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

2014-03-09 01:09王贵英
河北农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耕层磷肥生育期

王贵英

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化肥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土壤板结,增产幅度受限。这就需要引导农户走出施肥误区,做到科学施肥、理性施肥,实现可持续增产。

首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变“掠夺式施肥”为“补养式施肥”

多年来,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的质的飞跃。随着施用年限的增长、施用量的增加,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增产效应逐渐减弱,农产品质量下降。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应首先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途径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粮肥轮作、间作、栽培绿肥等,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见效快且效果明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粮肥轮作、间作,可在保持有机质含量的同时,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了的腐殖质;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

其次,提高肥料利用率---变“单一施肥”为“综合施肥”

目前,肥料利用率较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利用率50—60%。

怎样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呢?

1、氮、磷、钾、有机肥混合使用。氮磷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磷增产16.5%,比单施氮增产10.5%,比氮磷配合施用增产6.4%。而且与有机肥混合使用还可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和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

2、深施、集中施、分层施相结合。深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磷肥的集中施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化学固定,另一方面还能加大与作物根系之间的浓度差异,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此外,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差,分层施用可以满足不同生育时期对磷的需求。

3、科学运筹,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施肥应把握好两个关键时期,即: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确保肥料的最大效率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一般磷素的营养临界期都在生育前期,氮素营养临界期比磷稍晚。最大效率期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期。另外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25—35%,磷肥为75%—90%,但其在20年内残效迭加利用率达38.9%。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肥料后效,做到经济施。

对作物进行叶面喷肥,不仅可以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还可以减少土壤对养分的固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叶面施肥要严格控制施肥浓度。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喷施浓度宜低不宜高。掌握好浓度是叶面喷肥的关键。如尿素作叶面施肥浓度一般为0.5%—2%;过磷酸钙为1%—5%;磷酸二氢钾为0.2%—0.5%;硼酸为0.1%—5%;钼酸铵为0.02%—0.05%;硫酸锌为0.05%—0.2%;硫酸铵为0.2%—0.3%。一般苗期喷施浓度要适当低些,生育中、后期喷施的浓度适当高些;农作物生长正常时浓度低些,出现脱肥缺素症时,浓度要适当高些;微量元素肥料喷施浓度宜低些,常量元素肥料的浓度要适当高些;双子叶植物喷施的浓度要适当低些,单子叶植物喷施的浓度要适当高些。同时喷施次数要得当,整个生育期短的作物,一般喷施1—2次;生育期长的可喷2—3次。根据苗情地力也可适当多喷1—2次。在同一生育期内连续喷施,每次间隔10天左右。喷施微量元素喷施一次即可,如要喷施第2次,间隔时间要拉长一些。

第三、变革土壤耕作方式—变“单一旋耕”为“深耕深松”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耕层结构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近些年来,人们习惯于以旋耕为主,长期使用此种方法,土壤耕层逐渐变浅,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使土壤的蓄水能力降低,透水透气性差,作物根系难以伸展,形成易涝易旱的生产环境,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农谚有云“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机械化深耕深松首先能改善土壤结构,可以疏松土壤下层,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培植一个深厚的耕层,使土壤的含水部位下移,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即增加土壤的底墒。其次能加强土壤的透气性,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第三有利于消除杂草和病虫害、逐步熟化下层土壤、增加根系吸收营养范围。可见,深耕深松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持续性增产的突破性技术。

猜你喜欢
耕层磷肥生育期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花生增产巧喷磷肥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全球磷肥价格上涨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