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烟草蛀茎蛾发生初报

2014-03-06 09:59刘春明徐鸿飞罗简波
云南农业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烟株羽化烟叶

刘春明,徐鸿飞,罗简波

(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云南弥勒 652300)

云南红河州烟草蛀茎蛾发生初报

刘春明,徐鸿飞,罗简波

(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云南弥勒 652300)

文章首次报道了云南红河州烟草上鳞翅目麦蛾科昆虫蛀茎蛾,并对其分布、形态特征、危害、习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描述。

烟草蛀茎蛾;发生;烟田;红河

烟草蛀茎蛾(Scrobipalpa heliopaLower)又称烟草麦蛾,俗称“虫瘿”,属鳞翅目麦蛾科。烟草蛀茎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多数产烟国家都有发生,国外主要分布于南非、东非、印度、菲律宾、缅甸、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区),是危害烤烟的主要害虫之一。2010年该虫首次在云南红河烟区较大面积发生,对红河弥勒、建水、石屏、开远等烟区造成较大危害。且由于天气干旱,烟草蛀茎蛾在现蕾后至成熟采收期造成了较大范围的危害,其中以建水盘江辽远及岔科长田、弥勒巡检中山、开远中和营长岭岗等地危害严重,红河州发生面积达667 hm2,绝收面积达223 hm2,对红河地区烤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文章根据作者近几年的观察与研究,首次对在红河地区发生的烟草蛀茎蛾做如下报道。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mm,翅展13~15mm,体灰褐色或棕褐色。复眼圆形,黑褐色;头顶有毛簇;灰色丝状触角,约为体长的2/3;下唇须3节,向上弯曲高过头部,端节尖锐;前翅狭长披针形,灰棕色或黑褐色,无斑纹,翅尖稍向上翘,缘毛较长,翅上被有黑褐色鳞片,翅外缘和后缘均有长缘毛;后翅梯形菜刀状,灰褐色,较前翅宽大,顶角突出,翅缘亦有长毛;雄蛾翅僵1根,雌蛾翅僵3根;足的胫节以下黑白色相间;跗节5节,具2爪。

卵:长椭圆形,长约0.5 mm,宽约0.3 mm,表面有粗糙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微带青色,表面有光泽。孵化前转为灰黄色,中间黑色小点明显可见。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3 mm、宽1.5~2 mm。体色依虫龄不同而异,低龄幼虫多为灰绿色,后变为白色或淡黄色。成熟幼虫多为乳白色,头部棕褐色,前胸背板及胸足黄褐色,腹部体表多皱褶,胸部较肥大,臀板褐色或黄褐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形,趾钩数15~16个;臀足趾钩单序横带式,趾钩数8~9个。

蛹:纺锤形,棕色。长5~8 mm,宽1.5~2 mm。额唇基线明显,中央向前突出呈圆形,下颚长约超过翅芽的一半;臀刺黑色,钩齿状,两侧着生尖端弯曲的刚毛;雄蛹尾端较尖。

2 生物学特征

烟草蛀茎蛾在地势低洼、水分充足、土壤常保持湿润的烟田、发生较轻;土壤较干燥、土温较高的烟田发生较重。早春温暖的年份发生重,反之发生较轻。烟草蛀茎蛾的年发生代数,因地点不同而异。有研究表明,烟草蛀茎蛾在贵州1年发生4代,且有重叠现象[1~2];该虫在云南地区1年发生4~5代[3];在广西地区1年约发生5代[4];在四川地区年发生3~4代[5]。

烟草蛀茎蛾以幼虫(主要的越冬虫态)和蛹在烟草残株或烟茎内越冬。在云南的曲靖、文山、玉溪等地烟草蛀茎蛾的冬季幼虫可在宿根烟上继续危害,烟杆内均可见新鲜的蛀道和虫粪。冬季也有一些老熟幼虫化蛹、羽化为成虫,当气温下降出现霜冻时,羽化的成虫便陆续死亡。

卵:散产,卵期4~13 d。卵全天均可孵化,以上午10∶00前最盛。当气温达21℃以上时当天即可孵化,15~20℃时需1~2 d孵化,15℃以下时则需3 d孵化。当日均气温12.5~25.1℃、相对湿度77%~84%时,卵粒孵化率可高达89.7%~93.5%[1]。

幼虫:幼虫终生在烟茎内生活,历期14~33 d。初孵幼虫仅需15~98 min(多数为15~40 min)即可在着卵部位不足1 cm直径的范围内蛀入烟组织中,蛀入后经13~18 d引起烟茎肿大成“大脖子”苗。当温度在20℃以上时,爬行速度较快;当气温低于15℃时,爬行较慢。幼虫活动能力弱,不转株危害,即使烟株死亡仍在其残体上继续蛀食,幼虫老熟后,即在危害处向外咬一圆形羽化孔,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预蛹期一般2~3 d。蛹:蛹期一般9~15 d,越冬代幼虫和蛹的历期长达200 d左右。在烟茎、侧芽、叶主脉内均可化蛹,但在叶主脉内较少。羽化孔内侧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在田间可根据薄膜是否破裂来判断蛹羽化与否。

成虫:成虫寿命6~28 d,雄虫较雌虫平均寿命短1~2 d。全天都能羽化,羽化高峰为早晨8∶00-12∶00时,成虫从羽化到能起飞一般需要30~60 min。白天多栖息于烟株下部叶片背面、烟茎或杂草土隙间,夜晚活动,飞翔力弱,具有弱趋光性。多数成虫在羽化后第2 d清晨即进行交配,最长羽化后3 d可交配,有重复交配现象,成虫交配时间多在凌晨4∶00-6∶00时。交配前雌、雄蛾相互追逐数分钟,交配时成一字形静息不动。产卵多在夜晚20∶00时至次日晨8∶00时,尤以凌晨最盛,占日总产卵量的59.3%。单雌产卵量最多198粒,最少26粒。产卵期5~7 d。未交配雌虫终生未见产卵。产卵前期、产卵日数和产卵历期与气温高低有关,气温高时则短,气温低时则相应变长。田间雌蛾有趋低矮烟株及烟株下部叶片或侧芽产卵的习性;大多卵粒产在叶片上,且叶片正面主脉处较多,产在茎上的很少。

3 危害症状

烟草蛀茎蛾以幼虫蛀食危害,初孵的幼虫多从烟叶的表皮蛀入,沿支脉-主脉-叶基然后蛀入茎部。也有从叶脉、叶基或茎端蛀入的。在叶片被害处蛀食叶肉,在上、下表皮间形成宽约0.5 mm弯曲透亮的隧道,或1~2 mm宽的不规则亮斑。叶脉受害处膨大、皱缩甚至扭曲,叶片亦随之而产生皱缩、肥厚、扭曲等畸形症状。叶基受害的叶片出现萎蔫。

烤烟在不同生育期受害表现的症状不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很大的差别。如,在成苗-团棵期受害,因叶片较小、幼嫩,幼虫蛀入叶片后很快就能蛀入到茎端或者直接从茎端蛀入,一般在受害后7 d左右茎端即可出现“虫瘿”,表现出生长缓慢、心叶丛生、叶片厚小,在烟株的茎上出现明显的“肿大”状,形成大脖子和厚而小的簇生心叶,叶片褪绿发黄,严重时会导致烟株枯死,该时期受害对烟叶的产质量影响最大,这时期烟株的受害率一般为25%~30%,严重的可达80%左右。由此而造成补栽烟的现象极为普遍,直接影响到烤烟的正常生长及产量、质量[6]。

在烤烟旺长时期受害,幼虫绝大部分在烟主茎髓部蛀食,茎肿不显著或稍有椭圆形突出,受害株显著矮小;有极少数幼虫在主茎的韧皮部蛀食,茎的表皮有条状突起;还有的幼虫不蛀入茎部,一直在叶主脉内危害。受害后对烟叶的产质量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此时烟株组织木质化程度提高,所受影响不如前期大。但是,该虫在红河地区烟株的旺长至现蕾期发生,造成烟叶失水发黄或叶缘翻卷,产生低烘或成熟假象,后期甚至危害上部烟叶。受危害烟叶较难烘烤,烤后烟叶大部分青绿或焦枯,严重影响烟叶产质量。

在烤烟成熟期受害,幼虫除在主茎髓部蛀食外,还常危害侧芽,导致侧芽肿大成大脖子。但此时危害对烟叶的产质量影响较小。在受害的茎、侧芽、叶片主脉上均可见直径约1mm的圆形羽化孔,以茎和侧芽上最多。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1)处理烟茎消灭越冬虫源。根据该虫在烟茎中越冬的习性,采用处理烟茎(做燃料)消灭越冬虫源。另外,也可将烟茎浸泡于水中、粪坑、堰塘及烂水田中,均能消灭越冬虫源,幼虫的死亡率可达100%。秋末烟叶采收完毕后,彻底清理烟茎杆,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源。

(2)烟茎管理。烟茎是该虫的越冬寄主,烟叶采收后不要将烟茎留地或乱堆放在烟地周围,减少虫源传播。

(3)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选用无虫烟苗移栽。烟苗移栽时选用健苗,剔除虫苗集中深埋,防止将虫株移入大田。无虫区不要到有虫区调运烟苗,严格控制人为传播。目前全国各地烤烟生产上已广泛应用漂浮育苗技术。漂浮育苗出苗率较高,能有效保护烟苗免受或少受蛀茎蛾危害,发现虫苗要及时清除,集中处理。

(4)加强田间管理。移栽后应及早检查,清除受害苗、茎、叶,捕杀幼虫。烟株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施肥、培土、及时打杈等,均有助于控制该虫发生危害。如田间有受害烟株出现,应及时用刀片划开膨大部位消灭幼虫或清除受害部分,尽可能防止成虫羽化。及时培土,促生大量不定根,使烟株正常生长。

4.2 化学防治

(1)苗床期用药防治2次(视虫情而定),既防治该虫,对苗期其它害虫也有防治作用。

(2)卵期用杀卵剂喷杀。杀卵剂有0.0125%氯氰菊酯、40%水胺硫磷、0.05%喹恶磷、0.05%稻丰散、0.01%二氯苯醚菊酯、0.01%戌酸氰醚酯、0.01%乙氧嘧啶磷、0.06%三唑磷、0.04%毒死蜱、0.025%安乐、0.07%硫丹等。沈志浩等(1991)报道,40%水胺硫磷对卵的灭杀效果达90.9%。

(3)幼虫期。在幼虫盛卵期末蛀入烟茎之前,用药喷杀;幼虫蛀入烟茎出现“肿大”时,用注射器向肿大处注射药液毒杀,效果可达100%。以还苗期-团棵期为防治重点,可选用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 500倍液叶面喷雾,可迅速杀死幼虫。20%中西杀灭菊脂2 500倍液喷雾,对烟草蛀茎蛾卵、幼虫的杀灭效果和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一次施药的保苗效果均在82.8%以上[2]。

(4)成虫期。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喷药,以减少虫株,降低虫口数。药剂有80%敌敌畏乳剂、50%辛硫磷、50%双硫磷、50%杀螟松、50%久效磷、50%喹硫磷、50%甲胺磷乳油、25%乙酰甲胺磷、25%西维因、20%谷硫及内吸剂等。

4.3 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目前已知该虫的天敌有寄生性姬蜂3种:弯尾姬蜂(Diadegma sp.)、马铃薯块茎蛾赤腹姬蜂(Mesoleptu sp.)和龄腿姬蜂(Pristomerus sp.),均可寄生烟草蛀茎蛾的蛹。但目前关于利用这几种寄生蜂对烟草蛀茎蛾的防治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2)性诱剂诱杀。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化合物通过诱芯缓释至空气中,引诱雄蛾至诱捕器,用物理法杀死雄蛾。性诱剂可抑制雌雄蛾进行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幼虫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烟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产品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较好途径。

[1]黎玉兰.烟蛀茎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1983(3):13-18.

[2]沈志浩,程玉文,田祥贵,等.烟蛀茎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1(3):13-19.

[3]胡坚.烟蛀茎蛾的发生及防治[J].广西农业科学,2006(6):676-677.

[4]周兴华,王助引.富川烟区首次发现烟蛀茎蛾为害[J].广西烟草,2008(6):47-48.

[5]刘旭,夏先全,姚革,等.四川烟草大田生长期害虫种类及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1):87-91.

[6]高念昭.烟草蛀茎蛾的危害发生与防治[J].烟草科技,1990(3):45-46.

2014-02-01

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科技项目(hyz0906)。

刘春明(1970-),男,云南弥勒人,农艺师,主要从事烟草植保技术研究与应用,E-mail:liuchunming_ 1970@126.com。

猜你喜欢
烟株羽化烟叶
有机态氮与无机态氮配施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不同海拔高度对膜下小苗移栽烤烟生长生理的影响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打顶后养分供应水平和采收方式对烤烟钾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湘西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聚类分析
施氮量对烟株接种黑胫病前、后体内生理物质及黑胫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