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要素及结构模型研究

2014-03-13 06:09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隐喻定义要素

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隐喻能力要素及结构模型研究

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不同学者对隐喻能力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研究,隐喻能力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结构模型。隐喻能力结构要素包括静态隐喻知识和动态隐喻能力。在动态隐喻能力中,辨认、推断、解释、理解、评价、运用和创新等要素构成了隐喻能力的层级结构。

隐喻能力;要素;模型

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隐喻能力的研究。但是现有的隐喻能力研究中存在较多问题,如隐喻能力的定义中还存在很多分歧、隐喻能力的结构要素不统一、隐喻能力测试内容不全面,测量工具存在信度与效度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定义隐喻能力、确定隐喻能力的结构要素并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隐喻能力结构要素透析

H.Gardner提出隐喻能力的概念之后,“隐喻能力”一词被许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所使用。本文将根据不同学者对隐喻能力所做出的不同的界定,透析出他们关于隐喻能力的主要要素,从而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隐喻能力所必须具备的结构因素。

(一)隐喻能力定义各家之言

心理学家H.Gardner和E.Winner(1979)认为,隐喻能力是对隐喻进行释义的能力;是能解释隐喻有效性依据的能力;是能创造适合于某一特定语境隐喻的能力;是能对若干个并存的隐喻表达法的合适性进行评价的能力[1]。

Bachman(1990)将隐喻能力定义为,“根据社会语言学能力来解释文化所指和修辞格,只有通过特定文化和特定事件、地点和传统或者人群的观点和评价,才能更好理解隐喻,理解特定文化中广泛使用的概念隐喻和共有文化知识,才能理解和产出目标语”[2]。

Low对隐喻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隐喻能力包括七个方面[3]:(1)理解和使用语义偏离和语言矛盾中的隐喻性概念的能力;(2)辨认常规隐喻外延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知道一个常规隐喻何时被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寓意;(3)本体和喻体组合的适当性;(4)理解一个句子是否是隐喻的能力,因为有时候一个看似隐喻的句子却要照字面意思去理解;(5)辨认“社会敏感”隐喻的能力;(6)理解隐喻中多层含义的能力;(7)理解隐喻使用的交互性要求,即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使用隐喻。

Littlemore(2001b)提出隐喻能力的四个方面[4]:即“原创”新隐喻的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理解新隐喻的能力和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严世清(2001)则认为[5],构成隐喻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为:(1)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2)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共存的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3)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使之能引导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的能力。

王寅(2004)给隐喻能力的定义是指人们理解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包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能够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能力”[6]。

在Bachman的交际能力框架下,Littlemore(2006)在阐述隐喻能力在交际能力所涵盖的各个层面都起作用时,提出了广义的隐喻能力定义,其中包括“关于隐喻的知识”及“使用隐喻的能力”[7]。

(二)隐喻能力定义中的结构要素透析

H.Gardner和E.Winner的“对隐喻进行释义的能力”强调隐喻的解释能力;“解释隐喻有效性依据的能力”,要解释依据,要进行一定的类推推理,那么这里隐含着隐喻的推断能力;“能创造适合于某一特定语境隐喻的能力”强调隐喻的创造能力;“能对若干个并存的隐喻表达法的合适性进行评价的能力”强调隐喻的评价能力。

Bachman的“根据社会语言学能力来解释文化所指和修辞格”强调隐喻的解释能力;“只有通过特定文化和特定事件、地点和传统或者人群的观点和评价,才能更好理解隐喻”强调隐喻的推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产出目标语”则强调隐喻的运用能力。

严世清的“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强调隐喻推断的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共存的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则强调隐喻的理解能力;“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使之能引导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的能力”则强调隐喻的创造能力。

Low的“理解和使用语义偏离和语言矛盾中的隐喻性概念的能力”强调隐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辨认常规隐喻外延的能力”、“辨认‘社会敏感’隐喻的能力”强调隐喻的辨认能力和推断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知道一个常规隐喻何时被创造性地使用”强调隐喻的评价能力;“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寓意”、“理解隐喻中多层含义的能力”强调隐喻的理解能力;“本体和喻体组合的适当性”强调隐喻的评价能力、“理解隐喻使用的交互性要求,即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使用隐喻”指运用隐喻的能力;“理解一个句子是否是隐喻的能力”是指识别能力。可以看出,Low强调的是辨认、识别、推断、理解、评价和运用隐喻的能力。

王寅的“理解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强调隐喻的理解、解释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是指隐喻的创造能力;“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是指隐喻的评价能力。

Littlemore(2001)提到的“原创新隐喻的能力”属于隐喻的创新能力,也是隐喻能力的最高境界;“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理解新隐喻的能力和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都是指隐喻的理解能力。他于2006年对隐喻能力作了补充,增加了“关于隐喻的知识”,这里的隐喻知识是指隐喻能力的基础,即静态的隐喻知识,而“使用隐喻的能力”则属于隐喻的运用能力。

这些专家从不同侧面提到或论述了隐喻能力,但都不是很完善,特别是没有将隐喻能力的要素按照隐喻能力的层次高低排列,没有建构出一个体现隐喻能力内在逻辑结构的隐喻能力结构框架。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知识是隐喻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化了的隐喻能力,是隐喻能力中的认知成分。隐喻能力存在层次,它们大致依次是:隐喻知识、辨认(识别)、推断、解释、理解、评价、运用、创新八个层次。

为了对隐喻能力结构要素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根据隐喻结构要素层次模型,对6位主要专家关于隐喻能力定义中涉及到隐喻能力结构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列。

表1 对6位主要专家关于隐喻能力定义中涉及隐喻能力结构要素的分析

二、隐喻能力结构要素模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隐喻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并没有一致意见。隐喻辨认、推断、理解、解释、评价、运用、创新都是隐喻能力获得的不同的过程。因此以往关于隐喻能力的定义,大都关注认知主体获得隐喻能力的过程。隐喻能力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高级隐喻能力总是以低级隐喻能力为基础。这样隐喻能力获得的过程就具有了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隐喻能力获得和提升过程图

最值得关注的是Littlemore对隐喻能力所补充的“关于隐喻的知识”。隐喻知识是隐喻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因为隐喻理解、运用、评价、创新等过程都离不开隐喻知识,这是由隐喻的认知性决定的。由此可以说,隐喻能力既是一种静态的隐喻知识,也具有动态属性,是一种动态的隐喻能力获得的过程,因此隐喻能力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静态的隐喻知识和动态的隐喻能力两个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隐喻能力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隐喻能力结构图

动态隐喻能力的获得过程属于知识优化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是语言学习者(认知主体)的隐喻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静态的隐喻知识获得与动态的隐喻思维能力的构建也是互补关系,静态的隐喻知识获得为动态的隐喻思维能力构建作好了知识准备,反之,隐喻思维能力构建又为有关隐喻认知结构(即隐喻知识)的建构和精细化、系统化提供帮助,这样隐喻能力就能上升到更高层次。

由此可以看出,静态的隐喻知识和动态的隐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离开了知识,动态隐喻能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没有动态隐喻能力,静态隐喻知识是一种浪费了的资源。在隐喻理解、创新过程中,隐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制约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把握。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隐喻能力定义,透析出隐喻能力的结构因素,并根据结构因素构建了隐喻能力结构图和隐喻能力获得和提升过程图,揭示了静态隐喻知识和动态隐喻能力的关系,这些对隐喻能力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1]Gardner,H.,&Winner,E.(1979).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A].In Sheldon Sacks(Ed.),On metaphor[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21-139.

[2]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3]Low,G.D.(2001).Validating metaphor research projects [A].In Cameron,L.&Low,G.D.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Littlemore,J.(2001).Metaphoric Competence: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J].A TESOL Quarterly,35(3):459-491.

[5]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1(2):60-64.

[6]王寅,李宏.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0-143.

[7]Littlemore,J.&Low.(2006).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J].Applied Linguistics,27(2):268-294.

A Study on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Model

CHEN Q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Different researchers did research on and g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for metaphorical competence.There is an inner structure model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clude static metaphorical knowledge and dynamic metaphorical competence.In dynamic metaphorical competence,the components such as identification,inference,interpretation,understanding,evaluati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form a structural hierarchy.

metaphorical competence;components;model

H030

:A

:1674-831X(2014)04-0099-03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3-12-10

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A029);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WLH12);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2CGD088)

陈清(1966-),女,湖南安仁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隐喻定义要素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活的隐喻》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成功的定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