浅或停止后,将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假牙、分泌物后,助手固定患者头部,把开口器从臼齿放入口腔,前端置于舌根部,根据需要调节好度,用牙垫、胶布固定,专人护理,防止移位。

1.3 评价标准

1.3.1 气道置入时间和血氧饱和度(SpO2)改善值:从口咽通气管和开口器或舌钳置入到建立有效人工气道的时间。通过心电监护仪监测两组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开放气道前和到达医院急诊科前血氧饱和度,比较前后差值。

1.3.2 通气效果:痰鸣音、鼾声明显减弱或者消失,紫绀明显减轻或消失,且SpO2升至90%以上,缺氧有改善为有效。痰鸣音鼾声未减弱,紫绀未减轻,且SpO2在90%以下,缺氧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软件处理数据,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置入时间和SpO2改善值 观察组的置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pO2改善值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入时间、SpO2改善值比较x±s

表1 两组患者置入时间、SpO2改善值比较x±s

组别 n 置管时间(s) SpO2改善值观察组 98 9.12±2.36 20.43±3.62对照组 95 16.23±3.25 11.32±4.23 t 17.78 29.39 P<0.05 <0.05

2.2 通气效果 观察组的通气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通气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院前急救的步骤是先现场紧急救护,再把病人搬运到救护车监护送到医院[2]。环境特殊,时间紧急,选择一次性口咽通气管能快速、有效地开放气道,迅速改善病人缺氧状态,最大限度争取抢救时间,从而提高病人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措施。观察组72例病人血氧饱和度升至95%以上,23例病人血氧饱和度升至90%~94%,3例病人通气无明显改善,经气管插管给氧等处理,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对照组35例病人血氧饱和度升至95%以上,49例病人血氧饱和度升至90%~94%,11例病人通气无明显改善,经气管插管给氧等处理,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所有病人均安全转送到院内。本文的护理实践表明,观察组人工气道置入时间、SpO2改善值、通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一次性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及条件就可以短时间内畅通呼吸道。口咽通气管操作步骤经过几次训练即可熟练应用,操作简单、易固定,省时省力。一次性口咽通气管是塑料制品,有多种型号,使用时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其弧形向前下的结构能迅速解除舌后壁,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能防止舌根后坠而引起的气道梗阻,通过通气管管腔和两侧对咽喉深部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改善病人缺氧状态[3]。使用后按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可减少交叉感染。口咽通气管轻巧,携带方便,价格低廉,不增加病人的负担。使用开口器舌钳开放气道会因病人舌体较短,牙关紧闭时操作更加困难,如伴有烦躁不安,使体位改变导致开放气道不成功,常需要助手配合,专人护理,操作费时费力,且气道通畅度不如口咽通气管,易出现氧气吸入量受限,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3.3 口咽通气管和开口器、拉舌钳都只能清除口、鼻、咽喉的堵塞物,对误吸或大量分泌物窒息者则无效。选择气管插管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但气管插管费时费力,一次置入成功率较低,跟与病人的气道解剖结构和操作者的技术能力有关,容易和病人家属发生医疗纠纷。因此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何种人工气道,呼吸道分泌物少的可以选择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快速通气;对有误吸或大量分泌物的窒息者应马上气管插管,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畅通呼吸道[4]。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环境特殊,时间紧急。为了快速、有效改善危重病人者的缺氧状态,根据病人病情选择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快速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缺氧状态,最大限度争取抢救时间,适用于院前急救与转运。一次性口咽通气管操作步骤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用开口器、拉舌钳开放气道。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优于气管插管[5]。同时由于一次性口咽通气管价钱便宜,使用后按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可减少交叉感染,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应用。

[1] 陈桂兰,潘鹏飞,陈怀祥,等.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46-347.

[2] 张会文,李杰,刘巧玲,等.气管插管与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91-92.

[3] 于香兰,王芳,李翠芳,等.院外急救护理成功的基本要求和环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7):441-442.

[4] 单飞,花海明.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中应用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3):188-189.

[5] 任晓红.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2):1081-1082.

猜你喜欢
通气管血氧分泌物
冷却系统副水箱起泡分析及优化设计
昏迷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吸痰的护理观察
褐色分泌物一直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眼屎给你的健康忠告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血氧水平依赖MRI评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伤的研究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基层医院如何正确使用器械防止舌后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