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与选择
——兼论摆脱制度吸纳资源的困境

2014-03-08 04:43丁云龙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医疗制度

徐 伟,丁云龙,许 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城市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与选择
——兼论摆脱制度吸纳资源的困境

徐 伟,丁云龙,许 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通过对中国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城市医疗资源配置层面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医疗资源利用率低和医疗资源配置方式不适应疾病模式变化是新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讨论,认为医疗制度运行常态化导致配置资源非均衡化,而资源配置非均衡化进一步导致效率低矮化。提出摆脱制度吸纳资源的路径和选择,首先应通过完善医疗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保证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其次,政府应该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例、明确医疗卫生产品的属性、鼓励民营营利性医院进入医疗市场,建立多元化医疗投入制度;再次,通过倡导基层医院与大医院进行双向转诊,保证就医结构的合理;最后,根据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的需要培养全科医疗人才,医学院校要对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保证基层医生的理论基础。

医疗资源;医疗改革;卫生资源;医疗市场

一、引言

已有的制度安排导致城市“三甲”医院一号难求,社区医院门庭冷落,城市医疗资源效率趋低,医疗资源浪费和闲置状况堪忧。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指出,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改的最大难题,如果医疗资源配置体制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公立医院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城乡卫生资源的分配比例是8:2,而城市大中医院和中小医院的资源分配比例是8:2;在三级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的病人中有六成以上的可以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予以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集中到大医院就诊,则造成大医院就诊难和高端医疗资源浪费。在我国卫生事业费用拨款中,针对城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比例大致为1∶22~23∶110~250,国家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很少,而且有加剧的趋势,造成医疗资源的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大医院的大楼越建越高,设备越来越先进,中小医院软硬件越来越差,这种局面不利于医疗资源效率的发挥和成本降低[1]。主要表现在:

第一,多数非疑难病重的患者不相信中小医院的诊疗,只相信大型医院。因此,造成大量患者短时期内拥挤到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诊疗疾病,与危重疑难病患者争夺床位、医疗设备、名医等医疗资源,从而导致医疗质量下降,进而加剧了大医院的医患矛盾,随之而来的是医闹事件和伤害医生案件的逐年增加。

第二,目前中国城市的中小型医院在设备、技术、医师诊疗水平上完全可以治疗一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费用也比大医院低。然而大部分病人不相信中小医院的诊疗水平,或者对自身健康重视过度,去大医院治病成为首选。这样一来,就造成中小型医院就医患者稀少,医师的技术水平也就无法得到锻炼,经济效益更加得不到保障,人才流失严重,医疗诊治水平下滑,造成大量患者再次就诊不再选择中小医院,而转向大医院,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2]。

上述两种困境形成的结局是,大型综合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就诊时间越来越长,费用随之水涨船高,检查项目逐渐增多,致使危重患者不能得到稀缺医疗资源救治,耽误了最佳诊疗时间而使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对于轻症病人则意味着浪费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这种困境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失衡,那么其表现是什么?成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辨析清楚,才能找到出路,并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城市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评价一种资源配置的优劣,主要看这种资源的实际效用。有效的资源配置要接近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的增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不大。医疗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一是可及性,即社会每个公民,不管地位如何,经济状况好坏都能获得基本的健康和医疗的权利;二是公平性,即每个公民能平等地选择医疗资源数量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公平享受医疗服务;三是效率性,即要用激励、考核、问责和竞争的机制保证医疗资源的运行效率。但是,医疗资源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实现理想的状态,即达到公平、效率和可及性的最佳平衡点。市场机制很难以最优的状态自发地配置医疗资源,政府政策工具、公共财政支持等手段是一些国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通行做法。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医疗资源投入主要是由政府和国企筹措,医疗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按照计划执行,所有的医疗产品均是公共物品性质,患者只需支付很少的医疗费用就可以诊疗疾病。这个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借鉴的榜样,低投入高产出,有效和合理的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改革开放颠覆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医疗体制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原有计划经济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方式,不再是由政府直接把卫生资源配置给医疗卫生机构,而是政府通过医保和大病补助等措施补贴给患者,再通过患者间接配置给医院,这样的做法是,患者为了降低疾病风险和更好的获得医疗服务,自然拥挤到高新技术、高精端设备和专家云集的三级甲等医院看病,导致医疗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到城市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格局,就医结构由此失衡[3]。

1.城市医疗资源配置层面不均衡

我国的新医改方案每年都在进行完善和更新,但是医疗资源的配置状况依然不合理,不仅表现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农村资源配置的配置不合理,而且在同一个区域,不同类型的医院,卫生资源的配置更不均衡。优质的卫生资源和卫生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基层医院占有医疗资源的比例较少,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1年城市医疗机构数、总资产分布和医疗机构人员数量

在表1中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合理,占医院总数量2.9%的大型医院,总资产配置和人才配置比例过高,分别占区域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和总人才的83.2%和60.4%。这与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4.4%的社区卫生医院和23.3%的门诊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各种医疗机构所拥有的物资资本情况,具体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占机构总量2.9%的城市医院,其拥有的房屋使用面积、万元以上的设备和床位数,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5.4%、82.8%和89.1%。根据统计年鉴进一步计算可知,每个医疗机构建筑面积平均是531平米,医院平均建筑面积为13285平米,门诊部平均为26平米,妇幼保健机构平均为3970平米。在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中,医院拥有50万以下的占73.4%,50万~99万的占83.8%,100万以上的占90.8%。

城市医疗资源分配过于向二、三级医院集中的状况,导致的后果是就医结构的失衡。城市二、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数量是有限的、专家和硬件设施也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大量患者的就诊,自然造成看病难的局面。根据表1和2011年卫生部的统计数据,占全国医院总数的2.9%的大型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惊人,占全国门诊量的36%,住院总人数的70.3%,大型医院的医生诊疗患者的工作负荷超标,2011年,城市医院病床使用率88.5%,与上年比较,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8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的规定,大医院的收费标准自然高于一般医院,而且大医院一般都集中在大的城市,非本区域内的患者就诊会增加许多直接和间接成本。就直接成本来说,2011年,城市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用179.8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1.5元和47.5元;城市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632.2元,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2315.1元和188.3元。就间接成本而言,边远地区的人员到城市大医院看病,相对于医院本区域内的患者要增加很多费用,吃住费用、旅费、误工费等费用,看病贵和难就不足为奇了[4]。

表2 2011年城市医疗机构拥有的房屋、设备和床位数量

图1 适宜的资源配置

2.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基层医院负责,这部分服务占有的份额较大,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由大型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机构负责,这部分的服务需求占有的分额较少。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为“金字塔”形(见图1),这是比较合理的配置方式。而我国改革开放后,医疗资源的配置是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分配模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大型公立医院的大楼越建越高,设备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及性较低,形成了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即“倒金字塔形”,如图2。

图2 不适宜的资源配置

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医疗资源的配置比例中,城市和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比例8∶2,在城市中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大型医院和非大型医院的配置比例是8∶2。而最具代表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组成部分,人才和财政投入,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也很大,城市中大医院和一般医院的差距也很悬殊,对不同级别的城市各级政府其投入比例也不一样,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医疗服务供给

图4 医疗服务需求

3.医疗资源利用率低

(1)结构效率

医疗资源的“倒金字塔”型配置方式(如图2、图3所示),导致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差距扩大,医疗资源进一步流向城市和三级医院,占人口总数60%以上的乡村居民拥有较少的医疗资源,而占有人口较少的大城市居民却占有高于乡镇居民近百倍的医疗资源,导致大多数居民看病越来越难。大城市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综合性的医院,其提供服务的对象是疑难杂症患者,自然其收费要高于普通的医院,但是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集中到了城市大型医院,既造成了患者“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局面,又造成大医院服务对象的错位,导致结构效率低下。按照国家卫生部发展规划,国家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服务的对象和病种是不同的,具体情况见图4所示。也就是说比较合理选择医院的情况是,小病和常见病去社区医院就诊、大病和慢性病去二级医院就诊、重病和疑难杂症去三级医院就诊的良好就诊结构。然而目前城市医院的就医结构失衡,大医院出现了诊治疾病的越位,本该是在二级和社区医院就诊的小病和常见病患者却拥挤到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一号”难求的就医局面,而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门庭冷落。大医院诊治常见病和头疼脑热的小病,是对大医院高精尖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就诊的患者大部分是常见病,导致医生工作超负荷,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于危重病人,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和交流时间段而造成的医患纠纷。患者集中于大医院同时也造成了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有六成以上的大医院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进行诊治,这样门诊每次可以节省50元的费用,而住院每次可以节省1000元的费用,以这个标准计算,全国在大医院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如果到二级和社区医院就诊可以节省2000亿元医疗支出[5]。

(2)服务效率

从数据上统计,2006年我国医院的医生平均诊疗患者人次为5.5,与2009年承担人数相同;2007年医生平均诊疗患者人次比2006年有所上升,为6.0;2007年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从1990年的2.1下降至1.7,2007年为2.0日,比2006年增加0.3日。医院病床使用率从88.2%下降至79.4%,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0.9%,其中医院78.3%。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降低。同时由于人们选择医院的就医行为影响,人们为了降低风险和固有思维定式,认为只有具有精尖端设备和专家云集的大医院才能治疗疾病,致使大病、小病患者云集大医院,形成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统计,我国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设备和设施,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高精端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重复性建设严重,设备和设施的供给量严重超过需求量,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只有20%,存在巨大的浪费现象。

4.医疗资源配置方式不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经消失,目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老龄化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据统计2000-2011年之间,我国65岁老年人口增加了20%以上,老年患病治疗的数量占其他患者的47%,在这些老年患病的疾病中慢性病和癌症居多,而死亡率居第一位的是癌症等恶性肿瘤疾病,是死亡的主要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23%。随着覆盖城乡的医保制度建设,医疗费由1363亿增加到5838亿,其中近3成的医疗费用是老年人所花费。但专注于老年病研究,能提供养老、保健及疾病救治的老年医院、能提供癌症等恶性疾病临终关怀的专门医院屈指可数[5]。时下的医疗配置方式并没有随着疾病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应有的转变,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种态势迄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

1.医疗制度运行常态化导致配置资源非均衡化

在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过程中,医疗制度一经设计就要保持相对稳定,医疗制度在实践运行中虽有些不完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稳定运行的医疗制度进入常态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经过潜移默化,医疗制度逐步转变为一个组织特有的行为规则,组织在“刺激-反射”状态下,遇到外界冲击或者扰动,其响应方式会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按照惯例将这些扰动内化。一句话,组织响应外界扰动,接受外界冲击,受路径依赖左右,采取惯例化策略,是制度常态化运行的结果,也是管理成本最小化计算的结果。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终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医院直接投入,患者可以完全不付费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种完全性的医疗福利。当时的卫生医疗保障体制解决了大部分人群的健康问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后来,为了保证患者就医的方便成立了由城市医院、政府和企业组织设立的附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三级服务体系,保证了患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健康服务的需求。

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制度被以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所替代,医疗体制改革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医改进行到2003年,以前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消失殆尽,中国有接近80%的人口出现了没有医疗保障的现象,因为没钱看病致死和因病致贫的状况经常发生。2005年开始,国家认识到完全市场化和没有医疗保障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失败的医疗体制改革,从而推出了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根据3年的试点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到2008年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截止2011年底,以上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98%人群的覆盖率。高覆盖率和低水平是目前医改的主要现状。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也在改变,从计划经济直接补贴给医院的方式转变为,以社会和城乡医疗保险的形式补贴给患者,政府对医院的投入明显减少,一些医院为了生存,不得已采取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手段,来补充自身经费的不足。医院为了自身的发展,以贷款或集资的方式扩建医院、引进高精端的医疗设备、高薪招揽专家型人才等手段来增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大医院以其环境、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患者,但是医院医疗资源的获得需要很大的成本,为了收回成本必须对患者高收费,同时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医生利用患者信息不对称,就医心理急迫等现象明显的优势,进行过度医疗,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医疗检查负担,这也加剧了看病贵的局面。虽然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新医改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对医院的医疗资源分配要合理和均衡,并提出了医疗资源分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不可能真正执行,真正执行的制度还是原有的制度,这是因为国家对大医院的投入毕竟有限,而大医院依然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的分配路径还是按照原有的路径运行,新医改的资源分配制度创新没有得到执行。医疗制度的这种运行常态化导致政府和医疗组织对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依然按照原有的制度框架执行,这是造成医疗资源非均衡化的原因之一。这种医疗资源配置的向大医院集中的非均衡状况,对城市居民的就医与健康保障都是极其不利的[6]。

2.资源配置非均衡化导致效率低矮化

资源配置非均衡化的结果只能以牺牲资源利用效率为代价,预期中的设计目标也就无法兑现了。新医改制度实施以来,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医疗资源的结构效率和组织效率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依然沿用效益为先和解决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管理模式,比如,一些重点医科大学专科研究所,纷纷挂靠大型医院独立运行,再比如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这些临床重点专科无一例外,成为大型综合医院的囊中之物。问题在于,每个重点专科500万元的投入,是否能够起到推动全国专科发展的预期目标?截止目前,仍未形成有效的考核监管机制,尤其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费用一部分直接“带帽”给了全国12所医改试点医院,这些医院很难取得重点专科的资格,更别提要引领全国重点专科的发展。再如,国家对每所县医院投入近千万元,而很多医院为了把钱花掉,引进了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高精端医疗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率低下,对医院医疗技术推动作用更是微乎其微。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

有人认为,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绩效,应该向管理要效率。问题是管理并不创造效率,管理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把价值预期与价值兑现之间的那部分“应收”拿回来,基于新制度架构所实施的管理能够多拿回来一些。倘若保持原有制度不变配置新资源,则效率增量为零。事实上,最大限度地把“应收”拿回来,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矮化问题,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必须克服路径依赖,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构建新的制度平台。否则,还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姿态。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制度吸纳资源”就是新资源在老制度中耗散,新资源被锁定在老旧的制度框架下,缺少一个“挣值”(Earned Value)过程,是一种“制度困境”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低矮化。

四、出路与选择

目前中国医疗制度吸纳了配置的卫生资源,造成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非均衡性,因此只有从制度上入手,增加公共基础医疗资源投入,鼓励民间医疗资源进入,培育优秀医疗人员,创新和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才是解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根本做法。

1.完善医疗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

只有完善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在中国30年的医疗改革中,医疗资源配置的多头管理、权利和责任不清是卫生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标志之一。中国近年来的几轮医改,涉及到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和人社部的四大政府职能部门,由于权、责、利的模糊,造成沟通不畅、协调成本增加,推诿扯皮现象经常发生,弱化了原有的卫生制度体系,只有每个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卫生制度的真正执行,才能保证医疗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建议人大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医疗体制中政府组成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领导机构责任制,对于执行不力的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在工作中不相互配合的部门要追究领导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建议管办分开,也就是政府卫生机构对于医院只是起到监管的作用,不要参与和指导医院的经营管理;建议以制度和法规的形式明确第三方(保险机构、医疗协会、患者代表)介入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决策,增加医院决策的公信力与透明度,避免政府部门和医院的相互勾结而产生管制俘虏。

2.建立多元化医疗投入制度

首先,政府应该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例,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政府投入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政府卫生支出上的投入比例,造成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医院为了弥补其投入的不足进行过度医疗,看病贵的局面因此出现。因此,要解决看病贵问题,政府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确保卫生投入的充足。

其次,明确医疗卫生产品的属性,由于公共产品的属性划分不明确,造成了非公共产品的卫生服务由政府来买单的局面,要通过法规明确医疗产品的分类,私人产品是完全由个人买单,而纯粹的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买单,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要以科学的方法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阶段加以区分。同时鼓励公立非营利性医院根据患者需求的差异化,进行营利科室的建设,来弥补卫生投入的不足,例如,建设高级病房、特殊病房和美容专科等高档次、专业化的科室。

再次,鼓励民营营利性医院进入医疗市场,在保证医疗质量和水平的情况下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对于营利性医院的非营利部分的服务,政府要给予和公立医院一样的财政投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在国内公立医院,扩大公立非营利医院的资金不足,但是医院的经营必须充分体现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性[7]。

3.创新医疗资源配置模式

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闲置并存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本应该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医院的专家,却把时间投入到接诊头疼脑热的小病上,本应接待重症患者、急性突发疾病患者的专业资源,用于治疗长期慢性疾病上,这样一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一些医院由于患者少,一些政府投入的高精端设备得不到利用,反而闲置。为了扭转这种不良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已经提出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去三甲医院的就医结构。但是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执行。同一区域的医疗资源配置,尤其是高端设备不能过多的重复配置,要做到资源共享,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明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比重,倡导基层医院与大医院进行双向转诊,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保证就医结构的合理,只要逐步界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责权利一致的制度体系,对医疗卫生物力资源配置均衡化就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健全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除了保证专业卫生人才的培养外,还要根据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的需要培养全科医疗人才,医学院校要对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保证基层医生的理论基础。大型卫生机构要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改变以前的资金支持和走过场模式,大型医院的名医必须每年到对口支援医院讲学和做手术,并且实行导师制和问责制,把名医和地方医生的成长相挂钩,保证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对于基层支援服务做得不好的医院与医生给予物质、职称和职务上的相关惩罚。按照地区、人口和流行病的特点对不同程度的医院和医生进行差异化扶持。对于人才的选拔要求德才兼备、爱岗敬业、肯于奉献,对于有才无德的人,要限制使用,对于无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对于有德无才的人要培养使用。要建设和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年龄培养梯队,保证人才的持续性。

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应该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配置职位,根据人才的不同需求及人才的偏好理论创造不同类型的医院和职位,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公立非营利性类型医院的医疗人才要以公务员的身份对待,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由于医疗人才的专用性而产生的职业不稳定风险。同时政府和医疗机构在收入上以攻克科研课题、疑难杂症为奖励事件,进行奖励,来弥补这部分医疗人才的收入;对于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最大偏好,要给予他们选择科室和岗位的空间,并定期进行技术和医疗道德方面的培训机制;鼓励有经验的医疗人才到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定期挂职工作,进而提高卫生薄弱地区人员的诊疗水平,并形成制度,把大城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专家人才的晋职称、提干与到偏远山区挂职相挂钩。

[1]罗小芳.基于省会城市的中国医疗资源递减配置及其制度分析 [J].创新,2011(2):33-36.

[2]张鹭鹭.区域内医院医疗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5):264-266.

[3]牟俊霖.我国医疗资源利用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成因 [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8-21.

[4]代英姿.城市医疗资源的配置:非均衡与校正 [J].城市发展研究,2010(9):108-112.

[5]邱玉会.济南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J].中国辐射卫生,2007(3):41-42.

[6]段建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及对策 [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0):105-106.

[7]梅达成,先德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制度性对策探讨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01).

[8]王勇,吕庆云,苏素等.欠发达地区医疗网点布局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软科学,2009(12).

[9]侯占伟,吴焕.浅析我国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4).

[10]季六祥.新医改区域模式与实施路径设计——以广东湛江为例 [J].中国软科学,2012(09).

[11]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 [J].管理世界,2003(01).

(责任编辑:WDY)

Policy Analysis of Configuration Choose and Path to Optimize City Medical System

XU Wei,DING Yun-long,XU 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Based analysis 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urban medical resources,find out the most critical agent faced new medical reform.This article discussed causes of critical configuration,the health system run without innovation in long-term makes medic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imbalance,further makes system inefficiency.Paper proposes how to choose the path to break away plight and provide advice to optimize public health policy design.Firstly,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to ensure a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effectiveness.Secondly,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investment in health care,clear health product attributes,encourage private for-profit hospitals to enter the medical market an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medical input system.Thirdly,ensure the medical structure is reasonable.At last,Through training to ensu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imary care doctors.

Medical resource configuration;medical system reform;Health resources;Medical market

F763

A

1004-292X(2014)01-0096-06

2013-03-29

徐 伟(1974-),男,黑龙江宾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科技创新政策;

丁云龙(1963-),男,吉林扶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许 鑫(1984-),男,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医疗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