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2014-03-12 06:05邢勤锋
关键词:领导科学理论

邢勤锋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长久以来,领导一直都是人类事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行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竞争日益加剧、机构越来越复杂,管理工作对领导科学与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作为实践与学术的桥梁,“领导科学”的学科教学研究更是在本科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艺术中唯一紧要的东西是无法解释的”[1],但领导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还是可以展示的,而且这一展示有益于理论体系的完善和领导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提高。

“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运行规律及其方法适用的一门学科。“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领导活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其根本任务是探求与揭示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领导科学”教学研究不仅围绕领导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同时还涉及如何更好地将其适用于课堂教学。

一、加强“领导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领导科学”教学能促进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科学”教学能带动领导科学相关的科研活动,而科研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领导科学”教学,一方面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早日接触到经典与前沿的科学理论,提升他们关于领导科学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高校的“领导科学”教学不仅仅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还针对社会成员,如社会成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对“领导科学”这个学科有一个系统认识[2]。这些都有利于扩大“领导科学”的社会影响,有利于教学的成熟和完善,进而得到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承认,使“领导科学”成为一门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科。

(二)“领导科学”教学有利于领导知识的普及与学生领导能力的提升

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在《堂·吉柯德》中写道:“从说到做是漫长的一步。”所以,对每一个希望成为领导者的人来讲,重要的不在于你说了些什么,也不在于你知道些什么,关键在于你做了些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学习领导科学,而且要在实践中积极地普及与运用领导科学的知识与技巧。

我们通常喜欢这样想: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他自然会出类拔萃,成为领导人。然而就像具备表演才华并不一定会成为明星一样,具有领导才能也并不一定在将来会领导一个公司或政府。但是,在当下追求实用的社会环境里,有一定领导科学知识并懂得些许运用的人总比那些唯唯诺诺、胸无点墨的人更适应社会环境。

(三)“领导科学”教学有利于施教者自身素养的提升

要教好“领导科学”,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广博的社会阅历和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一般说来,教学有四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浅入浅出”,即讲的都是肤浅的道理,这是因为缺乏功底,腹中无料,囊中羞涩;第二是“浅入深出”,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第三是“深入深出”,即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高深莫测,让人听不懂,弄不明;第四是“深入浅出”,即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发人深省,启发教益。“领导科学”是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没有扎实的功底不行,让人不知所云也不可,这就要求从事“领导科学”教学的教师至少是第三境界且力求让各个层面的对象都能听得明白。当然,最好的境界是通俗易懂,启迪育人[3]。这就要求“领导科学”的施教者不能做对着教材念的“念师”,也不能以一点小聪明,凭着记忆力好做一个轻松的“背师”,而要做一个把教材和施教对象结合起来的“讲师”,甚至是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导师”。

二、“领导科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领导科学”教学题材的选择问题

选准听众关心、关注且又有意义的教学题材对“领导科学”教学异常重要,而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领导科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有限,相关研究寥寥无几,相关教学资源异常匮乏,很难找到最新、最热、最前沿的理论和案例材料。或许有人会问,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社会,怎么会收集不到最新、最热和最前沿的案例呢?笔者不否认案例的信息可以搜集到,但是不是完备和符合事实,是不是适宜做理论的佐证就很难说了,这是其一。另外,如果学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不足,学校缺乏相关领域导师级人物,仅凭一个普通教师很难把握领导科学的理论前沿。这就几乎不可避免出现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问题。即使授课教师有苏秦和张仪的口才、李白和苏轼的豪情,下面的听众也会厌倦乏味,往往会出现“台上你讲你的,台下我想我的”的现象。

(二)“领导科学”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判断问题

根据不同的听课对象唱不同的“山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讲课提纲应有多元性的侧重点,讲稿应有差异性的处理。对谁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选择什么样专题,讲到什么深度都是极有讲究的。比如,给大一新生讲“领导科学”,就不能过多涉及前沿问题;给大三学生讲“领导科学”,就要把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给研究生讲,就要把理论前沿与热点,甚至未来趋势抽出来;给领导干部讲,就要注重向“提高领导者自身领域的问题研究能力”的方面倾斜。然而现实如何呢?往往教师的教学是“一稿吃天下”,很多“领导科学”教师甚至多年沿用一个讲稿。

(三)“领导科学”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问题

就目前的领导科学理论来看,虽然不像管理学、政治学、哲学那样,已形成理论范式,但也经历了传统特质理论、现代特质理论、行为主义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流派的发展。然而,这些流派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叉与重叠[4]。领导实践的繁杂多变,是“领导科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即教师在讲理论时头头是道,能把握理论的事实关系和内在演绎过程,在讲案例时基本上也可做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分析问题,使大家对领导科学的案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深究之,我们会发现,现实的教学往往理论是理论、案例是案例,二者要么是平行的,要么只是偶尔交叉一下或者说碰撞一下又决然分开,很难做到理论对案例的解释与指导,更不能完成案例对理论的验证与完善。

(四)施教者自身的心性和行为方式问题

授课教师本应该重视修身养性、立德慎行问题。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也说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养性乃大人之学[5]。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引路人,行为与理念的榜样,领导科学的教学者更应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是一领导者,领导理论的施为者,在课余,领导科学的教师更应展示他领导学的造诣,用领导科学学科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现实问题,构建领导科学作用的正面效应。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领导科学”的教学者课内说一套,课外做一套,这点在社会培训中,特别是资深领导者给一般听众“唱歌”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正所谓“言为心声”,授课者有什么样的“理念”总会在不经意中表露,这往往是藏不了、憋不住的。而“行为法随”,一些施教者,课内一套,课外一套,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领导科学”的信度,也于无形中降低了领导科学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领导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科学”的专题教学

虽然说“课本”是一课之本,是教师上课之“本”,学生学习之“本”,而且它有自己的章、节、目,与专题相比有其独特性,然而“领导科学”教学更需加强专题教学。第一,专题教学不是摒弃课本的章、节、目,恰恰相反,它是在此基础之上加入教师的个人解读,倡导教师高屋建瓴,通盘理解全书的目的和编者的意图,使教学材料更好地融会贯通,分清主次,进而在某些方面超越课本。第二,把课本的章节整合成一个个专题,不仅加强了专题的独立性,更增强了专题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教学者有一个从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过程,既要丰富、精彩、翔实、可靠,又要善于问题总结、理论升华,形成纲纲条条,让听课人便于掌握理解。第三,专题教学更利于或者方便理论与实践的糅合。

(二)加强“领导科学”教学的课堂探讨

在“领导科学”教学的课堂应增加课堂探讨。一是探讨内容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课本、或实践、或理论派别选择适当的内容在课堂上探讨。二是关于方法方面,笔者认为课堂探讨方式有三类:(1)分组讨论。把学生按自然组,或按一定的规则组成探讨小组,对探讨内容进行讨论。(2)全班共同探讨。全班同时讨论同一个论题,这需要较强的控制秩序能力,确保讨论的顺利和不偏离主题。(3)互动探讨。教学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随时就相关内容设定题目,然后让一个或多个学生阐述,教学者在这个阐述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总结,引导学生从新的、更高的角度来探讨同一个问题[6]。三是关于原则方面。探讨的题目应该紧扣教材、密切联系实际,应是有准备、有针对性、有节奏的探讨,且探讨应有结果导向。

(三)增加名人“现身说法”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是领导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领导科学”教学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里模仿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但我们也有方法和途径来切实增强“领导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一是“领导科学”学科教学者以身作则,把“领导科学”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灵活运用。二是邀请院级、校级的领导参与学员的课堂,或者让学员融入院级、校级领导的管理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领导科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员对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兴趣与爱好。三是邀请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家领导和杰出的政府领导,让他们给学员授课,这种“名人效应”往往更能体现“领导科学”的生命力。

(四)完善“领导科学”课程考核的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领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既要求身体力行,又要求切实领会。这就必须重视“领导科学”的课程考核。笔者认为,“领导科学”的课程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考核的方式,是开卷还是闭卷。闭卷需要大力关注试题的客观性,难易程度;而开卷就要在试题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量上下功夫,不是说闭卷一定难,开卷一定容易,开卷和闭卷要都能考出学生成绩的优劣来。二是考查的内容。如果是涉及概念、定义的内容,就要加强考核。如果是涉及论述和简述的内容,就要给学生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施展和思考。三是考核结果的对待上。有的专业,领导科学是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如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那么考核的结果必须和他的专业培养结合起来,而有的专业仅仅作参考即可。

[1]朱立言,高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5.

[2]杜娟,刘兰芬.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2009(2):158-161.

[3]仵凤清,赵丹丹.关于高校领导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方论刊,2009(1):103-104.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410-416.

[5]陈立夫.四书道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251.

[6]李妍.领导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性因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0-152.

猜你喜欢
领导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科学拔牙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