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

2014-02-25 02:35吴菊花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手术室2238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2期
关键词:工作效率循证手术室

吴菊花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手术室 223800

循证护理(Evdencc based nursing,EBN)是由循证医学(EBM)理论发展而出现的护理学理念,是一种新型临床护理观念和方法。其含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结合三者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其核心理念是强调运用证据,更好地为患者服务。EBN区别于其他单凭临床经验、直觉、惯例及未经验证的理论,在制定护理程序时,是慎重地、准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方式。文献报告[2]认为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较常规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更为显著。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手术室对择期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手术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53.6±10.2)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者,包括:普外科手术47例,骨科手术41例,泌尿外科手术21例,妇产科手术36例,胸外科手术19例,其他手术8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89例,全身麻醉62例,局部麻醉21例。将本组172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86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手术类型进行相应的手术准备,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做好细节及应急处理。

1.2.2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即术前对患者的手术流程、环节等细化方案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评估,并将两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结合,同时着重就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问题,并将提出的护理问题按照循证理论查阅既往相关文献证实,如相关成功护理的案例、经验等,找到最适合的护理方式解决,并结合整体护理、常规护理的优势与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手术室护理细节和衔接上具有统一化、个体化的最佳护理模式。此外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减少不良情绪对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使其能够较好地配合手术治疗。

1.3 评价标准[3,4]手术前1d及术后1d,分别对两组手术患者 进 行 症 状 自 评 量 表(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及护理质量、护理效率、医患满意度调查评分并比较。

1.3.1 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评价。自拟评分量表分值为0~100分,积分>90分为优良;70~90分为一般;<70分为尚待改进。护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手术顺利度、配合度、术中护理效果及术前、后护理效果;工作效率评分内容包括:手术环节衔接、手术时间及术中无谓的耗时、并发症预防方面。

1.3.2 医患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评定:根据患者对护理工作肯定及认可程度设定选项为满意或不满意。医师满意度评定:根据医师对手术及手术室护理效率的评价及认可程度设定选项为满意或不满意。

1.3.3 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主要针对患者表现突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抑郁、焦虑、偏执及人际敏感)每个项目均可单独评估,以2分为基线分值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此项负情绪。<2分表示患者不存在此项负情绪,分值越低,情况越好;>2分说明存在此项负情绪,分值越高,负情绪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及医患满意度的评价比较

观察组在护理质量评分、工作效率评分及医患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及医患满意度的评价比较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及医患满意度的评价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护理质量评分 工作效率评分 患者满意度〔n(%)〕满意不满意医师满意度〔n(%)〕满意不满意观察组 86 98.7±1.2* 97.5±1.5* 85(98.8)* 1(1.2) 86(100.0)* 0(0.0)对照组 86 87.5±3.1 86.9±2.3 78(90.7) 8(9.3) 80(93.0) 6(7.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因子评分比较 手术后1d观察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反应心理状态的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因子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因子评分比较

注:手术后1d两组比较均P<0.05。

指标观察组手术前1d 手术后1d对照组手术前1d 手术后1d焦虑 2.28±0.35 1.64±0.21 2.26±0.40 2.02±0.26抑郁 2.15±0.18 1.76±0.33 2.13±0.20 1.97±0.29偏执 2.09±0.30 1.68±0.24 2.07±0.27 1.89±0.22人际敏感2.18±0.26 1.56±0.17 2.16±0.30 1.91±0.2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出血1例,其他1例,发生率2.33%;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感染1例,出血2例,其他1例,发生率4.6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有别于病房护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短,对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临床经验、手术配合及护理质量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的满足也很高,因此,护理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患者手术质量及各方面状态的重要因素[5]。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其中,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是实施循证护理的三要素[6]。将这3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质量才能提高。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的经验积累也是护理质量提高不可缺少的因素。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注重行为统一化及患者护理个体化的最佳护理模式。

本文以循证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显示:(1)观察组(循证护理模式)在护理质量评分、工作效率评分及医患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证护理模式在此方面优势明显;(2)术后1d观察组反应患者心理状态的各项因子评分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循证护理对于整个护理细节的完善和实施预防性措施有关。总之,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的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充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医患的满意度得到提升,较常规护理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董晓红,朱劲松,袁琳.对循证护理学现状与发展方向的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A):38-39.

[2] 王西玲,边寰,王宇,等.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1533-1534.

[3] 王虹.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49-151.

[4] 李慧卿,廖先梅,叶伟标.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5-37.

[5] 谢小玲,刘涛,祝妍华,等.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观察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58-159.

[6] 赵梦遐,王慧连.我国循证护理实践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障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111-115.

猜你喜欢
工作效率循证手术室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循证护理》稿约
流程优化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