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棚菜用甘薯越夏高产栽培技术

2014-03-14 08:02王振学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床温菜用种薯

王振学

导读:利用冬暖棚越夏栽培菜用甘薯,需用60目防虫网覆盖大棚通风口,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及消费习惯的优良品种,于冬暖棚蔬菜全部收获前30天育苗,加强苗床管理,7~8片叶时剪苗移栽,667 m2栽3.5万~4.5万株,及时查苗补苗、中耕除草、追肥,并注意防治病虫害,移栽后35天左右即可开始采收10 cm左右的茎尖销售。

菜用甘薯以收获茎尖以下10 cm茎叶供食用,其茎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并且具有防癌、抑癌之功效,在香港被称为“蔬菜皇后”,市场潜力大。利用冬暖棚夏秋闲置时间种植菜用甘薯,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而且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收入,2010-2012年连续3年我们对该种植模式进行调查,平均667 m2增收5 000元以上。现将冬暖棚菜用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冬暖棚设施的整理

冬暖棚越冬菜一般年份在4月中旬收获完毕,收后及时将前茬的枯枝败叶清出田园。不撤除棚膜,采取上下放风措施,上下放风口分别宽60 cm、120 cm,并用密度为60目的防虫网覆盖。

2 品种选择

目前适合山东地区栽培的菜用甘薯品种有台农71、福薯7-6、鲁薯7等,应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及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引进的新品种一定要先小面积试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品种选择不当造成的损失。

3 育苗

3.1 苗床准备及排种

苗床应选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靠近水源、交通方便、无薯病的地块,于冬暖棚蔬菜全部收获前30天进行育苗。将无甘薯病虫害的砂壤土2份与腐熟的有机肥1份均匀混合作床土,过筛后填入苗床,厚度8~10 cm为宜,填入苗床后,撒施尿素50 g/m2、木质素菌肥100 g/m2,中耕1次。

种薯采取斜排法,种薯头尾相压不超过1/4,按头朝上、尾朝下、背朝上、腹朝下、种薯在苗床里上齐下不齐的排薯原则,每1 m2排种20~25 kg。排后上盖细沙5 cm厚左右,以不见种薯为宜,然后喷水湿透苗床。

3.2 苗床管理

从排种到出苗阶段,高温催芽,促进种薯萌发,在排种前1~2天浇透苗床,并用地膜覆盖,苗床地温上升到32℃左右时开始排种,保持32℃左右的床温3~4天,种薯开始萌发时,床温上升到35~36℃,最高不超过38℃,保持3~4天,抑制黑斑病菌活动,增加种薯抗病性,然后把床温降到31℃直至出苗。种薯上床时浇透苗床,幼芽拱土前一般不浇水。出苗到炼苗阶段,催炼结合,使秧苗生长快而健壮。种薯出苗后将床温降到28℃左右,苗高10 cm时将床温降到25℃左右,并结合揭开草帘进行晒苗,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揭盖草帘及薄膜时,注意防止烈日烤苗,晚上加盖草帘保温。这期间一般每天浇水1次,保持苗床湿润。采苗前2~3天开始炼苗,床温降到20℃左右,停止浇水,进行蹲苗,应及时采苗,以免捂坏小苗,影响下茬的采苗数量。在采苗的当天不要浇水,以利种薯伤口愈合,采苗1天后结合浇水施尿素50 g/m2催苗,并盖膜升温到32~35℃,促使秧苗生长,3~4天后,转入低温炼苗阶段。

4 整地施肥及移栽

每667 m2施45%尿素30~40 kg、12%过磷酸钙50 kg、50%硫酸钾25 kg。种植3年以上的冬暖棚需要施用木质素菌肥40~50 kg/667 m2。按南北走向整地作畦,畦宽1.2~1.5 m为宜,以便于管理和采摘。秧苗7~8片叶时剪苗移栽在冬暖棚内,栽插时留3叶、埋大叶。适当加大栽插密度,行距15~20 cm、株距5~10 cm,每667 m2栽3.5万~4.5万株。

5 定植后的管理

5.1 查苗补苗

移栽后5~7天,田间查苗补缺。冬暖棚内保持高温多湿环境,以利于茎叶生长。

5.2 中耕、除草

中耕可改善土壤通透条件,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在栽插后10~15天,宜深,第二次在分枝期,栽插后20~25天进行。

5.3 巧追肥、促生长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应少施勤施,第一次采摘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如667 m2施45%尿素10~15 kg,以后每采收1次,均适量追肥1次,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氮素化肥,以免因氮肥使用过量造成产品品质下降,使菜用甘薯综合抗性降低。根据叶片表现确定使用相应的叶面肥进行叶面追肥。缺氮则老叶发黄,以后幼叶叶色变淡,节间短,叶片变小,叶数与分枝减少,生长缓慢,茎蔓、叶柄和叶片边缘均呈现紫色。缺磷则叶小茎细,叶色暗绿无光泽,幼根、幼芽生长慢,老叶出现大片黄斑,后变紫色、脱落。缺钾时老叶和叶脉严重缺绿,叶背面有斑点,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缺铁表现叶脉间失绿,严重缺铁时则叶片发白。

5.4 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 菜用甘薯常见病害有蔓割病、薯瘟病和病毒病。a.蔓割病。主要侵染菜用甘薯的茎蔓,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茎蔓受害,茎基部膨大,纵向破裂,暴露髓部,维管束变黑褐色,最后全蔓枯死。

b.薯瘟病。细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发病较重,病菌从植株伤口或根尖侵入。苗期发病后,幼苗高度15 cm、下部1~3片叶开始萎蔫,茎基部变成黄褐色,茎易脱皮,上部叶片逐渐青枯垂萎。早期发病不能结薯,中期发病结薯少,并使薯块全部带病菌。发病薯块表皮有黄褐色的斑点,易脱皮且煮不烂。温度27~35℃、相对湿度80%条件下蔓延最快,采取冬暖棚栽培菜用甘薯,是重点防治的病害之一。

c.病毒病。在山东一带,菜用甘薯常见的病毒一般有3种类型。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叶片黄化型,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

②病害综合防治 a.引种、引苗时严格检疫。严防病薯、病苗传入无病区,并做好种苗的消毒工作, 为防止蔓割病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与72%农用链霉素1 000~1 500倍液混合液浸种10~15 min,捞出放在清水里洗净晾干后播种。预防病毒病用高锰酸钾800~1 000倍液浸种15~20 min后,放进清水里洗净,捞出晾干后播种。

b.采取高剪苗栽培,栽培前去除秧苗根系。该措施不仅能预防蔓割病、薯瘟病通过秧苗传播蔓延,同时防止了根腐病、茎线虫病通过种苗传播。

c.菜用甘薯定植时,穴施富含放线菌及木霉菌的生物菌肥。试验结果表明,对土传性以及细菌性病害预防效果明显。防治蔓割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交替喷雾,重点喷菜用甘薯的根茎部。用80%有机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可杀得200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薯瘟病的发生及为害。防治甘薯病毒病,一定要及时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温室白粉虱、茶黄螨等的为害,用25%吡虫啉、10%苦参碱水剂 1 000~1 2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用2%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防治茶黄螨。甘薯在定植前和定植缓苗后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用3次。

③菜用甘薯虫害 由于采取了冬暖棚以及放风口采用了防虫网覆盖栽培措施,一般不会发生叶部虫害。但是茎线虫为害较为严重,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叶片皱缩不舒展,发生严重的地块,植株停止生长,但不死亡。防治以预防为主,在菜用甘薯定植前,每667 m2用1.5%阿维菌素颗粒剂2 000 g随化肥一起撒施。将木质素菌肥与2%阿维菌素乳油按1∶40的比例掺拌均匀,施在定植穴内。由于菜用甘薯从定植到第一次采收时间较短,切忌使用高残留剧毒杀虫剂。

6 采收

薯苗栽植35天左右,即可开始采摘茎叶,采收的茎尖长度一般为10 cm左右,用剪刀或用手直接摘取,采摘间隔时间为10~15天。采摘完茎尖的长蔓应及时修剪,隔天待刀口稍干后及时补肥。

猜你喜欢
床温菜用种薯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化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影响CFB锅炉床温的因素及调整策略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外源硒及脯氨酸对菜用黄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降床温技术研究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
菜用大豆浙鲜豆8号
菜用大豆浙鲜豆8号
氮素不同形态配比对菜用大豆生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