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4-03-06 09:59鲁彦林赵旭
云南农业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寻甸鸭子共生

鲁彦林,赵旭

(1.寻甸县七星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云南寻甸 655202;2.寻甸县植保植检工作站,云南寻甸 655200)

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技术研究与应用

鲁彦林1,赵旭2

(1.寻甸县七星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云南寻甸 655202;2.寻甸县植保植检工作站,云南寻甸 655200)

应用稻田养鸭不仅能成功控制稻水象甲和其它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还能生产出生态的稻米和鸭子,降低防治成本,维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稻水象甲;稻-鸭共生系统;生态防控

2007年6月昆明市嵩明县发生重大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危害。同年7-8月,由于牛栏江洪水泛滥,洪水冲刷、淹没了嵩明稻水象甲发生区域的大部分田块,将防控后仍残留的成虫冲向下游寻甸沿江的滩涂、河沟埂乃至田块,休眠越冬,2008年5月因洪水泛滥的寻甸县牛栏江沿岸4个乡(镇)11个村委会共75.2 hm2水稻发生了稻水象甲危害。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和疫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启动应急防控预案,有效控制了稻水象甲的发生与危害。但是,由于稻水象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化学防治极为困难。从嵩明、寻甸2县多年对稻水象甲防控来看,采用化学防治投入成本为1 500~1 800元/hm2,不仅防治成本较高,而且大规模、频繁使用化学农药对农田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稻水象甲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彻底消除该虫危害的周期较长,降低其虫口密度、控制其扩散速度已成为今后短期防治的工作重点。随着农田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日趋强烈。如何使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出更多、更好、优质、健康的“绿色食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是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2008年起,在上级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寻甸县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开展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报道如下,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1 稻水象甲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稻象甲属昆虫,最初在美国被发现,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中国于1988年首次在唐山市唐海县发现该虫[1],2007年传播进入云南境内。稻水象甲主要寄主植物为水稻、稗草等5科18属22种植物。稻水象甲成虫体长约3 mm,卵产于叶鞘内,乳白色,圆柱形,体壁近乎透明,长9 mm,星月形,蛹为离蛹,蛹包在土茧内,土茧与稻根相连。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4-5月大量迁入秧田和大田,水稻移栽后5~7 d是成虫迁入大田的高峰期,稍后的2~3周是产卵高峰期,卵产于水面以下的叶鞘中,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内取食1~3 d从鞘缘破孔入水,穿过泥土表层蛀食稻根(新、嫩根),老熟幼虫在稻根上作土茧化蛹,6-7月新一代成虫出现,取食稻叶。

2 稻水象甲对水稻的危害

稻水象甲成虫在稻苗上取食产卵,啃食稻叶形成白条,影响光合作用[2];幼虫啃食稻根,造成断根,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严重的可导致绝收[3]。由于稻水象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水稻害虫,繁殖能力强(孤雌生殖),能随水流、气流、稻草杂物及交通工具传播,蔓延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并且耐饥饿(成虫在不取食的情况下至少存活2个月)。稻水象甲成虫耐药性强,幼虫在泥水中危害,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其天敌情况尚未研究清楚,想彻底根除较为困难,云南省在防治或控制稻水象甲的危害和蔓延方面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应用稻-鸭共生不失为一种经济、安全、环保的创新性防治方法。

3 稻-鸭共生技术防治稻水象甲的优点

运用稻-鸭共生技术控制稻水象甲危害是对传统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稻水象甲防治方法的一项创新技术。运用该技术将使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农药、化肥转变为发挥水稻综合生态功能调节作用,利用鸭子的捕食功能使稻水象甲等害虫的生物防治成为现实,使生态、绿色、可持续农业从理论阐述变为切实可行的现代生产力;改变鸭子规模集约圈养为自然放养方式,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饲养出来的鸭子品质高,同时生产出少施化肥和农药的优质稻米。

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技术就是将雏鸭(鸭龄20~30 d)在水稻返青期后放到稻田中放养,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食欲,去除水稻根部的稻水象甲幼虫和稻株上的成虫,去除稻纵卷叶螟、粘虫、稻飞虱、食根金花虫等这一时期发生的害虫;同时去除稻田杂草,鸭粪也作为有机肥料对稻田施肥,鸭子活动促进水稻分蘖和生长,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运用稻-鸭共生技术控制稻水象甲是农业提质增效,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稻水象甲的防控,应立足于长远,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摸清稻水象甲发生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生物防控技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施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4 稻-鸭共生防治稻水象甲技术要点

4.1 做好宣传、培训及监测工作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稻水象甲发生区域村、社干部会议,认识稻-鸭共生与防控外侵有害生物、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办好IPM农民田间学校,加强科技培训,搞好水稻病虫害和养鸭技术指导工作。做好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调查,于秧田期对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进行防治,降低稻水象甲虫口密度,大田期密切监测稻水象甲的卵期、幼虫期、一代成虫期,为放养鸭子提供科学依据。

4.2 培育水稻合理群体,创造有利于鸭子放养的环境

4.2.1 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寻甸县种植的水稻良种,如滇杂86、滇杂46等粳型杂交稻,也可选用“云粳”系列、“滇系”系列、“楚粳”系列等常规稻种。

4.2.2 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水稻,即移栽壮秧苗、浅插扩行、降低基本苗、前氮后移、晒田控制有效分蘖。杂交稻栽培规格为10 cm×26.7 cm,常规稻栽培规格为10 cm×23.3 cm,有利于鸭子放养。

4.3鸭子养殖

鸭子品种以北京鸭、麻鸭为宜。选择通风好、干燥、宽敞的旧圈舍、旧房或用水泥砖、塑料膜等搭建新鸭舍。鸭舍距稻田应在500 m以内,做好鸭舍消毒。鸭苗为10~15 d雏鸭,单只鸭重200~400 g。养鸭规模可根据鸭舍条件、防治面积等因素决定,一般在300~1 500只为宜。入舍后用禽菌120、蒽氟沙星可溶性粉等药物预防鸭病,继续用饲料喂养3~5 d后转入水稻田捕虫。

4.4放养捕虫

一般放养时早晨不喂食,入田捕食回舍后根据情况可补充喂食。放养时间一般在中午至下午。放鸭时期以水稻分蘖盛期-抽穗末期(6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佳,放鸭量按150~300只/hm2进行,一次(群)放鸭规模在200~500只为宜,过多则造成放养不便。同一田块每2~3 d轮放1次。放养期间稻田不施农药,或施药3 d内不放鸭。根据市场价格和鸭龄,适时销售成鸭。

4.5防治效果

自2008年6月寻甸县仁德街道办塘子片区麦朗村开始首次示范养殖到2013年8月初稻田放养结束为止,全县稻水象甲发生的4个乡(镇)均布置养殖点,养殖示范面积共184 hm2,建设鸭舍22个,养殖示范点5个,投放鸭苗19 000只,出栏17 360只,结合开办农民田间学校3个班,完成农户培训105人1 080人次,将稻水象甲大田成虫发生率控制在0.1头/百丛以下,鸭子放养期间大田基本未见稻水象甲成虫和取食症状,防效极佳。

5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5.1 社会效益

通过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危害项目,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在项目区开办相关的农民田间学校,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稻-鸭共生技术控制稻水象甲是运用生物防治稻水象甲的成功典范,为全国首创,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5.2 生态效益

实施稻-鸭共生技术控制稻水象甲有利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减少农药施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水源,保护水生动植物,保护天敌,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多安全、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5.3 经济效益

由于各年度投入成本和产值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以2009年防治面积102 hm2为例计算经济效益(表1),即购10 600只雏鸭及饲料,成本为16.548万元,出栏成鸭9 836只,鸭子售价12元/只,节约农药及工时费675元/hm2,减少化肥成本600元/hm2,化学防治稻水象甲成本1 650元/hm2。所有农事操作用工及农药、化肥等价格按2009年平均市场价计算。

养鸭净增产值=(成鸭总产值+节约农药及工时费+减少化肥成本)-购雏鸭及饲料等成本

新增综合效益=[售成鸭总产值+节约成本(节约农药、化肥、工时及化学防治等成本)]-投入(雏鸭及饲料成本)。

6 存在问题及讨论

6.1 鸭子品种

寻甸县放养的鸭子是从宜良引进的北京鸭,属饲养型烤鸭,喂养时间过长,成本增加,能否利用地方品种放养,有待进一步探索。

6.2 养殖规模和方式

由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生产方式,采用大户规模养殖可降低成本,但大田放养时困难较大;而小户养殖虽然放养便利,但不便管理,单位成本相对较高。

6.3 放养次数和范围

根据田间稻水象甲和其它虫害的发生情况而定,一般隔1 d放鸭1次,每天放鸭的范围在3.3 hm2以内,鸭舍离稻田不超过500m为宜。

6.4 对天敌的影响

放养鸭子对蜘蛛、蜻蜓、绒茧蜂等天敌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稻水象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余宏斌,方海维.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22-123.

[3]李俊林,郑卫峰,银来灯,等.山西省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2):16-17.

2014-05-04

鲁彦林(1972-),男,云南寻甸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以及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E-mail:2904454128@qq.com。

猜你喜欢
寻甸鸭子共生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寻甸县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寻甸县总工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寻甸县总工会:召开庆“五一”劳模座谈会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鸭子
一头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