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价值

2014-03-19 05:10王振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孝文化诚信中华民族

本文阐述了“孝”和“孝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了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就“孝文化”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培养学生诚信和感恩方面、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方面以及树立忠心报国远大理想方面的价值进行了具体论述。

倡导孝 孝文化 育人 价值

古人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在为人处事中的重要性。“孝”为“仁”之核心,“仁”为“五常”之首。“孝”原意为晚辈对长辈的爱心,孝顺、孝敬是晚辈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个人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产生。[1]随着社会的发展,“孝”被蕴育了新的内涵。当今社会“孝”可以理解为尊重、服从、责任、和谐、忠诚、感恩和奉献等,更重要的体现出对亲人、朋友、老师、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敬父母、感恩师、报社会是新时期“孝”之具体体现。

“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孝道在三国时期就已成为学堂的必修科目,在科举考试中成为必考的课程。可见“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孝文化”所倡导的“责任、忠诚、感恩、和谐、奉献”等是新时期思想道德观念的最高境界。为此,当今社会应大力倡导“孝文化”,特别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应秉承“孝文化”的精髓,以“孝”做人,以“孝”感人,以“孝”育人。把“孝文化”引入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课堂,让“孝文化”发挥其现实作用、体现其最高价值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孝文化”的育德价值

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为的需要。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为人之本,处事之基。有人说“小成者源于智,大成者源于德”。可见,个人的道德素养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的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采取各种育德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还把办学的思想定义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宗旨。德居首位,足见德之重要。因此,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现象也随之孕育而生。金钱至上、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等观念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形成。这严重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在学校中应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除开设必要的德育课程、规范教师和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立健全各种道德规范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让中华美德在学生中流传,并发挥其育人价值。“孝文化”十分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孝道,德之本也。”把“孝”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倡导“孝文化”,用“孝文化”的精髓去净化学生的思想,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改变学生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各学校应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孝文化”。把“孝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灌输到平时的教育中,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为的提升。

二、“孝文化”的育诚价值

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是提高学生的个人诚实守信和养成良好立身处世准则的需要。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诚实守信和求真务实,提倡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注重人品、人格、信誉和承诺,追求信誉第一、人品至上。对学校来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作风,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诺千金、塌实肯干的良好品行是我国教育的育人之基。

目前,在学生中,不讲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欺骗老师、欺骗家长、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恶意欠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三风”(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败坏了社会风气,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如何开展诚信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是各学校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首先,要通过教师和辅导员的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用为人师表的形式教育和感化学生;其次,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召开各种诚信主题班会、开展诚信征文活动、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等进行思想灌输式的诚信教育;再次,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规定,如签定考试诚信责任状、制定欠费违约规定、制定诚信守则等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最后,我们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注重对人诚实守信的培养,它讲求“童叟无欺,相互礼让”[2];讲求“言必信,行必果”[3],把诚实守信置于为人处事的较高境界。因此,在学生中倡导“孝文化”,发挥“孝文化”追求诚信、注重品行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行,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是非常必要的。

三、“孝文化”的育情价值

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是培养学生懂得人间真情和养成知恩图报良好品行的需要。人类生活在情感世界,亲情、友情和恩情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情,包括至高无上的法律有时也不外忽人情。可见,情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学校教育来说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恩教育。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由知恩到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过程。让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4]它是一个由意识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亲恩、友恩、师恩、校恩和国恩等,近而激发学生报恩之心和效国之志。

从近些年的学校教育来看,由于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富裕家庭等家庭教育的失败以及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学生情感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近而形成了自私、享乐、忤逆、张扬等性格。他们不懂得亲情、友情和恩情,以我为中心,让家长、老师围着他转,对父母、老师的教诲置若罔闻,逃学、旷课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个别父母为看管自己的孩子,竟远离家乡来校陪读。这是何等可悲之事!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优势,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各学校应大力提倡并发挥其最大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感谢父母之恩、亲友之恩、师生之恩,注重亲情、友情和恩情的培养。因此,在学校育人中大力倡导“孝文化”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回报父母、回报恩师、回报社会。

四、“孝文化”的育和价值

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石,而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与人之间和谐与否,决定着校园和谐的成败。因此,在学校中要妥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干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大家友好相处,共同进退。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的发生,从而创建一个讲正气、讲文明、讲团结,具有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优美和谐校园氛围。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面临着许多阻碍学校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制约着学校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迈步奔“小康”。但我们又不难看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滞后于物质文明,拜金主义、极端自私主义、奢华享乐主义等观念在一些人的思维中滋生,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动摇了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发生了扭曲,不思进取、追求享乐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给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腐败现象也孕育而生,它动摇了部分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观念偏离,人生目标扭曲,从而对老师的尊尊教导不与理睬,及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不利于校园和谐。此外,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给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但一些西方腐朽思想也侵蚀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影响着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初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将有助于转变学生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而“孝文化”倡导温顺、礼让、宽容和中庸,恰是改善人间关系的润滑油;是解决矛盾的调和剂;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助推器。因此,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孝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领悟“孝文化”的真谛,近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氛围。

五、“孝文化”的育忠价值

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是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念和报效国家的需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这要求当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并始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国尽忠,为民效力。

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可朔性,也极易被动摇和转变。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将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改革正处于深入推进时期,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以及错误观点将直接影响着当代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使部分学生的价值目标偏离。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要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和忠心报国的思想引进课堂,让学生讲正气、讲忠诚、讲奉献,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思想。同时,也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课堂,特别是“孝文化”引进课堂,借助“孝文化”的精髓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想,近而增强为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孝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忠”、“孝”,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5]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孝文化”,发挥“孝文化”的育人价值,这不仅仅是育人工作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总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6]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传统美德,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它包括优良的道德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深厚的民族情感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等。对待中华民族的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将它继承下去,并不断创新发展,由最初单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心拓展到讲道德、讲诚信、讲感恩、讲和谐、讲忠诚和奉献上来,让这种精神在学生中滋生蔓延。

————————

参考文献

[1]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丁年凤.学校“诚信缺失”根源浅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11).

[3]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1).

[4]尹映霞.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5]张宏书,李卫光.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张希清.中华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方寸间蕴藏文化.人民政协报,2011-10-20.

[作者:王振华(1969-),男,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孝文化诚信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