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科学施肥技术

2014-03-09 01:09徐秀艳
河北农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菌肥硝酸盐基肥

徐秀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蔬菜的品质,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产无公害蔬菜是食品安全的大势所趋。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产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近几十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蔬菜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与手段,部分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文献报道,人类摄入体内的硝酸盐约81%来至蔬菜。

无公害蔬菜生产不仅对灌溉用水、周边环境以及农药的使用有严格要求,还对施用肥料的种类、用量等有严格的限制,以确保蔬菜中硝酸盐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标。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

1、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重视优质有机肥的施用,合理配施化肥、生物菌肥。施用有机肥,能使蔬菜有“菜”味,品质好且耐储。蔬菜最喜欢硝态氮肥,但为了生产高质量的无公害蔬菜尽量少施用硝酸钙、硝酸铵或硝酸钾等硝态氮肥,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会产生大量的硝酸根离子,增加了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被人食用,进入人体胃肠中的硝酸盐会转换成亚硝酸盐,会致癌。因此,蔬菜种植应少施硝态氮肥,可用硫酸铵和尿素代替。

2、配方施肥的原则。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特别是硝酸盐含量,与所施用的肥料种类密切相关,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就会造成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因此无公害蔬菜应遵循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限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必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根据蔬菜营养生理特点、需肥规律、菜地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在产前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有效施用方法的科学施肥技术。具体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

在生产上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专用肥,既能满足蔬菜的需肥特性,又能提高蔬菜的品质,有效降低硝酸盐含量。同时,对改善菜区土壤环境,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增强蔬菜抗病、抗逆能力,且能减少重金属污染。

3、以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要求》为原则。施肥不应造成环境污染,并兼顾高产高效益。

二、无公害蔬菜施肥特点

1、施肥数量多、次数多。大多数蔬菜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因此,蔬菜相对于其他作物需肥量较大,需肥时间比较集中。另外,播种蔬菜的地块复种指数高,蔬菜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所以需要多次、大量来补充土壤中不足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

2、对某些养分有特殊需求。尽管不同种类的蔬菜在吸收养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但与其他作物相比,仍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都比较喜欢硝态氮,对钾和钙的需求量大,如叶菜类喜氮,豆类喜磷钾,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对棚肥较敏感,豆科与十字花科对钼肥较敏感,短期类蔬菜需肥量少,连续开花结果类蔬菜需肥量多,薯芋类蔬菜忌氯,葱蒜类蔬菜忌钼等。这些营养需求特性都是蔬菜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

3、施肥方式多种多样。由于蔬菜种类、栽培方式、栽培季节及肥料性质的不同,蔬菜的施肥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有机肥的施用上,一般厩肥可作基肥和追肥,常采用普施或条施。而饼肥常采用沟施或穴施。化肥除作基肥、追肥外,种肥、叶面喷肥、蘸根等施肥方式在蔬菜生产上也广泛应用。

三、无公害蔬菜科学施肥技术

1、重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蔬菜产量和提高产品品质;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这是由于有机肥通过生物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硝态氮浓度。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允许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优质有机肥很多,如堆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泥肥、饼肥等。其中人畜粪便应大力提倡高温堆肥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因为在堆制过程中,物料发酵能使温度达到55—70℃,利用腐熟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杀死废弃物中的病原微生物、虫、卵及杂草种子等,并对有害物有降解作用。有机肥主要作基肥。每亩施用量为4000—5000公斤。

2、推广使用生物菌肥

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特别是硝酸盐含量,与所施用的肥料种类密切相关。施用化肥的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较高,沤制肥次之,高温堆肥较少,生物菌肥最少。因此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积极推广生物菌肥。

生产上长期使用化肥,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不能迅速转化成可用营养元素,降低了土壤资源的利用率。而生物菌肥既具有有机肥的长效性,又具有化肥的速效性,并能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改善蔬菜品质,改良土壤性状。因此,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菌肥,如根瘤菌肥料、磷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生物菌肥可以扩大和增强蔬菜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改善蔬菜营养条件、土壤潜在肥力,刺激蔬菜生长发育,抵抗病菌侵入,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并有效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

3、合理确定施肥时期、方式

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追肥要根据蔬菜不同生育阶段及对肥料的需要量大小分次追肥,注重在产品器官形成的盛期如根茎、块茎膨大期、结球期、开花结果期追肥。

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与收获时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有关,蔬菜收获前大量施用氮肥,在收获时植株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将会增加。因此无公害蔬菜生产施用化肥应以基肥为主,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70%和有机质配合施用,追肥在生育期内合理分次使用,科学使用叶面追肥,如在蔬菜上叶面喷施氨基酸、钼酸铵等,不使用含激素或激素类叶面肥。

(1)基肥要深施、分层施或沟施,对生育期较短的叶菜类,采用一次性基施,能够降低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

(2)根据蔬菜生长发育的营养特点和土壤、植株营养诊断结果进行追肥。选择适宜的追施肥料类型、用量和追肥时期。

对于一次性收获的蔬菜,尤其是生长期较短的叶菜类,如白菜、油菜、菠菜、甘蓝、韭菜等,如果在其生长期间给其施用氮肥,可使叶色鲜嫩,色泽光亮,也不会增加化学物质的含量。但是,在采收前20天时给叶面喷施氮肥溶液,对蔬菜生长无益,只能增加叶内硝酸盐的含量,使蔬菜中的化学物质严重超标,加之这种“氮肥蔬菜”由于氮、碳失去平衡,使蔬菜含水量增加,菜质变坏,不耐贮存,极易腐烂。因此在蔬菜收获前20天内严禁追施氮肥。

对于忌氯蔬菜如马铃薯、芋头,西瓜、白菜、辣椒、莴笋、苋菜等禁止施用含氯化肥如氯化钾、氯化铵,生食蔬菜如莴苣、芜荽,生菜等禁用人畜粪尿作追肥。

(3)化肥要深施、早施。浅施的氮肥易于空气接触,在好气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化肥深施可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素利用率。早施则利于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轻硝酸盐积累。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厘米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厘米以下土层。注意根系浅的蔬菜和不易挥发的肥料宜适当浅施;根系深和宜挥发的肥料宜适当深施。

4、科学地计算施肥量。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且按产量科学计算施肥量。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一般每亩使用量不超过15公斤,使用时一定要深施盖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磷肥主要来源于磷矿石,磷矿石中含有镉、铅等有害元素。在缺磷的土壤中适量施用磷肥,既为蔬菜提供磷素养分,还能抑制重金属镉、铅、锌、砷的活性,降低毒性;对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作用,但过量施用磷肥会引起土壤中的镉的增加,对人畜造成危害,并且造成作物减产。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和磷素化肥都会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一般认为,每亩施磷量不能超过40公斤,以30—35公斤为宜。在缺钾的土壤增施钾肥,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提高蔬菜品质。钾素也称 “品质元素”,蔬菜施用钾肥后,果实中维生素C和糖分的含量明显提高,同时贮藏耐久性能也提高。中等肥力以上土壤的磷、钾肥施用量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为准。

猜你喜欢
菌肥硝酸盐基肥
复合微生物菌肥在草莓上的肥效试验
硝酸盐并不致癌还或有益处
不同基肥对湿加松生长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菌肥施用注意四问题
百泰微生物菌肥在番茄上的肥效试验
2015年微生物菌肥试验总结报告
短期水分胁迫影响巴旦杏植株对硝酸盐的吸收
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饮用水原水中硝酸盐的吸附效果
不同基肥对地笋某些农艺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