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2014-03-15 09:36杜云飞连建新张爱国
关键词:农业产业京津冀协同

杜云飞,连建新,张爱国,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中,农业成为重要的区域合作领域。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是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京津冀一体化情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农业产业协同创新问题。研究认为,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应建立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基础上,通过区域统一规划,促成区域内组织间深度合作,以及创新资源的自由流通和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组织和资源三重协同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并对京津冀开展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提出建议。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农业产业;协同创新

2004年的“廊坊共识”拉开了京津冀三地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帷幕。同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三地政府也相继提出了旨在强化京津冀协作的发展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又将这一发展任务写入当年的政府重点工作。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再度升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农业产业协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1]。无论是三地共同的生态治理及生活改善的战略需求,还是三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接近,协同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小,亦或是河北省近年来农业区位商不断上升,农业专业化及农业比较优势不断加强[2],服务京津的能力不断提高,加大了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这些都说明了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抓住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这个有力抓手,有助于减少京津冀不同行政区域间产业同构竞争压力,尽快实现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共同发展和区域治理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讲,研究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的相关问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研究综述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随即出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研究认,为京津冀同处于环渤海地带,应当加快三地之间的协调发展[3][4],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进行密切合作[5][6],建立和强化协作机制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7][8]。而关于京津冀农业协作方面的研究则要少得多,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协作的发展战略[9-11];第二,农业协作模式[12][13];第三,区域市场战略研究[14][15];第四,农业土地资源应用[16]和区域农业协调度[17]的评价等。这些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资源或区位优势角度关注了跨区域的农业协作,或者从特定区域如河北省出发,研究其在一体化环境中的发展问题。而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绝不仅仅限于有限组织基于资源进行合作,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生产出满足京津冀市场需要的农产品。那么京津冀区域农业协同创新,究竟需要在哪些方面实现协同,如何实现这些协同呢?按照创新系统的观点,通过创新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需要农业产业领域中的多个创新主体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加速新知识的商业化应用。本研究从系统角度研究在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中,三地农业产业创新过程中的协同问题,回答京津冀农业产业创新过程中协同的内容与实现途径问题,以提高京津冀农业产业创新的协同效果,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超越特定区域的各创新主体,基于共赢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各种创新资源的共享,从而产生大于单个创新主体创新绩效之和的整体创新效应的过程[18]。为了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应当建立政府主导的、能实现创新要素跨行政区域自由流动的关系网络[19-21],在达成学术共识、政策导向共识和行动共识的基础上[22],形成一致的创新目标、创新动力,通过各创新主体的充分沟通与合作,整合各个行政区域内的资源,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序流动,最终实现区域中该产业的共同发展。

借鉴有关跨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中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京津冀有一致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整个区域内各个农业产业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跨区域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自由流动,即实现农业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资源协同。

(一)战略协同

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区域,但从行政区域上看,三地的界限却很分明,因此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首先需要各地有一致的利益诉求,实现战略协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提出,采取差异化战略,加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中的协作与分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对于北京农业的发展定位,北京市农委表示,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北京将着重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加强城市对外交通联系,……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强调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天津市农委主任张国庆说:“无论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保障京津鲜活农产品供给、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还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别,都需要把农业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河北省1995年提出“两环开放带动”的发展战略,2000年提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京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2004年又提出“一线两厢”战略构想。“现代农业是服务首都需求与加快河北发展的重要结合点”[23]。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4年3月31日在北京调研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农业也要协同发展,要研究制定农业协同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从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各地都有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但又都需要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因而对于农业的协同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农业发展战略协同度较高,而且有着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农业部要求农业发展应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这个“现代化农业圈”就包括京津两市以及河北的廊坊、保定市和唐山市等地。有了高度协同的农业发展战略,京津冀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能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相互促进提升整体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又能减少同构竞争压力,减少资源重置、浪费现象,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可以按照京津冀“一轴三带”的发展规划,北京、天津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河北省以服务京津为指导思想,加强环京津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供应、农业产业转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劳务输入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24],同时对接京津的都市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统筹规划下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组织协同

京津冀要实现跨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必须实现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区际间的组织协同,特别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组织协同,即是要实现农业知识的跨区域供应,知识应用过程中农业企业、生产基地与农户之间的跨区域联结,以及创新农产品跨区域的市场供应。在农业产业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跨区域搜索和获取,已经成为创新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河北省在科技富民专项行动项目的实施中,有向京津两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持的先例,且获得较为显著的创新绩效。在市场满足方面,“北京与河北早就一体化了。北京市的农产品自给率不足20%,河北每年有300万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北京市场上的羊肉有80%来自河北,且这个供给量在逐年上升。”[25]实际上真正要发展的是农业知识应用组织间的协同,也即农业企业、生产基地与农户之间的跨区域深度合作。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当发挥跨区域引领作用,引导和带领不同行政区属的农户实施产业创新。这一过程中,一些技术中介机构应发挥相应的作用,政府更应当直接推动。2014年2月28日,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表示,鼓励北京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环首都地区建设现代化的种养和加工基地;组织区域间“农超对接”,搭建产销合作平台;将继续支持京津冀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批畜禽、水产品外埠基地,提高农产品控制率。北京市农委也透露,……支持企业“走出去”,到河北等地开拓外埠基地。首农集团、北京二商集团、顺鑫集团等大型涉农京企已经先后到河北承德、保定等地建立若干现代化基地、产业园、养殖场。这一举措可以形成以大型农业企业为核心跨区域创新网络,获取异地的知识生产单位的支持,并密切农业生产组织间的跨区域联系。

京津冀区域实现组织协同,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加强农业知识生产组织之间的协作,使知识生产和服务有序进行,提高京津冀区域的知识生产效率;2.切实加强京津冀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农技开发组织等农业知识生产组织与农民群体及农业企业等知识应用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则使农业生产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符合市场需要,二则进行农业生产与深加工所需的技术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取,且获取成本较低廉。3.积极培育农民群体内部,以及其与不同行政区属的农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强化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进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应用新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三)资源协同

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还应在整个区域内统一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机制,实现资源协同。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明显的资金投入和科技优势,当然也有着极大的心理优势;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资源整合能力较强。京津两市都是直辖市,对人才与资金的吸引有着明显的优势,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内相关的大学及科研院所实力较强。相比之下,河北省则比较落后。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但并非农业强省,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水平与其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但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尤其在生态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关研究表明河北省的农业区位商已大于1,已属专业化生产地区,而北京、天津的区位商则相对较低,且还有下降趋势。此外京津冀三地在农业细分产业上又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这一比较差异不仅说明京津冀农业产业有合作发展的空间,也说明了要实现三地农业一体化,就必须融合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上文分析,河北省有着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而北京天津则在科技、人才、资金方面具有优势,实现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应当构建京津冀资源共享平台,充分整合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实现资金、人才、科技、基础创新设施及各种知识等创新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自由、顺畅地流动和共享,形成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降低农业生产组织的资源获取和使用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北京市鼓励农业企业外移,支持外埠生产基地建设的决策,不仅实现了组织间跨区域的深度合作,也促成了北京市的资金、人才、设施等与环京津地区自然资源的融合。天津市“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的战略规划,客观上也有效地促成了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通。

综合以上分析,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是三地政府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应当体现战略、组织和资源的三重协同。其模型见图1。

三、实现农业协同创新的建议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应当实现区际间的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资源协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三重协同,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消除政策障碍。突破各地区利益藩篱,从区域统一利益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并从体制上建立和完善京津冀政府高层间多形式、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区域协作。最好能在中央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机构,在京津冀政府中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通过高层论坛和三地政府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强化政府间沟通,协调合作关系,督促落实规划[26]。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致的发展战略是基础,通畅的协同机制是保证,这一切都源于良好的顶层设计。自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长期没有实质性发展,以及河北省一头热的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就不会有区域统筹规划,也就没有协同创新和发展。

其次,京津冀三地应积极推进多层次的组织合作。创新网络理论认为,创新主体间网络化合作关系有助于实现创新资源的组织间流动和共享,有助于知识转移和商业化应用。网络化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促进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协同创新。京津冀应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包括生态补偿型合作、产业转移型合作、产业对接型合作在内的跨区域组织间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合作,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资源在不同行政区域间流动,同时通过实施制度创新,来确保组织合作和资源流动的顺利实现。

图1 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型

第三,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群体和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任何“帮扶式”的跨区域产业协同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努力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才能促进协同发展,因为发展水平越是接近,协同的难度越小[27]。这对于协同创新也是一样,只有创新能力和水平接近,才能实现长期协同创新。因而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的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农民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培育农业技术能人,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和其对新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中介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升以农民和农业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缩小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差距,促使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的长远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的契合点,通过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京津冀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协同创新需求三地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整个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加强创新组织跨行政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也即实现京津冀农业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战略、组织和资源的三重协同。同时也应逐步培育和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长远的协同创新,推进整个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

[1][10]杨春河,刘爱秋,白兰,张明亮.京津冀农业民兵历史沿革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72-74

[2][24]王军,石嫣,董谦.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3):45-49.

[3]刘纯彬.一个天方夜谭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关于建立京津冀大行政区的设想 [J].中国软科学,1992,(3):29-32.

[4]王爱春.论港口经济与京津冀的联合与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策略 [J].理论与现代化,1995,(2):25-28.

[5]钱秀菊,孟宪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J].生产力研究,2012,(2):116-117,137.

[6]王建峰,卢燕.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实证研究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81-84.

[7]刘铁.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J].商业时代,2010,(17):134-135.

[8]武建奇,母爱英.京津冀都市圈管治问题探讨 [J].经济与管理,2007,(6):5-9.

[9]王俊凤,崔永福,路剑.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 [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24-27.

[11]刘玉,刘彦随,陈玉福,郭丽英.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4):1-6.

[12]何玲,王军,董谦.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526-528.

[13]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14]焦晓松.河北农产品京津冀市场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8):213-214.

[15]石嫣,王军,刘磊.京津冀农产品物流管理及对策研究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0(1):109-112.

[16]王涛,刘劲松,吕昌河,王卫.京津冀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分类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50-10153,10321.

[17]何玲,贾启建,王军.京津冀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3-19735.

[18]姚艳虹,夏敦.协同创新动因——协同剩余:形成机理与促进策略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0):1-6.

[19]龙开元.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J].中国科技论坛,2004,(6):50-54.

[20]孙超英,贾舒.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7,(6):129-133.

[21]贾蓉,柳卸林.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44-50.

[22]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N].经济日报.2014-6-4(007).

[23]四建磊.赵勇定州市调研:以现代农业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N/OL].人民网,2014-04-17.[2014-9-11].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4/0417/ c370354-24906913.html.

[25]张雯.一年300万吨“河北菜”进京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先行[N/OL].每日经济新闻,2014-04-02.[2014-9-11].http://food.sxgov.cn/content/2014-04/02/content_4368935.htm.

[26]王军,石嫣,赵金龙.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合作 [C]//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56-61.

[27]蔡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5-28.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DU Yun-fei,LIAN Jian-xin,ZHANG Ai-gu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Agriculture hasbecome animportant field in Beijing-Tianjin-Hebeiintegration.Theagricultural industry cooperativeinnovationhas alreadybeen an importantwayto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With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stud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Studies suggest that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region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common interests.Under the unified regional planning,it should contribute to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circulation and sharing of innovation resources.Then the study offers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with triple synergy of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resources,and proposes constructive advice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region.

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al integration;agricultural industry;cooperative innovation

D912.1

A

1674-7356(2014)-04-0009-06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4.04.002

2014-09-11

科技部科技评估与统计专项课题(2013SE-020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3YJC630086)

杜云飞(1972-),河北鸡泽人。高级审计师,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4-11-20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41120.1709.004.html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