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问题与建议:文化的视角*

2014-03-19 05:13喻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个性化评价

当前,公开课的主要问题有:教育官本位文化影响公开课的本色,教育观念文化影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行为文化下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功利主义文化下学生权益的受损,教育制度文化下教师的“被评价”,传统教师文化下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等。为此,我们需要实现教育观念文化的转变,教师精神文化的形成,教师评价制度文化的改革,教师行为文化的重塑,教育家文化精神的形成,关注公开课的其他文化价值,从而促进公开课的改革。

公开课 问题 建议 文化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关键还在于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而由于公开课中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备受广大社会人士批评,甚至有人还说要将“公开课”彻底埋葬。[2]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公开课呢?取消还是让公开课转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们该如何改进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解答。笔者以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当前公开课的主要问题

1.教育官本位文化影响公开课的本色

公开课是一种研究型课,是介于理想课与常规课之间的中间型课,它既不是理想化的教学,也有别于常规课。公开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研究性以及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我们往往将其拔高,定位为示范性和“高质量”的课。特别是在有关领导参加的情况下,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将其看作是一场“战斗”,从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公开课的“成功”。因为在领导面前,不能让公开课“失败”,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学科教研组、年级组、学校领导、班主任等相关的负责人都将“遭殃”,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更是要承担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公开课就成了为公开课而进行公开课,失去其本来面貌,以至于弄虚作假。有一位全国公开课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在领奖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说他自己写出来的教案在学校教研组里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县赛;到县教研室又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市赛;到市教研室又被“修理”掉了一半,去参加省赛;经省里的专家指点后参加全国比赛时,已经“人是物非”,自己也活脱脱一个人形鹦鹉了。[3]

2.教育观念文化影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通常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公开课的认识是,公开课需要“求稳”,需要“按部就班”,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不需要讲究教师的个性化,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而是按照“排练”好的课去上就行,从而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不去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去彰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因此出现“从教案设计讨论修改到试讲,大到所教内容、重点难点、方法、步骤,小到执教人的表情装束甚至一举一动,都要反复排练,直至每一环节都要体现策划者们的心计与招数”[4]。从而在整个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自己的个体“话语”,而是集体下的公开“话语”,教师的个性被强大的集体性所掩盖。

3.教师行为文化下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公开课中,存在教师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对教育技术过多、过滥应用是公开课的“通病”。如在公开课《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某执教者没有丝毫的板书,完全用投影和多媒体图片来展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在开始就展示了济南风光的图片,打消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和对语言的理解发挥空间,学生们将注意力分散到了图片上,并没有注意到文章语言的优美。[5]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但是过多、过滥的运用却使其“适得其反”,既浪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也无益于公开课的教学。

4.教育功利主义文化下学生权益的受损

在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公开课之前,为了公开课的“成功”,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鲜花和掌声,为了得到更多的“被认同”,有些教师往往会让一部分“差生”不参加公开课。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一种漠视。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是会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那些“不太起眼”的学生即使举手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公开课变成了教师与几个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也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发言机会。

5.教育制度文化下教师的“被评价”

在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下,公开课的评价只能是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而没有教师自身参与评价,也没有学生参与评价,上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是“被评价”。因此,现有的公开课评价体系也决定了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公开课,只能让公开课“顺产”,而不能让公开课“流产”,因为这与教师的职称、教师的晋升、教师的工资、教师的名声等相关待遇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对公开课的重视和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现有的教师评价文化也影响了教师对公开课的态度。

6.传统教师文化下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为了表现其教学的高超和教学语言的优美动听以及教学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对问题“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被搁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引导过多,或者将学生的回答打断,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乘法的交换律》的公开课,教师问学生:我们该如何去表达“(a+b)×c=a×c+b×c”?学生回答:“两个字母的和乘以一个字母等于……”还没有等这个同学回答一半,教师就急匆匆地替代学生回答: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让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是一种“引导”,但是其真正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剥夺”,对学生的个性化话语的一种剥离。

三、公开课的推进建议

1.实现教育观念文化的转变

首先,重新定位公开课。前面提到,公开课是介于理想课与常规课之间的一种课型,它不同于常规课,不能“让公开课返朴归真”[6],但是也不能让其脱离公开课的本旨而出现做秀与作假,以至于让“教师迷失自我”[7]。因此,我们需要将公开课定位于教学、科研、学术三位一体的“研究型课”。其次,重新审视公开课的价值。我们需要认识到:公开课对于学校来说,是展示学校的特色和学校文化的个性;对于执教者来说,是体现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媒介;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学习和欣赏、体验和分享以及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对于专家来说,公开课是一次学术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交合的重要机会;对于领导来说,这是一次教学活动,是一个侧面的检查,而不是对该教师评价的全面,不能以公开课代替对教师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过去那种公开课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其价值。最后,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公开课。教师需要对公开课进行重新认识,从公开课的“备课”到“上课”到“评课”都需要树立新的公开课价值观,从而还原公开课的“本色”。

2.教师精神文化的形成

首先,教师需要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虽然公开课不同于常规课,但是公开课也需要教师树立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差异,基于教师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提供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能力,推进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活动。[8]因此,在公开课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做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彰显个性”,从而实现“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9]。其次,教师需要转变功利主义文化倾向。当然,公开课具有自身的价值诉求,如给其他年轻教师提供教学的示范性,如参加教学比赛等。教师需要转变过去那种公开课的功利主义色彩过浓的做法,重在凸显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展示教学水平,进行教学交流与教学经验分享,重在提升教学的品味,还有推广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最后,提高教师的道德诚信。教师在公开课中的做秀与作假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毕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我们知道,学生将教师视为榜样,而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因此,教师需要做到《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提到的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3.教师评价制度文化的改革

公开课的改革离不开评价教学制度文化的转变,因为评价在左右着公开课的教学取向,正如高考在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展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大力矫正长期沿袭的单一评论制,以民主求和谐,允许多元甚至异质的声音出现。[10]我们需在公开课的评价过程中,形成多元评价,不仅是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还需要教师自身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公开课的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不仅要看到教师的课有可取之处,也要容忍一定的“失败”,我们追求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其优秀与否,更重在教师教学的改进,以便教师吸纳更多更好的建议。这样一来,教师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公开课”,而不是“被迫”去上公开课,教师也不至于被公开课所“累”,学生也不至于“遭罪”,学校也不至于“劳民伤财”。

4.教师行为文化的重塑

公开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与投影仪,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这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所强调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和“基本能力: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但是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信息技术,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公开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旦上课不用多媒体时就关掉电源,以便实现“低碳教学”,而不是浪费教育资源。

5.教育家文化精神的形成

根据相关统计,到2012年6月为止,中国教师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但是,这么多教师又有几个称得上教育家呢?教育家是指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11]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在公开课中坚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一只“鹦鹉”,也不是一个“扬声器”,而是一个个性丰满、思想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因此,上公开课的教师需要形成教育家文化精神。

6.关注公开课的其他文化价值

公开课需要准备,需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精心研读,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资源开发,这是必然的。同时,教学即研究,公开课需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研究,以便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报,2010-7-30.

[2] 刘延川.将“公开课”彻底埋葬.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3] 周奎英.公开课,怎一个“真”字了得.基础教育,2004(1).

[4] 韦清.打磨公开课,磨去的是什么.当代教育科学,2006(3).

[5] 张淑君,薛涛.从教育技术角度透视公开课.中国现代技术装备,2007(11).

[6] 孟令忠.让公开课返朴归真.硅谷,2009(24).

[7] 张汉琴.为何公开课让教师迷失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8] 王中华,熊梅.高校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消解—文化视角的反思.现代教育管理,2012(7).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7-27.

[10] 潘涌.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11] 顾明远.在教育家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教师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喻莉(1971-),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公开课个性化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