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达地区职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东莞市为例

2014-03-16 05:38周经纬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东莞职教职业

周经纬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东莞 523808)

制造业发达地区职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东莞市为例

周经纬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东莞 523808)

东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制造业发达,企业众多。“产业要发展,职教要先行”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措施已成为东莞政府的共识。推进职教战略性布局调整,构建适合产业发展的大职教体系;实施“一校一特色”工程,服务专业镇产业集群发展;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等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职业教育;对接;东莞特色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而要实现产业经济成功转型,就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而,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效对接是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制造业发达,企业众多。近年来,东莞政府提出了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国际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转型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果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升级调整必然缺乏有效支撑,这给东莞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东莞将“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引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着力打造有东莞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教指导思想,进行战略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东莞被确立为广东首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东莞特色职教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东莞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东莞地处珠江口东江平原三角洲,北靠广州,南通深圳,交通发达,具备得天独厚的设厂营商的自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积极灵活运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以“三来一补”起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1年全市GDP达4735.39亿元。其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第二、三产业占绝对比重

东莞市2000年以来的经济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东莞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3.2∶54.9∶41.9变为2011年的0.4∶50.2∶49.4。与2000年相比,201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了7.5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见,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99%。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略高于第三产业,这说明制造业依然是东莞主要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东莞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东莞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上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对教育与文化发展的需求强烈,建设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保证人力资源充分供给成为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基础。

2.产业体系齐全,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东莞拥有近3万家工业企业,具备生产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产品的强大制造能力,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为核心的五大支柱产业和以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为主体的四大特色产业。“十一五”期间东莞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60%。

3.专业镇产业集群化程度高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簇群或产业群簇,按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具有关联性的公司及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在发展区域经济,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莞的产业集群得到长足发展,被评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纺织业基地市。在专业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莞“一镇一行业”已颇具规模。东莞目前已经认定的市级重点产业集群有16个,涉及服装、电子、光电、汽车、模具、家具以及文化创意等行业。其中,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11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列广东省第2位。

表1 东莞产业结构(2000-2011年)

二、东莞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经验

东莞虽然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东莞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技术层次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例如,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的优势产业,全球个人电脑市场40%的鼠标和键盘是东莞制造的,组装电脑95%的配件可以在东莞配齐,但东莞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利润却只有3%。而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企业的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税后利润却都高达20%~40%[1]。东莞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根据东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全市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9.9%,具有技术职称者仅占6.2%,具有技术等级证书者仅占4.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表3、表4)。职工素质低下,限制了东莞企业科技创新,制约了东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东莞政府清晰认识到仅仅依赖劳动力创造财富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东莞产业结构必须转型升级。产业要升级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东莞产业发展、制造业发展的技能人才。近年来,东莞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东莞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6年,东莞政府投资11亿元筹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改革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将原镇街办学的中职学校全部收归市统筹办学,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从2008年开始,对中职学校日常的公用经费实行每年4600元的生均拨款制度。此外,为鼓励学生技能成才,市政府还出台了一套奖励办法,即对职校学生考取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给予初级1000元/人,中级2000元/人,高级2500元/人,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

表2 东莞市法人单位就业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表3 东莞市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技术职称分布情况

表4 东莞市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技术等级证书人员分布情况

长期以来东莞职教体系中中职学校数量较多,而高职教育发展非常滞后,严重掣肘了东莞企业转型升级。为此,近年东莞积极调整职教布局,构建适合东莞产业发展的大职教体系。

1.提升中职质量

2007年东莞制订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全面调整中职学校布局结构,撤并一批条件不达标的职业学校,重新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职学校总体质量大幅提升,国家级重点有10所,省级重点有2所,省级重点专业达到12个。

2.扩大高职规模

东莞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滞后,截至2006年,东莞仅有两所民办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不过几千人,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东莞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东莞高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生,目前该校在校生已近万人。在进行公办高职院校布局的同时,东莞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兴建民办高职学校,2011年由东莞金河田实业公司投资兴办的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成立。截止2012年,东莞共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3所,已初步形成了“公”、“民”共同发展的格局。

3.提升高职教育层次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社会职业分布做出相应调整,并促使社会职业技术岗位发生变化,由此带来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上移的发展趋势[2]。东莞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东莞要建设成现代制造业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为此,东莞政府力促办学最早的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升本,2011年南博学院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东莞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拓展了东莞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升了东莞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能更好地满足东莞产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加强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支点[3]。东莞人力资源局2011年制定了《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自主参训补贴办法》,对符合补贴条件的户籍居民提供最高额度为5000元的培训资助,以此激励市民自主参加各类培训。目前东莞4所高职院校都确立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举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三年来4所高职院校共组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4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继续教育500多场,并与行业、市镇人才培训中心、职业介绍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联合建设了纺织服装、机械五金等4个职教集团,积极发挥职教协同效应,形成了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培训格局[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地域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适应地域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5]。如何根据东莞产业集群的特点,创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使职业教育特色与产业特点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是东莞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此,东莞政府根据各专业镇产业集群特点全面推进“一镇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工程,引导各职业学校深挖自身的办学底蕴与特长,把优势专业做大、做强,彰显各专业镇办学特色,涌现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和骨干专业。

例如:虎门镇是名闻遐迩的服装名城,素有“中国女装名镇”之称。早在1996年,威远职中就根据虎门产业发展需要将服装专业确立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发展,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现已拓展为包含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表演和服装制作与营销3个专业的服装专业簇群。威远职中服装专业已建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信息推广为一体的产业体系。20多年来,威远职中为虎门服装产业发展输送了1万多名人才,几乎当地所有的知名服装品牌都有该校毕业生担任设计师,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毛织产业是大朗镇富民强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大朗毛织产业集群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年产毛衣2亿多件。为培养毛织设备操作技术人才,2006年大朗职中创办了毛织设计与管理专业,这是全市乃至全国唯一开设毛织专业的中职学校。毛织专业开办几年来为大朗及周边毛织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毛织专业也拓展为包含毛织艺术设计、毛织机械工程和毛织商贸3个方向的毛织专业簇群。此外,长安职中的模具制造、常平黄水职中的数控技术、大岭山职业学校的家具设计与制造、石碣职中的电子信息技术、石龙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寮步职业学校的汽车营销、塘厦理工学校的IT服务等专业都与当地主导产业“无缝对接”,服务各专业镇的产业集群发展。

孟子曾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光靠理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工匠技能的培养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旷久的“实操”方可。国外大量职教实践证实,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其中尤以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澳大利亚“TAFE”、日本“产学合作”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6]。这些先进职教模式的核心都是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核心思想与东莞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产销对路”的学生是东莞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东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有:

1.“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编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为企业度身定做人才,教学与实践过程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7]。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和就业问题,实现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东莞开展比较好,各中、高职校纷纷通过组建特色专业班为企业培养人才。例如,2007年塘厦理工学校与联想集团合作开办“联想班”,培养IT售后服务工程师,成为联想集团华南区唯一一所校企合作院校。合作4年多来,专班共培养了近200位毕业生,每年的联想LCSE工程师认证通过率都在90%以上。2008年塘厦理工又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设立“用友ERP班”,培养用友ERP实施人才。此外,声誉较好的“订单班”还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佳居乐、易事特、东莞青旅、中海物流合作的“佳居乐店长班”、“易事特班”、“东莞青旅班”、“中海物流班”等。

2.“车间进校”模式

该模式源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该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东莞一些品牌职业院校勇于尝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比如,2007年东莞长安职中签约引进东莞市汇丰精密模具公司和深圳通发模具公司两家企业,它们为学校免费提供价值500多万元的设备,同时提供师资;长安职中则提供场地,建成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进校车间”。实践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在东莞市劳动部门进行的线切割技能鉴定中,长安职中学生合格率达到100%。2011年长安职中又与荣研精密模具公司签约建立企业项目训练中心,从事汽车模具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营销,将企业项目搬进校园。2010年塘厦理工与东莞雷曼电子合建SMT(电子表面组装技术)校内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按照标准生产车间设计装修。2011年初,实训中心建成,雷曼电子将价值2000多万的SMT设备整体搬迁至学校,在校内工厂直接生产产品。将传统教室教学转变为“教学工厂”,能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真实生产氛围,彻底打破学科型教学理念的束缚,切实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3.“企业课堂”模式

“企业课堂”模式源于德国双元制的“工学交替”思想,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然后由企业从学校选拔部分学生,使用企业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8]。这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顶岗工作获取报酬[8]。践行这一模式的成功典范是长安职中的“牧野课堂”。东莞牧野公司是专业从事牧野高级模具推广与销售的日本公司。为给客户公司提供能够熟练操作牧野机床的技术人员,2009年牧野公司与长安职中签订协议,开办“牧野课堂”。每年从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个班的学生,由牧野公司提供师资和实训场地并组织教学,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20周的企业课程学习。教学计划由牧野公司制定,学校核准。课程内容包括:牧野加工中心、电火花机、线割机的指令,操作及维护保养等。全部课程结束后,学员可获得牧野认证书,并由牧野公司推荐去相关客户公司就业。该模式成效显著,第一批学员尚未毕业就被牧野公司客户录用,有效地实现了“实训与生产对接、实习与顶岗相融、学生与员工互动、毕业与就业结合”。

三、结语

东莞职业教育以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力素质的要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专业镇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强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东莞职业院校就业率高达96%以上,东莞职业院校共为社会培养了30万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由于东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整体发展水平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近年来东莞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有所增长,但与东莞庞大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如东莞有各类酒店1000多家,其中星级酒店上百家,是国内星级酒店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可是酒店管理人才基本上依赖于外地引进,设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学校极少;东莞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当前东莞中高职院校招聘教师还存在高学历、高职称趋势,从企业引进一线人员从事教学较少,造成了东莞中高职院校师资职业特色不能完全满足职业院校教学需要。但总体说来,东莞职业教育已经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其发展经验无疑对其他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参考文献:

[1]中共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东莞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2]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9.

[3]刘合群.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支点——东莞大职教战略发展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6(12):8.

[4]刘瑞平.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J].特区经济,2012(10):296.

[5]罗小奎.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J].职教论坛,2011(20):14.

[6]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

[7]邓留坤,王秉信,沈文正,等.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

[8]曹永浩.从“车间进校”到“企业课堂”——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2009(3):14-16.

(责任编校:马余平)

Exp 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 odel in the Industrial Areas——Taking Dongguan City as an Example

ZHOU Jing-wei
(Finance Department,Dongguan Polytechnic College,Dongguan,Guangdong 523808)

Dongguan is a frontier cit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the Donggu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explain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Dongguan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experience and specific measures,this paper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usefulmaterial and draw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abutting joint;Dongguan characteristics

H 710

A

1672-738X(2014)02-0005-06

版权申明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4-03-02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3a20)。

周经纬(1977—),男,湖南衡南人,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财会理论。

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等全文收录期刊。故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均视为愿意供上述各文献数据库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东莞职教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东莞可园琴事
我爱的职业
东莞长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