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转喻的认知透视及其翻译*

2014-03-12 06:05邹幸居
关键词:源语宋词译者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450)

宋词是古代歌曲的歌词,非常讲究“空白”美和“意境美”,即“诗意”。因为转喻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语言的经济性,宋代词人都喜欢使用转喻以唤起“诗意”。转喻不能被简单地定格为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意义拓展方式[1],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转喻[2]。因此,对转喻的研究不能够仅仅地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应该深入到语言的背后,找出其存在的认知理据。此外,学者们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必须经历“现实——认知——语言”过程。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本文采用了认知的视角分析宋词中的转喻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一、认知转喻理论

转喻是同一个域中的概念实体(源始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涉及同一个域的整体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的关系。源始域的功能是为理解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性[3]。

转喻的结构为主域和次域,如果从映射的角度来看,则分为源始域和目标域[4]。主域由多个次域组成,即相当于“一个域中的整体”,而次域即相当于“一个域中的部分”。源始域即指代其它词语的概念实体,而目标域则是被指代的概念实体。

转喻的认知机制源于认知心理学的扩散激活模型理论[5],转喻模型是一个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结构网络,一个概念节点被激活时,就会沿着该节点的连线,向各个方向拓展。因此,转喻机制的运行模式是通过“突显”实现,即通过容易感知、容易记忆和辨认的源始域激活目标域。

然而,对转喻的理解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知识的限制。例如,While I was taking his picture,he did a Napoleon for the camera中对Napoleon(拿破仑一样的姿势)这一转喻的正确理解,就取决于听话人是否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否能够视其为“突显”的源始域[6]。

二、认知视角下宋词中转喻的分类

(一)以主域代次域的转喻

主要是指“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其“部分”。

(1)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吴文英《望江南》)

这首词是回忆三月时美女和情人花前月下的风花雪月,因此,“月”是转喻手法,是用突显的主域(源始域)“月”激活次域(目标域)“满月”,而非“月缺”。

(2)沙上并禽池上暝。 (张先《天仙子》)

禽”是栖息在河边的所有鸟类的总称,因此是主域。然而,在这个语境,它代表的是“鸳鸯”这个次域。

(二)以次域代主域的转喻

主要是指“具有完形感知整体的部分”代替其“整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整体特征转指整体,分为一般特征、衣着化妆特征和容貌特征

(3)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萤声在绿荫中。无处觅残红。 (吴文英《望江南》)

“残红”是主域“落花”的特征“残败、红色”,也是它的次域,是用主域特征激活主域。是指晚上卧听双燕情语,清晨被黄莺声音吵醒,发现了满地残花。

(4)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和凝《春光好》)

“红粉”是指主域“美女”的化妆特征,用来指代主域“美女”。指的是美女相伴,情意绵绵,他们傍晚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5)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韦庄《女冠子》)

“桃花面”、“柳叶眉”是主域“恋人”的外貌特征,用来指代主域。指的是“我”梦见“桃花面”、“柳叶眉”的你在“我”枕边低语。

2.整体的构成要素转指整体

(6)红叶黄花,千里念行客。

(晏几道《思远人》)

“红叶”即“霜叶”、“黄花”即“菊花”,都是“深秋”的象征,因此,是用构成主域的要素代主域。是指红叶稀,黄花落,时节正深秋,“我”思念远方的情人。

(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虞美人》)

“罗帐”是主域“床”的组成要素,“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象征着青春年少。

(三)同一主域的次域代其它次域的转喻

主域是一个事件模型,而次域则是该事件的分事件,这种转喻是用其中一个分事件代替其它分事件。宋词中的这种转喻主要体现为完成主域(事件)的工具(次域)转指其它分事件(次域)。

(8)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姜夔《鹧鸪天》)

在事件“画画”中,“丹青”是工具,“画像(画画这个事件的成品)”是其中一个分事件,因此是用主域的工具代替其它次域。指的是你的容貌不如画像持久,不久我就被鸟惊醒了。

(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在事件“写信”中,“彩笺”、“尺素”是工具,“写出信件”、“寄出信件”是其中的分事件,因此是用主域的工具代替其它次域。指的是“我”想寄信给郎君你,但恨山长水阔总相隔。

(四)源自典故和民间风俗的转喻

束定芳认为,典故和民间风俗也是转喻的来源之一。例如:

(10)谢娘翠柳愁不销。 (温庭筠《河传》)

“谢娘”源自典故,是指唐朝著名歌女谢秋娘,用次域“谢秋娘”代主域“所有美丽女子”。指的是一位美女愁眉深锁。

三、从认知转喻理论看汉语古诗词中转喻的翻译

语言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互动式体验,语言的形成经过“现实—认知—语言”的路径。由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都有着相似的生活体验,都用大致相同的认知方式加工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信息,因此,大部分转喻是文化间共享的。但是,大千世界各不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们由于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他们会采用不同的转喻方式认识事物:有一些转喻大致上是文化间共享的,但是同中有异;有一些转喻在两种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但又跟其它语言的其它转喻的联想有对应关系;有些转喻方式只存在于某种文化当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它们的对应形式。

翻译是认知的活动,译者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激活脑海中的认知结构获取意义,然后又基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创建译文文本,以便读者的认知结构能被激活,获取恰当的文本意义。因此,转喻的翻译也是涉及到认知结构的参与。

(一)转喻零植入

如果转喻是文化间共享的,有着文化间“完全激活对等”的关系,译者就可以把源头的转喻直接转移到译入语中,即“转喻零植入”,这样做的好处是,保留了宋词的“空白美”,让译入语读者在阅读宋词时,激活对应的转喻认知结构,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达到激活对等的目的。

1.译出源语的转喻,补充主域

(11)红叶黄花,千里念客行。

(晏几道《思远人》)

Red leaves and yellow blooms fall,/late autumn is done,/I think of my far loving one.[7]

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红叶黄花”都是“深秋”这个主域的次域,因此,译者译出了“红叶黄花”的主域late autumn,目的是为了在译入语中让次域和主域一起激活读者脑海中对应的转喻结构,填补文中“空白”,体会到佳人在秋风萧瑟、众花零落的凄惨境况中思念远离的爱人的抑郁心情。

2.译出源语的转喻,补充次域

(12)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吴文英《望江南》)

Spring was late./The falling flowers shower on our heads,/Increasing our precious love./And so closely we sat together,/Looking to the(full )moon over the idle swing,/Tied to a willow tree,/The horse neighed tiredly in the breeze.[8]

如上所述,主域“月”代替的是次域“满月”,中外文化中,都会用“月”代替“满月”或“残月”,分别代表“团圆”和“分离”。考虑这一点,译者采取了“转喻零植入”的方法,只是担心译入语读者会误会为“残月”,因此,在译文中补充了主域the(full)moon,这样,对应的转喻就会被激活,读者就能够体会到诗中花好月圆的美景。

(二)转喻部分植入

如果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激活的转喻同中有异、有着“部分激活对等”的关系,译者可以翻译出译入语中对应的转喻,并添加转喻触发器,即采用“转喻部分植入”的方法,以便译入语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转喻的含义,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13)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姜夔《忆王孙》)

Luxuriant grass reminds me of my loving date./In vain my hear breaks in willow…shad’d tower high./(“better go home!”)how could I bear the cuckoo’s cry.

如上所述,“杜宇声声”中的“杜宇”确实是杜鹃,但也是典故,是主域“思乡难回乡”的构成要素,即其次域,它隐含着“有家不得归”的阴郁心情。“杜鹃”的转喻情况在汉英文化中同中有异,在英语,“杜鹃”也是一种鸟,但它的转喻是指“疯子”,顺利成章地,“杜鹃巢”就成为“疯人院”的代名词,如著名电影《飞越疯人院》就译为“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由于有这种激活差异,译者采用了“转喻部分植入”的方法,保留了the cuckoo’s cry,添加了better go home的触发器,以便读者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的参照物激活与源语对应的转喻,从而明白到佳人在芳草凄凄、代表离情的高楼遥望远方,等待情人归来,听到了杜鹃的哀鸣,就如同佳人在呼唤情人归家的声音。

(三)转喻替换植入

有一些转喻在两种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但又跟译入语的其它转喻所引起的联想有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转喻的次域对等,这些转喻有着文化间的“错位激活对等”关系。这时候,译者可以采用“转喻替换植入”的翻译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引起相等联想的转喻替代源语的转喻,使恰当的转喻能够在译入语读者的脑海里被激活,获取词人要表达的含义。

(1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Who in the cloud would bring me letters in brocade?/When swans came back in flight,/My bower’s steeped in moonlight.[9]

源语是用“雁”这个次域替代它的主域“音信”,直译这个转喻无法达到“激活对等”的效果。但是,在源语中,词人在丈夫离去后神不守舍、见到大雁也要问问大雁有没有带来口信,她甚至等丈夫的音信直到通宵,她多么希望在“月满西楼”之际能够和丈夫成双成对地相守!译者考虑到转喻激活的差异以及该词的意境,于是,选择了swan这个次域。在英语中“天鹅”的主域是“成双成对至死不渝相守的伴侣”(天鹅奉行“终身伴侣制”,一只死了,另一只会为之守节),这样的转喻才是文化间共享的。因此,译入语可以成功地激活与源语对等的转喻,从而引起类似的联想。

(四)转喻完全植入

有些转喻方式只存在于某种文化当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它们的对应形式,也就是“激活对等空缺”关系。这个时候,为了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够获取词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同时又达到源语文化植入的目的,译者可以采用“转喻完全植入”的翻译方法,即保留源语的次域、同时明示隐含的主域,使他们能够找到恰当的参照物,体会到词中转喻的魅力。

(1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辛弃疾《青玉案》)

In gold-thread dress,with moth or willow ornaments./Giggling, (she)melts into the throng with trails of scents.[10]

源语用次域“蛾儿雪柳黄金缕”代替主域“佳人”的转喻只存在于汉语文化中,直译的转喻由于不存在激活对等,所以译入语读者是无法明白其中的转喻关系的。有鉴于此,译者保留了次域,也就是主域的容貌特征,同时明示了主域she,使得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指代关系,在这个参照物的帮助下,他们就可以想象到元夕夜、金缕柳饰的艳丽女子消失在人群当中的情景,为下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景象埋下伏笔。

(五)转喻放弃植入

源于典故或民间习俗的转喻也属于“激活对等空缺”的情况,但是,这种转喻比前一种转喻更具文化性,是属于文化空缺的现象,这个时候,译者需要采用“转喻放弃植入”的翻译方法,即舍弃源语的转喻、明示隐含的主域或次域,以便能够正确传递词人的用意。

(16)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柳愁不销。

(温庭筠《河传》)

In the drizzly,/A beauty, peerless,is looking at/Distant river bridge and riverside./She knits her green-hill brows so charming.[11]

源语的次域“谢娘”源于典故,指代主域“举世无双的美女”,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转喻可以激活。因此,译者舍弃源语的次域,并明示主域A beauty,peerless,这种“转喻放弃植入”的翻译方法无可避免地造成文化含义的缺失,但却能够把词人的用意清楚地表达出来,不会引起误解,借助这个参照点,译入语读者想象到在烟雨凄迷的阳春三月,一位绝代佳人柳眉深锁,瞭望烟雾缭绕的远方,寻找情郎却难觅踪影的情景。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汉语古诗词中,转喻的使用,能够突出事物的显著特征、唤起诗歌的“诗意”、彰显汉语的文化特色,能够完成诗歌“留白”的功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因此,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手段。从认知的角度看,结合文化因素考虑,宋词中的转喻和译入语的关系包括了完全激活对等、激活部分对等、激活错位对等、激活对等空缺对情况,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帮助译入语读者找到恰当的参照点、以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激活效果”。因此,译者应当使用转喻零植入、转喻部分植入、转喻替换植入、转喻完全植入、转喻放弃植入等方法,使得读者在理解到转喻手法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明白转喻背后的含义。

[1]Taylor J.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UP.2003:124.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36.

[3]Ko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5.

[4]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41.

[5]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75-77.

[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7.

[7]宋词三百首[M].许渊冲,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110.

[8]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4.

[9]茅于美.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00.

[10]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许渊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7.

[11]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9.

猜你喜欢
源语宋词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品读宋词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