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之再探

2014-03-20 08:13陶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荆轲文言文文本

中学文言文教学,用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来说,就是问题颇多。钱梦龙老师曾这样来评价文言文教学:“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红火年代,在文言文这块世袭的领地上,依然是一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可见,目前,文言文教学是不景气的,文言文教学理论是不成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充满困惑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笔者依据对董旭午、黄厚江、黄玉峰、韩军等语文名师文言文教学课例的研究,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几点看法。

一、口中有文,心中有人,呈以真情

所谓口中有文,是指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染力,要充满语文味;讲课时要做到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亲切真实不造作。心中有人是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展开之前,要了解学情,知晓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解读文本不是在空白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不是空着大脑走进课堂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一概先入为主地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教学内容,应当在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对文本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探讨,哪怕看起来是不成熟,甚至是不科学的见解,也是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陈述理由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把人生积淀的经验和真正的语文知识完美结合,用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课自然是动人的。

二、诚于文体,注重朗读,独辟蹊径

正确把握文言文文本体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了文体,才可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兰亭集序》为例,从文体上说,它是一篇哲理散文,景的描摹、事的记叙,最终都是为了抒情和说理,所以在讲解时,要紧紧抓住这一核心,无论是文章开讲前对社会背景的简述还是讲解文章中穿插的素材补充,都要紧紧围绕文本最终的“情”和“理”来展开。而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常常搞不懂文体,所以讲解就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侧重点把握不准,课堂也就乱了。

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会把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上,但这样一来,就人为地将“文”和“言”割裂开来,也就使文言文文质兼美的特征荡然无存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了纯古汉语教学了。如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呢?那就是要注重朗读,让学生把文章读上几遍。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于朗读中去亲近和感知文本。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借助课后注释和相关的资料把文本内容搞明白;那么搞不明白的怎么办,那就是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说到底,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要讲的是学生有疑问的,学生无疑问的可以不再讲授,这就会节省一部分对字词讲解的时间,这样做就不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也就没有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从而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科学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学有力的支撑者。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它,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往往要补充很多材料。如果是抄写在黑板上,虽直观却浪费时间,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而这也往往只局限于文字材料,若遇到图画、表格等将无法展现,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凭空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但若合理运用多媒体其结果就不一样了。例如《张衡传》,班固为了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候风地动仪。于是,很多老师会详细地讲解,候风地动仪的材质是什么,装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诸如此类,不遗余力,结果学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在讲这些内容时能辅以图片,想必能将文中抽象的文字叙述变得直观可感。这样一来,老师的讲解将不再是徒劳的,而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可实际是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成了摆设,毫无用途。所以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心理是存在问题的,有时我们的思想是很保守的,对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很难接受新事物,这就严重影响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因文及心,注重迁移

语文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其实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文言文教学的境界是追求与作者心灵共鸣,所以因文及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对语言的深度解读,而非简单进行字面的解释。以《鸿门宴》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如果只是把这段文字,字字落实翻译而过,简直毫无意味。但若发掘文字背后的东西,就会发现其意蕴深刻,此段文字正是为了凸显范增的形象,范增洞察深邃通过观察天相,对眼前形势作出了判断,看是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范增老谋深算、远见卓识的形象就被凸显出来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度解读,唯有此,方能将文章的艺术魅力彰显出来。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文言文教学如果能联系生活、注重迁移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探究生活体验,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也就会积极和老师一起对文本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从而整个课堂也会是充满活力的。

五、让思想走向深刻,要有独到的见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挣脱教学参考书的桎梏,鄙弃人云亦云的无聊重复,用心思考,让思想走向深刻,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再举《荆轲刺秦王》一例,文中有如下记述:“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不知所为。”此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设疑,群臣真的徒手与荆轲搏斗了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纳,经过讨论可以得出“非也”,群臣根本未和荆轲发生肢体冲突,不然,纵然荆轲武艺高强,以众人之力也早将其制服,哪里还用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秦王更无需再围着柱子跑来躲避荆轲了。那么群臣此刻在干吗,笔者想应该是在玩“空手道”,手舞之,口呼之,“杀了他,杀了他”,实则无人真正敢与荆轲肉搏。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将荆轲的勇、群臣的怯、秦王的窘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更真实再现荆轲秦廷刺秦王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通过这样的讲解,从而使文章极富感染力,也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在参与讨论中也会真切体味文字背后的涵义,我们的教学也就活跃了很多,实效了很多。

以上是笔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浅薄见解。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其教学的探究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也会不断地深入。

参考文献:

[1]董旭午.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读课例精选精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裴迪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周庆.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陶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12级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生22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荆轲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言实词小课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荆轲之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